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梁结构设计》doc版[18页].doc
18页《t梁结构设计》doc版 《t梁结构设计》doc版 3.2 结构尺寸 3.2.1 横断面的布置 依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主梁间距为2.0米,桥面板采用现浇混凝土刚性接头,由桥面净宽确定为9片梁 3.2.2 主梁尺寸拟定 (1) 主梁高度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主梁高度与其跨径之比通常在1/15~1/25之间,当建筑高度不受限制时,增大梁高是比较经济的方案,可以节省预应力钢束用量 对于跨径25米的简支梁取用150厘米梁高是比较合理的 选用150厘米梁高时,计算跨径为24.12米,高跨比为1.50/24.12=1/16 1/16位于1/15~1/25之间,符合要求 (2) T梁翼板厚度 T梁翼板厚度主要取决于桥面板承受车轮局部荷载的要求,还应考虑能否满足主梁受弯时上翼板受压的强度要求 本设计预制T梁翼板厚度取用150mm,翼板根部加厚到250mm以抵抗翼缘根部较大弯矩 (3) 主梁腹板的厚度 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中腹板内主拉应力较小,腹板的厚度主要由预应力钢束的孔道设置方式决定,同时从腹腔板的稳定出发,腹板厚度不宜小于其高度的1/15,故取用腹板厚度为14厘米 在跨中区段,钢束主要布置在梁的下缘,以形成较大的内力偶臂,故在梁腹板下设置马蹄,以利数量较多的钢束布置。
设计实践表明,马蹄面积与截面总面积以10%~20%为宜 设置马蹄宽30厘米,高18厘米,则马蹄与截面积之比为10.4%,位于10%~20%之间,符合要求 (4) 横截面沿跨长度变化 横截面沿跨长度变化主要考虑预应力钢束在梁内布置的要求,以及锚具布置的要求,故为配合钢束的弯起而从六分点开始向支点逐渐抬高,同时腹板的宽度逐渐加厚,在距梁端一倍梁高范围内(150厘米)将腹板加厚与马蹄同宽 (5) 横隔梁的设置 为增加各主梁的横向联系,使各主梁在载荷作用下的受力均匀,本设计共设置7道横隔梁 考虑施工方便和钢束布置,端横隔梁与梁同高,中横隔梁高132mm,厚度为16cm 图3-1结构尺寸图(mm) 图3-2 T梁各截面图示 (6) 主梁几何特性计算见下表 表3-2 跨中截面几何特性计算表(小毛截面) 分块名称 分块面积形心距上缘距离 分块面积 分块面积对上缘净矩 分块面积自重惯性矩 分块面积对截面形心惯性矩 翼板 7.5 2250 16875 42187.5 37.95 3240455.63 3282643.13 三角承托 18.333 680 12466.44 3777.78 27.12 500136.19 503913.97 腹板 73.5 1638 118755 1868548.5 -27.05 1198528.70 3067077.2 下三角 128 96 12288 768 -82.55 624192.24 624960.24 马蹄 141 540 76140 14580 -95.55 4930093.35 4944673.35 ∑ 5204 236524.44 12423267.90 表3-2 跨中截面几何特性计算表(大毛截面) 分块名称 分块面积形心距上缘距离 分块面积 分块面积对上缘净矩 分块面积自重惯性矩 分块面积对截面形心惯性矩 翼板 7.5 3000 22500 56250 33.17 3300747 3356997 三角承托 18.333 680 12466.44 3777.78 22.34 339280.3 343058 腹板 73.5 1638 118755 1868548.5 -31.83 1659538 3528086 下三角 128 96 12288 768 -87.33 732146.8 732914.8 马蹄 141 540 76140 14580 -100.33 5435699 5450297 ∑ 5954 242149.44 13411335 注:(cm) (cm) 上核心距: 下核心距: 截面效率指标: 表明以上初拟的主梁跨中截面尺寸是合理的。
3.3主梁内力计算 3.3.1 永久作用效应计算 3.3.1.1永久作用集度 (1) 预制梁自重(第一期永久作用) 1)跨中截面段主梁自重(六分点截面至跨中截面,长8.04米) G(1)=0.5204258.04=104.60(KN) 2)马蹄抬高与腹板变宽段梁自重(长2.94米) G(2)= (0.69+0.5204)2.94252=19.47(KN) 3) 支点段梁的自重 G(3)=0.69251.5=25.88(KN) 4) 边主梁的横隔梁 内横隔梁体积: 0.16(1.321.5-0.5204+0.054)=0.2422 m3 端横隔梁体积: 0.16(1.351.5-0.69)=0.2136 m3 故半跨内横梁重力为: G(4)=(2.50.2422+10.2136)25=20.48(KN) 5)预制梁永久作用集度 g1=(104.60+19.47+25.88+20.48)/12.48=13.66(KN/m) (2) 二期永久作用 1) 现浇T梁翼板集度=0.15 0.625=2.25(KN/m) 2) 边梁现浇部分横隔梁 一片中横隔梁(现浇)体积 0.160.251.32=0.0528 m3 一片端横隔梁(现浇)体积 0.16 0.51.35=0.108 m3 =(50.0528+20.108) 25/24.96=0.4808(KN/m) 3) 桥面铺装 8cm厚混凝土铺装: 0.08(21.5+15)24=34.56(KN/m) 5cm厚沥青铺装: 0.051823=20.7(KN/m) 将桥面铺装均摊给9片主梁 =(34.56+20.7)/9=6.14(KN/m) 4) 栏杆 一侧人行栏:1.52 KN/m 若将两侧人行栏均摊给9片主梁,则: =1.522/9=0.34(KN/m) 5) 边梁二期永久作用集度: =2.25+0.4808+6.14+0.34=9.2108(KN/m) 3.3.1.2 永久作用效应 图3-3 恒载内力计算图 如图3-3所示:设 x为计算截面离左支座的距离,令a=x/l,则 永久作用效应计算见表3-3所示: 表3-3永久作用效应(1#)计算表 计算数据 L=24.12 L2=581.77m2 项目 跨中 1/4跨 变化点 1/4跨 变化点 支点 a 0.5 0.25 0.106 0.25 0.106 0 1/2a(1-a) 0.125 0.0938 0.0474 1/2(1-2a) 0. 25 0.394 0.5 第一期恒载 13.66 993.38 745.43 376.69 82.37 129.81 164.74 第二期恒载 9.2108 669.83 502.64 254.00 55.54 87.53 110.08 3.3.2 可变作用效应计算 3.3.2.1 冲击系数和车道折减系数 按《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第4.3.2条规定,结构的冲击系数与结构的基频有关,因此首先计算结构的基频。
