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书宣传片解说词.docx
3页津派评书片头经典传唱,诉说古今精彩的故事令人流连,案上的醒木记载着岁月的变迁天津,素有“曲艺之乡”之称,诸多曲艺在这里发源、兴起、传 承自古以来,天津人就对曲艺文化尤为热爱,在一代代天津人的努 力下,形成了闻名古今的津派文化,这也是津派评书诞生的根基天津城里的曲艺味天津,随漕运而兴起,水路交会的水旱码头成为了三教九流的汇 聚之地三会海口、天子津渡,特殊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天津兼容并蓄 的性格;洋务运动、通商口岸,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又为天津 平添了几分特色而土生土长的天津人,自幼便生活在这片文化汇聚的土地上闲 暇之余,喜好戏曲评书的天津人,在这狭小的空间里,也不忘说上一 段荡气回肠的故事许多年来,天津人对评书的喜爱,只增不减,并将听评书当做了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局部在原有评书的基础上,加入了来自东西南 北的逸闻怪谈,街头巷尾老城厢的故事,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津派评 书天津人在茶余饭后,少不了要听上一回精彩纷呈的评书声传统民间艺术,就像一粒粒飘荡的种子,伴随着说书人的迁徙,寻觅着一方水土作为是我国古老的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评书最早可追溯到唐 宋时期,距今约有一千年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年间,评书大家柳敬 亭沿漕运北上,北方评书因此形成,后由王鸿兴继承并发扬北方评书。
民国初年,数以百计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遗老进入天津租界避 难,评书就在这一时期,随着评书先生从北京传入天津在这里,评 书找到了归属,显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在当时,不管是南市三不管、河北鸟市,还是地道外、谦德庄、 西马路外的三角地等,都可以听到评书先生的吆喝声而当时独具天 津特色的《战斗在天穆村》、《梨园头》、《红色跤场》、《沽上英 雄谱》等评书,次次上演都万人空巷评书仿佛刻进了天津的脉络之 中,百余座书馆、茶园“墨刻”“道活儿”争奇斗艳,回回都令人留 恋返独具匠心的评书人在我国底蕴丰厚的民间艺术历史中,艺术种类可谓丰富多彩,但 津派评书却在其中独树一帜,份外出彩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 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 范津派评书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语言 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在当时, 津派评书涌现了许多的评书艺术大师,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袁阔成, 家学渊源,功底深厚,以擅说《三国演义》而著名,被誉为“古有柳 敬亭,今有袁阔成还有很多曲艺演员也是到天津演出后,才愈发受到疯狂追捧的。
即使到现在,在津湾大剧院是不是还有评书大家上 台一展风采,为人们带来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片尾:一桌、一扇,一抚尺,一场大戏就此上演评书先生坐于桌后,一手持扇,一手拍下抚尺,精彩的故事徐徐 到来台下看客声声叫好,台边徒弟目不转睛津派评书就在天津人 的烟火之间得以传承岁月更替,时代革新,在无数天津人的推动下,津派评书将迎合 时代趋势,创新评书风格,再次焕发出新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