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临大字阴符经.docx
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怎样临大字阴符经 怎样临习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分类: 翰墨情缘 2022-11-21 16:30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不详《阴符经》自唐道士李筌在洛阳嵩山虎口岩壁中察觉后传抄流行于世,封口有“魏真君二年(公元441年——笔者注)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字样阴符”有暗合天道、天人合一之意《阴符经》阐发了天人相盗的“盗机论”以及道教神仙长生学说,含有丰富的老庄哲学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确定地位《阴符经》历代注本繁多,见解不一,出名者有唐道士李筌、张果的《阴符经注》和宋朱熹《阴符经考异》后世道教将《阴符经》定为必诵经书,为《玄门功课经》的主要内容之一,共分上、中、下三篇 《大字阴符经》(传为褚遂良晚年所作,伪作可能性很大其字形为大楷,字数多且大,所以最适合学习其中最多的字是“之”字,有27个,超过《兰亭序》中21个“之”字的数目;其次是“天”字,有16个;再次是“入”字,有14个此卷尾款为“起居郎臣遂良奉敕书” 褚遂良任起居郎在贞观十年,即公元636年,书写时间理应和《伊阙佛龛碑》大体一致或略早,书法面目也应对应,而《大字阴符经》却是晚年褚书风格,在风格进展上说不通。
徐无闻先生对此有细致的考证,认定是伪作沈尹默和潘天鹰那么认定《大字阴符经》是真迹无疑,抑或是同时代学褚高手所作,是后世学习楷书的重要范本除大楷《阴符经》外,尚有伪托褚遂良小楷草书《阴符经》二种传世,是明显伪作小楷《阴符经》风格近似玉版《十三行》,有确定的功力,文徵明和翁方纲认为是真迹草书《阴符经》后署“贞观六年奉敕书”字样,纯属虚构伪托,由于褚遂良被召为傅书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 《大字阴符经》风格略近《雁塔圣教序》,笔势纵横明显,天趣自然其总体布局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此乃从隶书中来此帖撇捺开张,线条比较猛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艰难起伏,巧于变化其运笔牵丝暗连,速度极快,俯仰响应,各有所据,气息盈满,妙笔生花书家以不成羁勒之笔,使转轻微,擒纵自如,使得此帖已非典型意义上的唐楷,而是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此帖结字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堪称“楷中《兰亭》”《阴符经》是否为褚真迹已不重要,由于它所呈现出的艺术水平同样为书林珍视 对《阴符经》的整体领会可从三方面人手:一是和褚遂良其他碑帖举行比较,对《阴符经》举行风格对照;二是和同时代的欧、虞、颜、柳书相比,领略其风格特征;三是和其他行楷书,如李邕、赵孟頫和董其昌等人的行楷书举行比较,又能有一番新的见地。
褚遂良(596—658或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先世在河南阳翟,晋室南迁时徙居江南,世人多称其为“褚河南”其父褚亮,博学能文褚遂良弱冠之时便博涉文史,工书法唐太宗李世民雅好翰墨,虞世南去世后,感慨无人论书,大臣魏征举荐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因而褚遂良得到重用褚遂良以书法作为晋升之阶,继而成为诰命大臣,深见优礼,官居宰相,一生竭智尽忠,正所谓“两朝开济老臣心”,在唐朝政治舞台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综合来看,褚书在楷书领域内影响很大,褚遂良那么堪称“一代圣手”《唐人书评》中有言:“褚遂良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那么温雅,美观多方在书法史中,从颜真卿到沈尹默都受褚遂良影响,尽管这些卓有成就的大师已在褚书根基上羽化而出褚书一方面是用笔和结字千变万化,不同于北魏书风笔意为刀法所歪曲异化;另一方面也不同于颜、柳的刻板和拘挛,而是微带隶意和行意,自然挥洒,落落大方 