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课《落日》word教案.doc
3页2 落日教学要求一、正确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培养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二、理解“落日”的含义以及小标题的作用三、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妙处四、了解通讯这一新闻体裁及其特点课文分析指导一、整体感知作者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于1945年9月2日,亲眼目睹了美、中、英、法等国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第二天便写下了这篇现场报道,最初发表在《大公报》上文章曾轰动一时,后来有人把它誉为“大学新闻系必读的典范之作”课文是一篇精彩的通讯,将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的历史瞬间永远地凝固在全世界人民的记忆里,也将侵略者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导语部分,总起全文,交代新闻来源,提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第1段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第2段扼要地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概括地表述了这个受降仪式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第3段写事件的开始先写受降仪式前来到主甲板上的人们的身份、穿着、活动情况,然后写战舰、天气以及海面上的情景文章主体部分以小标题的形式,按时间顺序叙写事件始末签字场所”这一部分,作者把视线转向中心会场,时间仍然是在受降仪式举行之前,着重写了会场布置和记者们的活动情况。
第4段写签字会场的布置,属静态描写指出签字桌的选定、装点放置的状况及物品的安排和布置,再写参加签字仪式的各种人员的位置安排,让读者弄清人物在受降仪式中所处的方位,也把前面所说的签字仪式简单、庄严、肃穆的特点具体化了第5、6段写记者的活动情况,点明具体时间记者们的活动表明他们内心的兴奋 “代表到来”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第7、8段写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的到来中国代表首先出场,这是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历时最久、牺牲最大、贡献最大盟军最高统帅的出场单独成段,突出其在本次受降仪式中的地位,用的是简笔,没有作细致的描写课文从话音、笑声、衣着方面,绘声绘色地勾勒出这个“外交应酬场所”的情景,写得极有层次,把“点”的描写融于“面”中,从面中突出某一点,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9段写日本代表出场用“我急急翘首望去”让读者通过他的眼睛去感知、去领略这一段笔致细腻,由乐声的变化显示出气氛的变化,士兵们对于来者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日本代表着重写了两人,据实描写,不带感情色彩,这是新闻写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性原则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原则,因此,一般新闻写作都强调“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的情感,只是冷静客观地介绍事实,用事实本身的力量去打动读者。
但本文有所不同,作者作为此次历史事件的目击者、见证者,准确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于精辟的议论和细节刻画里灌注着情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使这两个人的今日与过去形成鲜明的对比 “仪式开始”写受降仪式,是整个通讯的主体和高潮第10段先写盟军最高统帅宣读讲稿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显示出威严接着写“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斜身人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一个动作一顿,故作镇静来掩盖精神崩溃的状态第11段写和日本作战的各国代表的签字,按签字的顺序一一写来,有详有略,其中突出中国代表签字,庄重、严肃,并与日本代表对比,表现出中国代表的风采作者点明签字仪式结束的时间并引发联想,把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抒发感慨14年来的三个“九一八”,两个民族,三个历史片段,两种状态,道出了历史的有情与无情,作者用近于史家的凝练的笔触吐露了对于历史的认识 “投降书脏了”是全篇的尾声第12段写投降书脏了签字的位置搞错了,与日本人的运气本没有什么因果关系,这里不过是借题发挥,借机将日本代表嘲弄一番。
第13段写盟军的空军组队飞过“密苏里”号,参加受降仪式写飞机的气势表明他们这次飞行是显示军威,庆祝胜利的第14、15、16段写一位年轻水手的话及引发的思考,呼应开头的“永志不忘”,点明事件的意义作者阐明了为什么不能忘记和怎样纪念先从胜利得来不易的角度谈,可见意义极为重大,再谈胜利后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问题,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课文以“落日”为题的含义从课文时间线索来看,日本的签字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以“落日”为题是运用双关手法:第一,作者在参加盟军的受降仪式后,就到横须贺港的另一艘军舰上去写作这篇报道写完时,正是落日时分,作者触景生情,就以“落日”为题,点出了写作背景和时间第二,日本国名中有个‘旧”字,日本国名的含义为‘旧出之国”,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用“落日”表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是没有生气的不再绚烂的落日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三、写作技巧1.点面结合课文从把握会场的氛围,揭示受降仪式的意义人手,详细刻画了签字会场上不同身份者的表情、动作、话语等,把点和面结合起来,把现实与历史结合起来,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历史意义,提出启示性的问题。
2.细节的捕捉与刻画文中记者看表的细节起到了点题和深化主题的作用题目中的‘旧”代表日本,“落日”的1945年9月2日9点18分令人想起“日”炽时的1931年9月18日但这一点作者并非生硬地说出,而是通过一个下意识的看表细节自然地带出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显示出动人心魄、发人深省的震撼力3.现代的新闻通讯写法与史传散文的统一通讯写作,国外新闻界一般不主张作者直接发表议论中国传统的史传散文的记事,是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多种手法综合运用的我”出现在文中,成为整个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本文多数是先叙后议,注意深人地提示事件的意义,文章显得酣畅淋漓,让人不仅有所感,有所振奋,而且有所领悟,把自己的思想触角伸向历史的深处课文将“我”于当时当地的所见、所闻、所感与报道融为一体,不仅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反而更增强了真实性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结构,并领会课文题目的含义1.在课文主体的四部分中,重点是第三部分,第一、二部分为其作了铺垫,呈渐进式,第四部分是其延续,给人一波即平一波又起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2.参见“课文分析指导”二、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并进一步锻炼学生评点和批注的能力。
1.侵略者肢体残缺,说明了“害人终害己”的道理2.签字结束时间是9时18分,作者巧妙抓住了这一点来借题发挥,追述历史确实打动人心3.麦克阿瑟作为盟军最高统帅签字,一共用了6支笔,并把其中的两支送给陪同签字的将军,一是显示了胜利者由衷的自豪与喜悦;二是为胜利的庄严时刻增加一些见证,把签字用笔转赠他人,意在把胜利的信息向更多人传递,与人共享胜利的喜悦4.仪式结束后,“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签字仪式对普通士兵产生的影响,这一幕使他震撼,也使他反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本帝国主义战败签字投降的庄严时刻要铭记在心,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要永志不忘,要把这些信息世世代代传递下去,但其目的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要保持对世界和平的珍爱三、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并理解运用第一人称写作的妙处现场感和真实感是新闻尤为注重的我”出现在文中,成为整个事件的亲历人、见证人,这样,将“我”于当时当地的所见、所闻、所感与报道融为一体,不仅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反而更增强了真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