简支梁桥的基频可采用下列公式估算: 其中: 根据本桥的基频,可计算出汽车荷载得冲击系数为: 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本桥为四车道,计算可变作用效应计算时需要进行车道折减, 3.3.2.2 主梁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1) 跨中荷载横向系数 桥跨内设置7道横隔梁具有可靠横向联系,故可按修正刚性横梁法绘制横向影响线,并计算横向分布系数mc 1) 计算主梁抗扭惯矩 对于T形梁截面,抗扭惯矩可近似按下式计算: 式中:和-----相应为单个矩形截面的宽度和厚度; ----矩形截面抗扭刚度系数; m-----梁截面划分成单个矩形截面的个数 对于跨中截面,翼缘板的换算平均厚度: 马蹄部分的换算平均厚度: 表3-4 计算表 分块名称 (cm) (cm) 翼缘板① 150 20 0.13 0.306 3.403 腹板② 106.5 14 0.13 0.306 0.8942 马蹄③ 30 24 0.80 0.171 0.7091 4.2013 2) 计算抗扭修正系数 设计主梁的间距相同,并将主梁近似看成等截面,则有: 式中:G=0.4E;l=24.12m;=90.0042013=0.0378117, 计算得=0.9777 3) 按修正的刚性横梁法计算横向影响线竖坐标值: 式中,n=9, 计算所得值列于表3-5 表3-5 计算表 梁号 1 8 0.3718 0.0459 -0.0193 -0.0844 -0.1496 2 6 0.3067 0.0622 0.0133 -0.0355 -0.0844 3 4 0.2415 0.0785 0.0459 0.0133 -0.0193 4 2 0.1763 0.0948 0.0785 0.0622 0.0459 5 0 0.1111 0.1111 0.1111 0.1111 0.1111 4)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1号梁得横向影响线和最不利布载图式如图所示: 图3-4 跨中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图式 可变作用(汽车公路-级): 四车道: 三车道: 两车道: 故取可变作用(汽车)的横向分布系数为:=0.5188 可变作用(人群) (2) 支点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按杆杠法绘制横向影响线并进行布载,1号梁荷载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如下: 图3-5 支点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图式 因为汽车荷载布置不到1号梁上,所以 = =1.125 荷载横向分布的汇总见表3-6。
表3-6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汇总表 荷载类别 公路—Ⅰ级 0.5188 0.5 人群 0.3799 1.125 3.3.2.3 车道荷载的取值 根据《桥规》4.3.1条,公路—I级的均布荷载标准值和集中荷载标准值为: =10.5 KN/m 计算弯矩时: 计算剪力时: 3.3.2.4 计算可变作用效应 对于横向分布系数的取值作如下考虑: 计算主梁活载跨中弯矩时,均采用全跨统一的横向分布系数mc;考虑到跨中和四分点剪力影响线的较大坐标位于桥跨中部,故按不变化的mc计算;计算支点附近应考虑支承条件的影响,按横向分布系数沿桥跨的变化曲线取值,即从支点到1/4L之间,横向分布系数用mc与mo直线插入,其余均取mc值 (1) 计算跨中截面最大弯矩,计算式为: 图3-6 跨中截面内力计算图式(单位:M) 由计算图式得 Mq=1.2580.67(0.518810.572.72+256.480.51886.03)=1010.17 Qq=1.2580.67(0.518810.53.015+307.780.51880.5)=81.14KN q=1.53.0=4.5KN/m Mr=1.530.379972.72=124.32 Qr=1.530.37993.015=5.15KN (2) 计算1/4L截面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由计算图式得 图3-7 四分点截面内力计算图式(单位:M) Mq=1.2580.67(0.518810.554.51+256.480.51884.52)=757.21 Qq=1.2580.67(0.518810.56.78+307.780.51880.75)=132.07KN q=1.53.0=4.5KN/m Mr=4.50.379954.51=93.19 Qr=4.50.37996.78=11.59KN (3)计算变化点截面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由计算图式得 图3-8 变化点截面内力计算图式(单位:M) Mq=1.2580.67(0.363710.528.58+256.480.36372.37)=278.33 q=3.01.5=4.5K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