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整套教案课件.pdf
19页配套 PPT 课件 +word 教案,获取全部资源请见尾页! 周国年作品,盗版必究!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编写 教 案 +配套 ppt 课件 ,见尾页免费获取 最新人教版 四 年级 数学 下册 本教案有原生适配ppt 课件,教到哪里点哪里,无缝衔接教学实况,为你的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全新修订版 (WORD 可修改,可直接实用) 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件) 尽力满足教师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信息教学资源,打造最佳教学模式 编辑:周国年,校对:邹垚娟 注:配套课件需要见教案尾页免费 获取,会有专门的客户为你服务 配套 PPT 课件 +word 教案,获取全部资源请见尾页! 周国年作品,盗版必究! 获取以上全部资源,请见尾页! 配套 PPT 课件 +word 教案,获取全部资源请见尾页! 周国年作品,盗版必究!第 1 页 共 207 页 1 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加、 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的意义 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 理解和掌握有关于0 的运算 3. 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4.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 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5.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能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针对具体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并 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指导】 1. 教学时,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 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形 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 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 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 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使 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习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 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 使每 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 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 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 经验最真实的暴露, 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 反映出学生构建知识时的障碍。
教 配套 PPT 课件 +word 教案,获取全部资源请见尾页! 周国年作品,盗版必究!第 2 页 共 207 页 师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让学生做完后互相讲解, 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面 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思考中感悟, 获得新的启迪 在感悟中牢固地建 立知识体系 3. 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又是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注重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引导 学生透过数看到量, 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说清道理再计算 可能开始时 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就不会再成为难关了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为 5 课时: 第 1 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 课时 第 2 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 1 课时 第 3 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 1 课时 第 4 课时括号1 课时 第 5 课时解决问题1 课时 【知识结构】 第 1 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 23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 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 配套 PPT 课件 +word 教案,获取全部资源请见尾页! 周国年作品,盗版必究!第 3 页 共 207 页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例 1 情景图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场景?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新课讲授】 1揭示例 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 路长 814 km, 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已知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长,求西宁至拉萨的 铁路长,怎么计算? 生:把西宁至格尔木这一段和格尔木至拉萨这一段合并起来,就是西宁至拉 萨的铁路长列式为: 814+11421956(km ) 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 生:像上面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板书) 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 教师小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板书) 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教师集体讲解展示: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 ,其 中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 , 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 ,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配套 PPT 课件 +word 教案,获取全部资源请见尾页! 周国年作品,盗版必究!第 4 页 共 207 页 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2)列式为: 1956-8141142(km ) (3)列式为: 1956-1142814(km ) 3. 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 、 (3)小题与第( 1)小题有什么联系, 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 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算第(2) 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第(3)题也是已知全 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长,用减法计算 启发学生:第( 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 、 (3) 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 算。
4. 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 教师小结,减法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正好相反的, 在加法中是已知的, 在减法就变成未知, 而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 却变成未知的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 教材第 3 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 =和- 另一个加数,差 =被减数 - 减数,减数 =被减数 -差,被减数 =减数+差 【课后作业】 1. 教材第 4 页练习一第 1、2 题 2.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 1 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配套 PPT 课件 +word 教案,获取全部资源请见尾页! 周国年作品,盗版必究!第 5 页 共 207 页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 与其中的一个加数, 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 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 度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是在学生对加法、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有一定认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从一开始, 我就引导学生认识加法、 减法各部分的 名称,作为学习的起点和支撑,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运 用比较思维的方法,发挥知识沟通的效益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 思维的基础本节课充分利用比较的思想方法,以旧引新,知识迁移,学习加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配套 PPT 课件 +word 教案,获取全部资源请见尾页! 周国年作品,盗版必究!第 6 页 共 207 页 第 2 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 【教学内容】 教材第 56 页 【教学目标】 1.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 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 , 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 【重点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情景导入】 1. 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家准备好纸笔, 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 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 请你们把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 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吗? 2. 教师报算式 : 5+5+5 12+12+12+12+12 (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 3. 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吗?(指名 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 (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情况,则提 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 (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烦。
【新课讲授】 1. 出示教材第 5 页例 2(1) 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教师巡视检查,可能会出现两种列式: 用加法: 3+3+3+312 用乘法: 3412 2. 反馈、投影校对 配套 PPT 课件 +word 教案,获取全部资源请见尾页! 周国年作品,盗版必究!第 7 页 共 207 页 (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 用连加形式写; 写成乘法 A.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B.简便在哪里? C.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 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3. 揭示乘法的定义 (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 ? (2)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4)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3 4 12 因数因数积 4. 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并列式计算,教师集体讲解展示: 教师概括: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 算 5. 揭示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 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 教材第 6 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乘除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配套 PPT 课件 +word 教案,获取全部资源请见尾页! 周国年作品,盗版必究!第 8 页 共 207 页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被除数 =商除数 【课后作业】 1. 教材第 7 页练习二 3、4、5 题 2.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本节课从教材入手, 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从对比中得出结 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配套 PPT 课件 +word 教案,获取全部资源请见尾页! 周国年作品,盗版必究!第 9 页 共 207 页 第 3 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 【教学内容】 教材第 6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 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 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2.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0 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在运算中的作用 3. 掌握有余数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 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 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 口算: 150+90 43-0 0135 0+50 52-25 012 2. 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28+57032 112-472 【新课讲授】 知识点 1 0 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观察发现:观察下列各式,并计算出结果,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23+0= 456+0= 567-0= 336-336= 234+0= 1250= 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