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6页《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 说教材《沁园春•长沙》是中职语文2023年统编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首现代词该单元主题是“理想信念”,单元语要求“领会诗词借助意象抒发情感的特点,揣摩作品意蕴,汲取精神力量《沁园春·长沙》作为表达青春理想激情的现代词,有着丰富的意象和精妙的选词,同时作为开学语文第一课,是对中职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课程二、 说学情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对毛泽东诗词有一定的了解但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和学习主动性,诗词鉴赏能力仍较欠缺,对本课关键字词、意象和词人情感难以进行深层次理解三、说教学目标1.语言理解与运用:了解本词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诵读中品析诗歌的语言表达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词的意象与意境,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3.审美发现与鉴赏:体会词人蕴含于作品中的情感,感悟词人的博大情怀,丰富审美体验4.文化传承与参与:学习伟人毛泽东的革命壮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四、说教学重难点1. 理解本词的意象和意境,感悟老一辈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2. 品味本词活泼灵动的词语,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体会作者的豪迈胸襟和坚定信念。
五、说教法、学法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六、 说教学过程(附下)七、 说板书设计 诵词句,赏秋景沁园春·长沙 品人物,立形象 悟情感,共思考教 学 内 容 及 进 程时 间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聚焦中国传统悲秋情结,创设相应悲秋情境,调动学生的古诗词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二、时空链接,知人论世幻灯片放映不同时期毛泽东的照片和故事,再适当的补充背景知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三、聚焦任务,鉴赏词作任务一:诵词句,赏秋景一) 朗诵词上阙写景的部分,感受湘江秋景图的整体特点点拨:在联想、想象的基础上,从远、近、高、低等不同视角,勾勒出湘江秋景图的整体轮廓:群山、层林、江水、船只、天空、雄鹰、游鱼,即使没有任何颜色的渲染,也已经构成寥廓自由的意境二) 请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探究作者是如何做到写秋景而不悲凉的分解问题1:请学生找出并分享词上阙写景词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点拨:运用增、删、换等方法,引导学生从词语的内涵、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等角度,找出“遍”、“尽”、“透”、“争”、“击”、“翔”等词语,并进行揣摩分析。
明确:词中运用“万”、“百”等数词,营造广阔豪迈的气势和美感,“万”写山之多,“遍”写红之广,“层”写枫林之茂盛,“漫”写江水之满,给读者造成视觉上的冲突染”、“击、“翔”、“竞”等动词的运用,形象生动染”用拟人的手法,写树色之深,“争”描绘千帆竞发的场面,“击”凸显雄鹰搏击长空的雄姿,“翔”则体现水中游鱼轻松自由的姿态分解问题2: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本词描绘的不同秋景和不同情感,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学习诗词鉴赏手法点拨: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分组讨论发言,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即“一切景语皆情语”明确:意象意境情感《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昏暗萧瑟凄凉愁苦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悲苦惆怅之情《沁园春·长沙》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漫江、争流的百舸、搏击长空的雄鹰、自由轻快的游鱼广阔宏大绚丽多彩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切之情,改造旧社会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信念词中选择了“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整条江”、“争流的百舸”、“搏击长空的雄鹰”、“浅底轻翔的游鱼”等意象,来营造广袤豪迈的意境,以壮景抒豪情,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契合。
作者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情志去选择、驾驭甚至重塑自然景物,使他们达到自己期望的理想状态,这种融入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众多意象汇集而成即是意境分解问题3:“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为什么词人笔下的秋天却如此多姿多彩,充满豪情壮志呢?点拨:引导学生结合毛泽东的个人经历、气度、胸襟、性格等进行分组讨论,探究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枫林茂盛如火的写照,同时也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表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乐观精神;“百舸争流”描绘千帆竞发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昂扬奋进的革命热情;“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任务二:品人物,立形象分解问题1:诵读词的下阕,找出下阕由哪个字统领,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点拨: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引导读出毛泽东词中的豪迈之情,进行分组讨论,分别从年龄气质、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三个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诵读指导:“恰”字所引领的七句要奋发自信,“恰”字后面应该拉长,下面三句要读得情感充沛,连贯流畅,后面三句应该更加强劲有力,同时速度要加快,到“粪土”之后再放慢,整层要一气呵成,铿锵有力,激扬澎湃。
明确:词句中“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年轻有才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气风发,强劲有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关心国家命运;“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权贵 分解问题2:带着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重读开篇的“独立寒秋”和上阙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么你认为,当时的中国谁主沉浮?点拨:引导学生立足词的整体,结合时代背景和词人的个人经历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明确:词人的“独”是一种傲立天地,舍我其谁的气势,“立”更体现了独立顾盼,意气风发的姿态,中国的革命兴衰正是要依靠“恰同学少年”一样德才兼备、意气风发、敢于斗争、破浪前行的青年,而这群青年正如湘江秋景中“竞自由”的万物一样,是生生不息、蓬勃向上、打破僵局的力量因此,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应该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任务三:悟情感,共思考分解问题1:师生共同进行诗词配乐朗诵,请学生发表读后感言,体会词人具体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点拨:播放《红旗颂》背景音乐,师生共同进行配乐朗诵,通过多次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激情澎湃的情感明确:《沁园春·长沙》抒发的情感是丰富而深层的,第一,他抒发了故地重游,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壮丽秋景的喜悦之情;第二,他抒发了对同学少年们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的战斗精神的赞美之情;第三,他抒发了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切之情,表达了自己改造旧社会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信念。
分解问题2:读完全词,我们体会到气势是宏伟的、昂扬向上的,毛泽东写这首词时,革命形势处于乐观之时,还是不明之时?点拨:给学生提供相应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深入了解作品时代背景和词人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意蕴材料一:1925年,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同时国共合作的展开也遇到了问题,中共内部在国共关系上也产生了一些分歧材料二:毛泽东于1923年和1925年两次入湘,均被当时称霸湖南的军阀赵恒剔所追捕明确:毛泽东写《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是个人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也是革命形势不明之时,但词人依然奋力前行,我们可以感受到毛主席乐观向上的内心世界,广阔宏大的精神视野,是逆境中的拼搏,是灰暗时的勇敢,所以,当他连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所想到的并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国家的统一,是天下苍生的安全四、小结课堂,作业布置(一)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诗词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往往上下阕互相渗透,互相照应的,因此,我们进行诗词鉴赏时,可以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语言特点来感悟作者情之所在,也可以通过作者情感抒发来理解作品的深远意境。
此外,品读鉴赏诗词时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更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二) 延伸拓展播放《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等人诵读《少年中国说》的视频片段,将课程推向高潮三) 作业布置1. 作为21世纪的青年,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你理想的职业学校生活是什么样的?你将以怎样的热情和精神去开创未来?请写下你的感受2. 反复诵读并背诵本词2分钟3分钟5分钟15分钟15分钟10分钟15分钟10分钟8分钟4分钟1分钟1分钟1分钟图片图片学生朗诵思考探讨分组讨论思考探讨对比阅读分组讨论思考探讨分组讨论思考探讨诵读分组讨论思考探讨分组讨论思考探讨配乐朗诵教师点拨材料拓展分组讨论思考探究教师小结播放视频作业布置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