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清朝前期湖南民间的灾异观.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aa****6
  • 文档编号:38535114
  • 上传时间:2018-05-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清朝前期湖南民间的灾异观清朝前期湖南民间的灾异观中国封建社会的百姓对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认识或者来源于典籍,或者来源于经验首 先,儒家典籍中包含了相当丰富灾异的理论 (一) 沿袭中国古代的灾异观清代前期,湖 南境内水灾、旱灾显著,而虫灾、风灾、地震、瘟疫也时有发生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 了一套防灾思想而这种思想认识又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与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封建社 会的农本主义、儒家的天命观、楚文化中古老的神祀之风是湖南士民阶层中祛灾避难思想 的主要来源在古代社会中,万物有灵论普遍存在而且,儒学又不遗余 力地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均内化于人们的 世界观中凡一切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人们习惯于将之归结为天意,而 很少突破这种思维定势去探索它们的成因另一方面,宋元以后,湖南境内的拓荒性生产 发展是重农思想得以巩固的前提大面积的天然林地、河流和湖泊为境内的土著与外来移 民提供了财富,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维持这种财源这时期,湖湘社会的防灾思想的主要 内容有以下几方面:天人感应思想这种思想认为灾是上天 对人世的一种告诫人若无道,就会受天谴;人或有德,就能避免灾难时疫 往往在旱潦之后发生,封建士大夫认为这是因为:潦必伤阴 旱必伤阳阴阳受伤,必滞而成毒,毒气溃发,人物相感,缠而为患 曰天地无私,无私则无累。

      而阴阳之气,宜其顺达矣其所以郁而逆者, 又何故耶曰由人心致之也盖小人之心,无过贪生,贪生则贪利,而利有 不遂,则谋计拙,而忧愁,瀯于肾脉告援穷而恼怒,聚于肝经,于是乎酬酢往来,同胞 之和睦潜消,呼吸嚏嗳,造化之盘旋相阻,始则风雨不时,继则温寒犯令,而阴气闭于外, 阳仍逆阴,阳气伏于中,阴仍用郁,此其势虎其理也然则调燮者,其先调天下之财乎, 则不调财贫富不均,民生不遂,而民气不伸,阴阳其必不和也安所谓燮乎夫是以圣人 首重通财而最忌壅施赈恤罚赎之典所以行也[61]另一种说法是:疫疠之 作实有疫鬼为厉是以周礼有十三科以疗民疫,内有祝由一科以驱鬼而逐疫惟 是府有郡疠之祭,县有邑疠之祭各种鬼魂精魄未散依草附木, 魂杳杳以无归,意悬悬而望祭,故令天下有司,依时享祀,本处城隍主之今虽故事徒存, 而有司之奉祝不虔,则无主之孤魂不享,郁勃怨愤之气,无所发浊或作祟于田禾,或数兴 为疫疠以致民受其殃[62]可见,当时的人虽然看到了瘟疫的发生有内、外两种 原因,但他们错误地将游魂、人心作为原因君子有为的人 生观与天行有常的物质观这种积极地入世思想要求世人正视并努力解决现实问题而自 然灾害,勿庸置疑,是封建农业社会的统治者与生产者力求避免的一大威胁。

      对于瘟疫, 袁一相《救恤疫四条》中提出要祭祀郡疠、邑疠之鬼,并认 为此于山川社稷诸祀外,尤当加意焉者似应申饬有司修省己愆感 格出神,嗣后每岁春清明秋中元冬十月朔日电告躬必虔,幽明以和,灾沴不作 (二) 对具体灾害的经验性认识人们对灾害的经验性认识封建 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了丰富的农耕、中医药学经验以及地理地质知识这些构成了古代人 们认识自然灾害的知识基础这些经验有的是由致力于医术、技艺、舆地之学的士大夫认 真探究得出的结论,有的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由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并流传下来 的如,人们基本上掌握了蝗虫的生长、生存特点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 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又数日即飞,是名为蝗,所止之处,喙不停咬,故易林名为饥虫子也又数日孕子于地,地下之子十八日复为蝻,蝻复为蝗,如是传生[63]蝗虫 群集产种于坚土之下,形如小囊,内包九十九子,色如松子仁,较脂麻加小,种子 在夏则本年复生,种子在秋,则患延来岁苟非冬雪盈尺肃以严成,至春融启蛰之后,滋 生更繁[64]不过,流传的经验中,也有一些是错误认识即认为蝗虫有两种,一种是卵 生的,其生长情形如上所述,而另一种是化生的,则是由鱼虾子转化而成。