褚遂良一生的书法成就可概括为两点:一是永无得志,不断探索,使其书法成为由隋至唐楷书演绎的缩影;二是他既能吸收前人书法之精华,也能把握时代潮流,做到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王澍《竹云题跋》中说:“褚河南书,陶铸有唐一代,稍险劲那么薛曜,稍痛快那么颜真卿,稍坚卓那么柳公权,稍纤媚那么钟绍京,稍腴润那么吕向,稍纵逸那么魏栖悟,步趋不失尺寸那么薛稷。
也就是说,书法进展到褚遂良这里才演绎成初唐格局褚遂良一生没有争议的书迹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四碑就借鉴而言,《倪宽赞》和《大 字阴符经》对于研究褚书也是极其有益的两帖相比而言,《大字阴符经》在总体水平上貌似更胜一筹 《阴符经》起笔方法很独特,急速铺毫,如鱼入水,轻捷顿挫,显得丰姿绰约,写起来更加痛快但用笔和结字务必淡化甚至舍弃其华饰之处,帖中牵丝不成过分学,尤其是起笔动作,书家常凌空起笔,将好多动作省略在空中,在临池中要多加品评行笔速度不能太快,否那么轻易造成虚浮怯弱的毛病 《阴符经》行意较多,无论是点、竖、横画,在入笔方面大多自然落笔、露锋起笔,有的甚至是尖锋,这在一般唐碑中是不成能展现的如右图中的“天”字,两横起笔自然;“以”字左右两片面用露锋起笔,使整个字形产生飞动感《阴符经》中也有极少字是逆锋起笔的,如右图中的“无”字 《阴符经》横画收笔自然重按旋绕,形成“悬胆”特征,如右图中“可”、“盗”二字长横画的收笔,仅《阴符经》中才有,佃临习时不能太刻意横画收笔有时出钩,如右图中“有”字横画朝下钩,“莫”字横画朝上钩产生这样的笔画形态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是《阴符经》极其提防用笔,好多笔画不是一带而过,和帖中所蕴涵的隶意有很大关联;二是《阴符经》中行意好多,此乃自然牵丝的固化特征,如“有”字先写一撇,再写长横,然后写“月”部左侧一竖,故横画末端钩笔朝下;“莫”字写完长横,接着写撇点,所以钩笔朝上。
竖画收笔一般分为“垂露”和“悬针”,这一点较为常见 《阴符经》中牵丝较为明显,临习时应将起收笔弄领会,精心去体 会,做到举一反三,以便更好地了解一些笔画的弯拱和粗细变化的缘由帖中一些起笔并不值得仿效,假设不带有批判的眼光,很轻易形成习气如右图中“不”字的竖画,“物”、“然”二字的起笔,这些都没有必要学再如“其”字左竖形成弯曲外形是和上一个字的行笔分不开的,临习时要胸中有数;“神”字右部中竖起笔和左边点画暗连,这是书家凌空起笔的表达,临习时不必仿照 《阴符经》中笔画转折大多圆中见方,难见圭角,但顿挫清晰,使笔画圆润而又骨力内含,也有一些圆转、近似圆转或方折的形式,临习时宜多加体会 对《阴符经》中线条表现力要有一个综合的熟悉帖中线条大多柔中有刚,以轻细为主,这是褚书特征总览《阴符经》中用笔轻重形成的笔画粗细变化,共有三种处境:一是整体上都是细笔,少有跳宕变化;二是纯粹粗笔;三是有粗有细(大片面字都属于这种处境)《阴符经》笔画的粗细变化不是某个字形本身的问题,与字体繁简程度并不完全相关,而是出于整体章法的需要 《阴符经》中点画下笔自然,潇洒滚动,激越有神,比较猛烈,方圆兼容,多用侧锋,常一波三折,顾盼生姿,在率意中见法度,在形态上极富滚动感、凝重感和立体感,在整个字形中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便于临习者对照,笔者有意识地举行了一些归纳,以便举一反三 第一类是字中一点单独展现的处境如右图中“神”、“定”二字中的首笔为点势如颠峰坠石,有很强的力感,使整个字形显得很精神;“以”字中间一点,使左右两片面中间白地遥相响应;“时”字一点有 