
《说书人》教学设计[3].docx
4页《说书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整体分析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2.品鉴作者的情感,通过思考获得感染和熏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说书人》中有这么一段话:折一把纸扇 着上一身青衫紫砂壶壮胆 拍案满堂惊叹昨日的史诗 还残留些波澜今天的历史 只能话说两端春秋早已逝 谁管天道好还墨书的梁子 血泪代代传说不完这人间沧桑 道不尽生死笑忘尘世里万千的荣光 总有诉不完的衷肠话不尽这千古流芳 言不止余音绕梁故事里留下的思量 总让人向往 情未央这段话总结了说书人这一行业的工作性质,是个整体的概述师陀也写过一篇名为《说书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描绘了一个个体的说书人二、 解题 “说书”是一个曲艺名词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从广义上说,它还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说书人”就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人三、 进入文本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小说中几次描写了说书人的形象?分别从哪些方面对说书人进行刻画的?(完成下表) 细节描写的内容初见说书人再见说书人送别说书人初识说书人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
桌子和板凳是他向庙祝租来的/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都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再见说书人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喑哑了/“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送别说书人所谓灵柩,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小结:说书人形象:穷困潦倒、疾病缠身身份卑微、伶仃孤苦热爱说书、技艺高超却被社会遗弃的传统文化艺人!四、 研讨探究(一)对“说书人”,周围的民众是什么态度?1.说书所得无法维持生存2.死后殓葬时周围人的反应总而言之,他们对说书人没有怜悯悲伤,有的只是漠不关心,甚至嘲弄二) 文中的“我”对说书人是什么态度?1、对古老说书技艺的着迷,对说书人技艺的赞美2、对以说书人为代表的底层民众悲苦命运的同情遭遇悲惨的“说书人”是苦难底层民众的代表,他们苦苦挣扎,最后悲惨离世,作者在字里行间抒发了对这些底层小人物的的深切同情。
三)作者在本文中还表现出哪些感情倾向?1.对人们对说书人漠不关心态度的批判2.对小城生活状态的无奈和伤感及当时混乱黑暗的社会现状的控诉3.对古老民间艺术即将消失的遗憾4.对生命寂寞无常的感叹补充:关于创作背景 师陀的生养地是河南省杞县化寨村,他在那里读私塾,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14岁到杞县县城读小学,后到开封上中学 “这是我的果园城其中的人物是我习知的人物,事件是我习知的事件,可又不尽是某人的写照或某事的拓本 “我不喜欢我的家乡,可是怀念那广大的原野”1936年,师陀从北京到上海,途中在郾城(果园城的原型)住了半个月,顺便回了杞县,却没有回自己的家里住这一次的回乡引发了《果园城记》(1938-1946)的写作对比作者的经历和作品,我们发现,一方面作者不愿也不想回家,甚至过家门而不入,另一方面作品中的乡愁却有增无减:决绝与缠绵就这样纠结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