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写作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14页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写作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他山之石随物以宛转,生花妙笔与心而徘徊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教学设计 1.鉴赏散文优美的语言、艺术手法的运用,分析理解理解其含意和蕴含的思想情感 2.理解散文中景与情关系,揣摩写景抒情散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并加以运用 3.结合题目给定的情境,选取恰当的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手法,细腻描摹,撰写情景交融的散文 4.学习散文中表现出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散文中表现出的人文情怀 1.重点:理解散文中景与情关系,揣摩写景抒情散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并加以运用 2.难点:结合题目给定的情境,选取恰当的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手法,细腻描摹,撰写情景交融的散文 2课时 预习任务 回顾本单元五篇经典散文中分别写怎样的景?抒怎样的情?写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意思是说,当诗人受到客观事物的感染时,他可以联想到各种各样类似的事物;他依恋徘徊于宇宙万物之间,而对他所见所闻进行深思默想描写景物的神貌,既是随着景物而变化;辞采音节的安排,又必须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来细心琢磨 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有对故都秋味的深情涵咏,有对荷塘月色的精心描绘,有流连地坛的真切感悟,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有雪中登山的快意畅想,这些抒情写景的名篇,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值得我们在散文写作中模仿借鉴 二、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回扣课文谈收获 本单元五篇经典散文中分别写怎样的景?抒怎样的情?写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示例: (1)故都的秋》通过五幅画面(场景)写作者的闲雅情意,意象与情感完美融合;南方的秋与北方的秋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荷塘月色》中使用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描摹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之景,表达作者矛盾的心境——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工笔细描,状景逼真,虚写与实写相映成趣 (3)《我与地坛》写荒芜却并不衰败的地坛,那些弱小的生命——蜜蜂、蚂蚁更有母亲给“我"的人生启示。
写景状物能抓住特征,以景物衬托心情 (4)《赤壁赋》骈散结合,文字富有韵律美作者触景生情,因情悟理,景情理完美结合 (5)《登泰山记》游踪清晰,多角度、有层次地写日出景色,描摹细致逼真,语言雅洁,情趣盎然 2. 教师相机点拨归纳 写景抒情散文是指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散文这类散文所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不是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情景交融,呈现出“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和谐关系在这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本单元的写景散文景美情真语意丰厚一方面作者观察细致,选取的景物有特点,描写有层次、有色彩、有情态,用词准确,语言优美另一方面每一处景物描写都深深地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作者精巧点缀,烘衬渲染,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抒情言志的效果 学习任务二 源头活水假方法 (一)紧抓写景三原则 1.写景应抓住景物特征 “景物的特征"是某处某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征 如:《荷塘月色》的第四段,荷叶的密、绿,荷花的柔美多姿,荷香的清淡,荷波的颤动,荷韵的风致;《故都的秋》第四段,写出落蕊的多、细软,扫落蕊的细腻、清闲和落寞。
2.紧抓写景三原则 (1)突破思维定势,调用多种感官从色彩、形状、声音、温度等方面都可以写出某一事物的特征 (2)突破浅尝辄止,将景物人格化把太阳、老树、风雪、云雨都可以当作人来写,就有了情态、思想和活力 (3)设置不同情境,点石成金特殊情境如何设置 唯有驭情取景驭情,就必须设置情境试想,多日粒米未进的饥饿者看太阳,太阳会像什么 屡试不中者看到的太阳又像什么 忽然中举的人呢 (二)技巧助写景物特征 1.多种角度,层次井然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应遵循这个规律只有选择恰当的写景层次,文章才能条理清楚,层次井然 (1)总体局部,灵活选择 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很好地处理了从总体到局部的问题首先鸟瞰全城的全貌,然后饱览一城山色、雪后初晴,再把读者领到垂柳边,领略济南清丽秀美的景色 (2)由高到低,由低到高 如沈从文的《边城》中对酉水景色的描写:“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由低到高,层次井然,脉络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3)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描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只有些大意罢了"就是由近及远,由近处的荷塘,写到荷塘四面的树,由树写到远山,层层推进,一目了然 2.修辞化文,写活景物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反复、对比、排比、比喻、拟人、通感、联想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特征更加鲜明,情感更加突出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④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①比喻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美,而且赋予了荷叶勃勃的生机,使荷叶少女般的娇柔绰约的丰姿如一幅图画般展现在读者面前。
②拟人、博喻分号前是拟人,分号后是三个比喻句连用构成的博喻袅娜”“羞涩"是拟人,“明珠、星星、美人”这三个比喻句,又构成排比,分别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 ③通感作者以歌声来写花香 ④写荷波,由近及远,以“闪电"为喻,写出了“叶子与花”的迅速颤动 3.五觉并用,如临其境 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对景物作多重感知,绘声绘色,绘形绘神,这样就容易捕捉到景色的特点,使其跃然纸上如郁达夫《故都的秋》: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明确:这段文字运用视听结合、以声衬静手法描绘了一幅秋晨小院图通过写听觉形象(驯鸽的飞声)、视觉形象(天色、日光、牵牛花等)和观景的心态(静对)动作(细数)等,透露出作者的悠闲与落寞,突出了环境的清幽与萧索。
4.写景方法,多用善用 (1)动静互衬法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 如史铁生《我与地坛》几个写景段落: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明确: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文字,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门壁上炫耀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幕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的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是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2)虚实相间法景物的描写,有实有虚,实景的描绘是必要的,但不只是摹貌,还要传神,就需要加以想象,用虚写的手法。
譬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明确: 作者在景物描写中穿插虚写,写“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时加入了联想,借助虚写,把生命痕迹中蕴含的活力、情趣传神地表达出来;联想“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虚写突出了生命的成熟凝重、从容刚毅、坚强不屈 (3)对比映衬法就是充分运用对比、烘托手法来描写景物 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写江南的秋的特点,“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描写,以南国之秋“来得慢,来得润,显得淡"的特点,反衬出北国之秋更为醇厚、浓烈的味道 5.日积月累,勤于躬行 首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要想写好写景作文,积累一定量的写景状物的词汇非常有必要可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好词佳句 其次,清人唐彪写道:“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
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勤于练笔,只有经常写,反复写,才可能在写作者身上固定下一个写作技巧的“概括化系统”,一个“自动化的"写作“行动方式” 如: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节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明确: 这段文字描写善用诗句,描写的富有意趣的江南冬景"暮雨萧萧江上村"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安然而又幽静"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萦绕出冰雪葱茏的酒香四溢图"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乡间里的犬吠、风雪中的归人、一枝香的寒梅,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味的江南雪夜图。
作者以诗写景,弥补了没有说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