力压千钧的作用,稳住了整个字形重心 其次类是字中有两点相继或相应展现的处境有两点就务必留神到变化,切忌雷同,且要有比较响应右图中“于”字右半片面两点,一大一小,运动方向相反又有响应;“木”字两点由撇捺蜕变而来,一方一圆,运动方向相反与此相反,“小”字两点遥相响应,顾盼生姿,和“木”字两点有很大区别;“善”字“羊”头两点又有不同,两点间没有牵丝,方整如刀削,是碑体笔法 第三类是字中有三点相继或相应展现的处境如右图中“心”字三点,第一点粗重,有外向张力,后两点牵丝响应,有断有连,运动方向呈流线型;“龙”字右半片面三点肆意点来,却不见雷同,上两点形体明显小一些,运动方向有轻微区别《阴符经》中三点水写法很肆意,自然而出,如右图中的“溃”字,第一点由于上下笔顺的关系才有此运笔,临习时不必照搬,但要留神,第一点明显加粗,而后两点细化,形成响应比较效应。
第四类是字中有四点相继展现的处境,主要是四点底《阴符经》中四点底处理是沿笔势而行,外观上看起来漫不经心,实质上匠心独运如右图中“烈”字四点没有处理在同一向线上,构成弯弧形,中间两点小一些,末点粗大;“然”字四点牵丝响应明显,有书写节奏上的变化,第一点稍慢一些,至其次点速度快一点,第三到第四点的速度更快,从而产生疾徐有致的变化;“焉”字四点底很特殊,没有明显变化,但在字形中并无突兀之处,反而形成一个整体系列;“廉”字原本字形仅有两点,这里换成四点,书写节奏和“然”字正好相反,“然”字四点书 写速度由慢渐快,“廉”字四点书写节奏那么由快渐慢 《阴符经》短横取逆势;长横在字形中常属于主笔,尤其留神变化,—般是翻笔得宠,逆涩行笔,收笔圆重且有顿挫褚楷字形特点是宽博,横竖画都尽量撑开,《阴符经》的字形也有这个特点 《阴符经》中单个长横画有多种形态,如右图中“安”字露锋起笔,逐步加粗;“子”字顿笔而起,提笔后重按,笔画显得分外有弹性;“其”字侧锋起收笔,运笔轻提,富有腾跃性;“莫”字横画收笔上方出钩,行书笔意很明显再如右图中“百”字横画厚重圆浑;“而”字横画也留存了行书笔意,只是在运笔方向上与“莫”字稍有差异; “不”字起笔看似逆锋,实际上是承上字,中间提笔而行,回锋动作很明显;“才”字横画一波三折,使字形趋于生动。
字形中如有两横或三横,那么更提防比较与变化如右图中“天”、“矣”两字中短横和长横皆取侧势,有粗细、长短和节奏变化;“奉”字三横虽皆欹侧陬势,但在起笔、运笔方向上有轻微区别;“生”字三横画变化腾跃性更为明显 字形中如有四横或四横以上的,处理起来又是一番用意,概括为“提防变化,变化主笔”,即其中一画写得很长,撑开字形,其他笔画在运笔方向及长短方向上再形成一些变化如右图中“陆”字右半片面四横,书写上有明显的“细短、稍长、粗短、再力帐加厚”的节奏变化;“善”字那么处理成“长、短、稍长、最长”的变化;“书”和“昼”二字中横画更多,主笔横画书写最长,字形上宽下窄,整体形成“长、短、再短、稍长”的变化但在举行笔画伸长或缩短、欹侧取势以及粗细变 化时,确定要考虑到审美效果 《阴符经》中竖画变化也好多一般说来,字中的竖画要少于横画,因而竖画的变化难度相对小一些,处理手法也不同于常见的方法如右图中“上”字竖画粗短有力,不像颜、柳书那样有意拉长,而是因字生形;“中”字竖画虽短,但运笔变化大,逐步重按而略有弧度;“甲”字收笔处有出钩之意;“性”字竖心旁的中竖画处理得更有特色:先逆向起笔,逐步加粗,笔画带有弧度,收笔稍顿而向右拐;“师”和“郎”两字竖画一为垂露,一为悬针;“神”字右部竖画是明显的碑书用笔;“律”字右部竖画和“神”字右部竖画一样,都很长,但在书写时留神了弧度及节奏把握,使字形左右两片面相靠,在临习时宜细细加以体会。
褚书铁画银钩,有宽、短、锐等特点,大多侧锋取势,中锋收笔据有关资料披露,颜书钩法独特,实质上和唐笔有关,并非刻意而作,后学者太过于在意,实那么与原本意相违 《阴符经》中钩画精神外溢,很见神采像右图中“可”字、第一个“乎”字和“术”字几乎不出钩,这一点在米芾《蜀素帖》中也有,所以徐无闻认为《阴符经》理应学过米书,从米芾书中获得了启示;其次个“乎”字出钩那么较为舒缓,在《阴符经》中不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