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doc
40页2023年《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2023年《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701字) (1)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 就正如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在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让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参与的兴趣,让他们也能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使他们懂得他们也可以通过玩掌握到数学的知识 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给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同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该学习方法也是降低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的难度 出现了验证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的方法。
涌现出了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中“1/3”的不同理解,实现了学习策略的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虽然学生的学习用具是固定的,但是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这也证明了学生是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的 (2) 《圆锥》这节课,其教学目标是:1)、认识圆锥,了解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4)、通过例一例二使学生会应用圆锥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触摸,动手测量、探索推导等活动,前三个教学目标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顺利完成在公式V锥=1/3sh=1/3r2h,应用这个环节,考虑到学生已经预习过例题,就把例二教学做了改动给出一圆锥形麦堆,底面直径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麦重0.375千克,求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让学生自主练习,本以为应用公式很快就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可学生算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完成原来我在改动数字时没有考虑到圆锥体积公式的1/3和3.14给出的直径和高与1/3都不能约分,使本应该巩固公式应用的目标辩词了复杂的小数计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后习题没有处理完就匆匆结束了这节课课后反思数学既活又严谨,看似一个简单数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划。
一节简单流畅的好课,并不是随手拈来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统筹安排,关注到每个细节才能得到 教学需要学习,教学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 (3) 一节课下来,我静心思考,有以下几点反思: 1、一节好的课,在教学时要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从实物图形讲解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2、一节好的课,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柱和圆锥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3、一节好的课,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平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
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2023年《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2(406字) 圆锥的体积这一部分内容是圆柱体积的迁移在这节的设计上我主要是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得出结论的模式进行教学的在操作的过程中,我充分的利用学具,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圆柱与圆锥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到他们是等底等高的,我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一个条件的认识紧接着学生开始尝试用学具研究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系当他们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的时候,有一个小组突然提出用“圆柱向圆锥里倒水也是可以的话音刚落,另一个小组的学生马上说道:“那样很麻烦的,还得测量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出来显然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已经牢牢的印在脑海中,这就已经达到了我所需要的效果了 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老师说了,学生记住了,没有多久就忘了,只有动手操作了,学生记住了,形象的记忆就会产生了让我们多创造一些动手的机会给他们吧!2023年《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3(922字) 这一节失败的课让我反思了很多,除了总结和练习,还找到了很多不足之处均待提高 1.课堂提问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如: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这个圆锥的体积?问题提出后,我仅停顿了2秒,没有学生举手我就接着说我们解决一个未知问题通常会把它转化为已知问题,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转化为我们原来学过的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呢?说完这句话,我就意识到,这个地方应该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说一说方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我再说这些话,学生可能会给我很多惊喜 2.实验结束后,你想说什么? 学生经历了猜想、体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很多问题、矛盾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该有很多话要说此时问一问,你想说什么?既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又能顺利的总结出这节课的结论 3.如何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高年级的学生也能积极回答问题? 这个问题,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总以为就是高年级学生的公开课比低年级的公开课难上,这节课后也豁然找到了原因:一是出在我平时的课堂上由于平时上课总要照顾后进生,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不去叫举手的好学生,总去点不举手的后进生,公开课时也不由自主地这样做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导致,举手的同学本来就有些害怕,我还总不去叫他不但打击了举手同学的积极性,还打消了其他同学举手的念头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缘于教师上课的心态。
对着低年级学生上课,我们很容易放下姿态,去哄他们,有一点做的好、说的好了,教师就会给很高的评价而且态度还和蔼可亲但是对着六年级学生,就觉得他们是大孩子了自己首先都没有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又怎么能向他们要同样的课堂效果呢? 通过不断的反思自己,让我发现了很多自己的问题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我从教以来对我打击最大的一节课,却又是让我收获最大的一节课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有机会真想再重新上一遍这节课2023年《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4(735字) 1、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原因之处有:(1)猜想: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使学生初步建立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预设学生可能粗略地知道有“三分之一”这一关系,“那么三分之一这一关系怎样推导呢”引起以下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这一过程 (2)在推导过程中,带着思考题(思考题实际就是学生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带有目标进行实验,让学生更有目的性,也非常方便,有操作性 (3)学具准备充分,各小组选择水、沙子,增强趣味性,主动性,积极性高 (4)公式推导完之后的一个反例子(出示一个非常大的圆柱和一个非常小的圆锥),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强调了等底等高。
2、练习题由浅入深,判断题主要是要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的运用和理解,第2题是书上的一组题,为提高效率只列式不计算,这三道题分别是告诉底面积和高、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把几种类型都呈现出来最后一题是动手实践题,一要考察学生的公式运用情况,二要考察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策略,虽然没做几道题,但我觉得:解决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3、本来想用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参与实验,考虑到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而影响体积公式的推导,所以把这一环节省去设计了一组大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让学生明确不管大小,只要等底等高就有3倍这样的关系 4、时间分配上不到位,例题的处理中,考虑到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公式并运用公式,所以没花多的时间,由于数字教大,部分学生没做完2023年《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5(1176字)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再来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操作,探究出圆锥和圆柱在等底等高情况下的倍数关系,再通过学生的讨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最后应用探索出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结论的实践探索的全过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数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现都离不开猜想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在课初,猜想圆锥的体积与他的什么有关系,再来猜想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系,然后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并应用新知解决了问题这样,即向学生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会了怎样学习 二、给学生一个“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耐模仿和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书学者们课程,不但需要观察,还需要试验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试验,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 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动手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地获取知识改变了一教师讲解、师范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而且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学习的喜悦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商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生活知识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我们所学得只是最重要应用于生活实际为了体现“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教学中,我设计了买冰淇淋、奥运火炬、“神五”等与圆锥体积有关的问题,使得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课后,又设置了在边长4分米的正方体木料里笑一个最大圆锥的问题,教室里放置一个最大圆锥的问题,使得课堂知识回归生活,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使得数学学习不再枯燥,,而变得更精彩2023年《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6(6923字) 【教材解读】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我认为《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掌握了一些几何知识,了解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不是完全成熟,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猜想、操作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