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docx
15页新课程标准时空坐标户籍制度编排民户,〔制定日籍J秦:分类登记〔汉:丞相主副储唐:“大索貌阅 宋:主户、客户 匠:’,诸色户计“J以职业定户籍战:国秦忸隋唐;至元公元前 社会治理475年 制度与社, 会救济政策公元前221 年 I22函平 , 组常傕I ♦ j-pj什«:仓581年胤邻保制圈宋:兴起族内救助、保甲制1368年明清?(前期)-——I1840年明:十家牌法 清:里甲制、 保甲制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 .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 .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根本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1 .演变概况:朝代概况战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方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成“编户齐民”(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4)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朝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拟,重新核定户籍唐朝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元朝户口类型比拟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⑵以里甲制为基础编造“黄册”清朝(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⑵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政府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宗族、家族并存,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
4.缺乏之处:(1)具有宗教色彩2)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3)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教材中讲到北宋范仲淹对宗族救济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 号)二年,吴中大饥,殍崖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 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 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C.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解析】选A材料中“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是指直接救济,“大兴土木之役”是指“以 工代赈”,所以正确答案是A;B、C、D均不符合题意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 (2021 •天津高二检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考查其 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 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说明 ()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解析】选C。
材料显示政府利用户籍等加强对百姓赋税、户口、军事训练等方面的管理,C 符合题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材料没有提及户籍制度是否由此开始,排除 A、I);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但材料还涉及其他方面,排除Bo2.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 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解析】选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错误;材料显示传统农业向专业 化方向开展,不是衰退而是进步的表现,故B错误;材料中“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 的信息说明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户数增多,从而说明农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故C正确;材料 中没有提及人身依附关系,故D错误3. (2021 •海口高二检测)《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百户为里, 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据 此可以推知,唐朝()A.重视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监督B.地方监察制度完备C.开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解析】选Ao唐代设置乡、里、邻、保、村、坊,加强基层管理,“村坊邻里,递相督察” 表达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监督,应选A;材料反映的是村坊邻里间的监督,无法表达“地方监 察制度完备”,排除B;C错在“开始”,排除;材料信息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
4.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 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 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表达了宋代 ()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解析】选A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 帮助赈济灾民”说明政府的赈灾针对低收入家庭,表达政府的执政理念,应选A; “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说明与丁税无关,排除B;材料介绍了宋代的 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与儒家伦理尊卑等级无关,排除C;材料介绍了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 登记制度,不是建立健全户籍制度,排除D,.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 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假设遇凶年,那么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归还,中下户那么免其归还这反映了明朝乡村救济()A.救济方式表达了重农抑商政策B.建立了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C.保障了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D.注意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解析】选Do由材料中“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 管理”,说明明朝乡村救济注意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应选D;材料仅表达乡村社仓制度的粮 食来源与救济分配方式,未表达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乡村社仓制度仅是单一的救济方式, 并未建立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排除B;乡村社仓制度仅是灾荒年时救济的一种方式,不 能起到保障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的作用,排除Co.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 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开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 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那么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当的重负,为此,两汉政 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 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 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 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 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别离从此,地籍 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那么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 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节选自《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⑴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占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⑵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 鞅将户籍制度开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 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那么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当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 齐民制度”可知其功能有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第⑵题第一问特点, 根据材料中“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那么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可知其特点为与土地和赋 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等;第二问原因,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开展状况 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⑵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 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开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 的对抗斗争1.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 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乱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解析】选Bo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综合分析这种做法的目的,保证 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户籍管理的目的,应选B;A、C、D说 法不够全面。
2.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 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等级观念的影响B.城市经济的开展C.征收赋税的需要D.社会管理的需求【解析】选B随着城市经济开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于是有了 “坊郭户” 与“乡村户”的划分,A、C、D不是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3.宋太祖时编订的《宋刑统•户婚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许“别籍异财”,否 那么徒三年,开宝二年,甚至对川峡地区的“别籍异财”诏以死罪的重刑经太宗、真宗、仁 宗至光宗时期的修订,不仅量刑大为减轻,还逐渐确立了子孙的财产权对这一变化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与宋代商品经济开展密切相关B.反映出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C.反映出统治者法治意识的增强D.导致宋代地方秩序严重失衡【解析】选Ao材料中宋朝对“别籍异财”从重罪处分到量刑减轻、确立子孙的财产权,体 现了立法应当立足于社会现实社会现实的变化,要求法律也要与之产生相应地变化,结合 宋朝史实可知,这一变化与宋代商品经济开展密切相关,A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理学的相关 信息,排除Bo材料考查的是对“别籍异财”的态度变化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而非统治者 法治意识的增强,排除Co宋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地方秩序相对稳定,排除Do4. (2021 •青岛高二检测)下表是关中各州府客户占当地总户数的比值及全国的平均值(附表关中诸州府全[同平均雍州乾州同州华州耀州邠州凤翔 府北宋初期4319184124293312北宋后期(京兆府)29131524102631-31注:北宋的客户即佃农据上表可知,北宋时期关中地区()A.自耕农经济占据一定优势B. 土地兼并现象较为突出C.商品经济的开展严重滞后D.农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解析】选A。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关中地区佃农的比重较小,土地租佃制相对较少, 自耕农经济占据一定优势,应选A;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关中地区佃农的比重较小,土 地租佃制相对较少,土地兼并现象较少,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农业,未涉及商业,排除C;材料 涉及的是农业经营方式,未涉及生产效率提高,排除Do5.南宋开始盛行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到元代开展为“诸色户计”,各色职业户均要向官 府提供不同的劳役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 户,许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这反映出()A.封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