      他们的理由是: 低洼之地,夏秋雨水停淹,鱼虾卵育迨水势涸落,鱼子散在草间,沾惹泥涤不能随 流而去,延及次年春夏,生机未绝,热气炎蒸,阴从阳化,鳞潜变为羽翔,而蝻孽萌生矣 [65]这主要是根据蝗与鱼虾的生活环境类似,而臆测虾子化为蝗虫而且,他们还从 脱壳即成的生长环节、繁殖次数、外形甚至味道这几个方面牵强附会地证 明蝗与虾可以互变况且,此种说法在《尔雅》 、 《太平御览》中早有记载更有甚者,有 的士人认为:江南多大水而无蝗盖湖漅积瀦,水草生之南方水草,农家多取以 壅田,就不其然而湖水常盈,草恒在水,虾子附水,则复为虾而已北方之湖盈则四溢, 草随水上,迨其既涸,草留涯际,虾子附于草间,既不得水,春夏郁蒸,乘泾热之气,变 为蝗蝻其势然也故知蝗生子于虾,虾子为蝗,则因于水草之积也[66]总之, 由于各种自然灾害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关联程度不同,人们对它们的认识的情况也不 一致而对自然灾害的认识状况又直接影响人们抗灾、防灾的知识水平 (三) 纯朴的忌 灾风俗清朝前期,湖南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思想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俗中湖南境内以 农耕经济为主士民重视农业生产这在民俗中的表现即是系列化的祭祀活动与祛灾避邪 的风俗。

      这些既反映了人们重农事的思想,又寄托了人们祈求消灾避难、 风调雨顺的愿望对于水灾、旱灾,人们尚能努力通过建设水利的途径,达到防灾的目的 但对地震、瘟疫及虫害,人们往往从风俗活动中寻找防灾的精神安慰1.植树禁山的传统 清前期,各县根据本境狩猎、伐薪的传统时序,规定在一年中的某些时期,禁止乡民进山, 违者依章惩罚人们认为地有草木,犹人之有肌肤也肌肤充则精神固,草木畅则 灵秀钟,以致自春徂夏,甘霖时沛[67]如茶陵、攸县、资兴、绥 宁、浏阳、乾州、郴州、龙山、永顺、安化、等府州县均有明确的禁山规章2.生产习俗 以祈求五谷丰登为核心内容在祈祷仪式中,所用器物均与农业生产有关而且,一年之 中,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农事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生产习俗人们希望从春种到秋收 的生产全过程都得到神灵的保佑防旱,如保靖县民众忌五龙日动土从 立夏到处暑,每逢辰日,不能动土,传说 5 个辰日动土伤龙 皮,会招来天旱[68]防风灾,如蓝山县的瑶民中流行禁风的习谷,农历正 月初十、二十日,人们将棕叶(丝茅草亦可)打成三个茅结,用石头压在屋边、田洞和三 叉路口初十日茅结方向朝外,二十日将茅结移动朝内当日不出工,不响动,不准有劈 柴、放鞭炮等响声。

      瑶民认为这样做就能防止风灾[69]宁远县不仅有这种禁风的习俗, 还有每年十二月初一到初十的禁害的生产禁忌当地人认为农作物常受虫、 水的危害,是由犯忌造成的因此,他们在这 10 天内只做禁忌之外的农务,以求防备灾害 [70]旱灾发生后,清前期,人们在引水抗旱无效的情况下,就会采取祈神求雨的方式 流行于湖南各地的求雨活动是打醮在湘西地区,打醮日,乡众在室外设 神坛,请道士对天念经祷告然后由信徒请龙驾出巡,或抬菩萨求雨这 种仪式持续 3 至 7 天若打黄天大醮,其时间长达 49 天如果求雨灵验,众人还要聚资演 戏以酬神[71]乡里如此,县城亦然在安仁县,每遇大旱,县城长者便择吉日,请僧道 在县城隍庙做道场,焚香跪拜 7 天[72]不仅普通百姓迷信此种方式,而且各级封建官僚 对祭天求雨也深信不疑嘉庆年间,湖南有 7 位知县在遇到岁旱的情况下, 虔诚祭天,以求甘霖[73]兴宁知县景士凤作《祷雨》诗道:楚天艰夏雨,三伏每 迎龙鼓闹凌师洞,香薰宝盖峰沟涂争水国,汗血闵山农望切云涛起,谁为滴马鬃[74]这首诗反映了当地百姓苦旱求雨的情形3.生活习俗以祈愿平安为主要内容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瘟疫被人认为是不可救治的。

      官吏向不措意在靖州, 百姓采取贴神符、饮雄黄酒、办赛神会的方式求平安[75]通道侗族村寨的 人们在正月发第一声春雷时,鸣铳或放炮与之呼应,叫做接春雷,相传这 样做,能保瘟疫不发、住地清泰[76]其实,在清代前期,类似风俗遍布湖南境内的汉族 和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基层社会中一道防御自然灾害的心理屏障在这些禁忌、风俗中, 有的毫无科学意义上的防灾作用即便如此,在湖南境内彼此分散的乡村聚落中,风俗仪 式不但承载了一种社会的防灾意识,而且以公开的集体的方式维护了防灾务本的群体价值 观从而,起到了稳定区域社会的作用简言之,在一年四季中,人们谨慎地演习各种生 产生活习俗也是为防灾而进行的努力之一在无法消除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人们有意识、 有组织地进行集体防御这种集体性或社会性活动,是以不发达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