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春晓湘雅大数据调研报告》.doc
13页湘雅大数据调研报告 题 目: 龋病牙髓病大数据项目调研报告 组 员: 叶春晓 指导老师: 邓晓衡 学 院: 软件工程学院 完成时间: 2014年4月 摘要龋病作为一种口腔常见病,是造成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目前,龋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在心血管病和癌症之后的第三大重点防治的非传染性疾病,其患病率高,危害范围广,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60%-90%的学龄儿童及大部分成年人均受到龋病的影响,龋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我国卫生部2012年调查得出,我国成人患龋率高达88.1%龋病不采取措施就会发展为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影响患牙行使正常功能患龋率居高不下,成为牙体牙髓科主要的研究问题之一 针对龋病和牙髓病的研究一直是临床大数据研究的主要课题,此次调研同样意在将大数据系统的数据字典概念植入其中数据字典:制订规范的龋病牙髓病流行病学、病因、病理、临床症状、体征,物理诊断、实验诊断、治疗方法、预后与随访的指标参数,以便规范收集与录入,同时满足数据检索需求和未来计算机统计的要求。
同时,包括制作电子病历,绘制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流程和数据集成等功能关键词龋病 牙髓病 数据字典 电子病历 质量控制 数据集成目录一、龋病牙髓病现状1.1龋病牙髓病主要成因蛀牙“龋病”,其主要形成原因是牙齿菌斑,牙菌斑是牙齿表面的一层几乎无色的薄膜,含有造成蛀牙“龋病”的细菌每次进食后,牙菌斑中的这些细菌会和食物中的糖份或淀粉发生化学作用,产生腐蚀性牙齿的酸性物质久而久之,牙齿的珐琅质硬会破坏,形成较脆弱的小蛀斑,若继续恶化则会形成牙洞,既蛀牙“龋病”所以,蛀牙是从小蛀斑发展而来的,也是有蛀虫或者其它什么虫子和细菌,而是牙齿被逐渐腐蚀的结果蛀牙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的坏死和脱落 蛀牙刚开始,患初期蛀牙的部位发生在牙齿的珐琅质,不会有痛的感觉,而且,牙齿表面通常是完整的,肉眼看不见有蛀洞,牙齿邻面这部份的蛀牙就更难察觉蛀牙蔓延至牙髓,牙齿出现明显蛀洞,产生剧痛,牙髓有机会受细菌感染而坏死,细菌甚至会从牙髓经牙根部份扩散至附近的牙周组织,引致发炎或脓肿1.2龋病牙髓病危害在每一个乳牙下面都有一个恒牙胚在发育乳牙龋病发展导致牙髓炎和根尖周炎,会使感染发展到深部而影响恒牙胚的正常发育轻者可使将来替换的恒牙钙化不良,易患龋病;重者可由于感染的破坏终止恒牙胚的发育,而使恒牙先天缺失。
另外,乳牙因龋坏严重而过早缺失或拔除,常引起邻牙移位,导致恒牙萌出紊乱,而造成牙齿排列不齐,不但影响美观,还易患龋病和牙周疾病 儿童的正常发育有赖于良好的消化和吸收咀嚼食物作为消化的第一步骤,对营养的良好吸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乳牙龋坏而不能有效的切割并嚼碎食物,势必影响正常的营养吸收,使得营养失调,从而影响全身的生长发育 良好的咀嚼对于颌骨的发育是必要的刺激儿童常常因为疼痛而不敢用患牙咀嚼,引起颌骨的发育不足,影响正常面容的形成,同时也会造成恒牙排列的拥挤久而久之养成偏侧咀嚼的习惯,造成颜面部发育不对称 口腔中长期存在的龋病、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等慢性炎症,形成口腔病灶,还可能引起全身其它器官系统的感染例如,龋洞中的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随血流到达全身各处,引起心脏病、肾病、眼病及关节病等,危及全身健康乳牙龋病还会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龋病引起的疼痛刺激,乳前牙龋坏引起的不美观和说话不清,都会影响孩子们的正常心理发育1.3龋病牙髓病研究现状目前龋病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高,因此中国的学者对龋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龋病的预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致龋微生物的致龋机制研究中采用了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对致龋菌的各种毒力因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种主动和被动的免疫防龋方法,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在龋病的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在1996年进行了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虽然我国12岁及35-44岁年龄组患龋病情况属于低水平,但未治疗的龋齿却占很大比重,我国的龋病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致龋微生物的研究重点重要是变形链球菌其毒力因子主要是表面蛋白抗原和葡聚糖转移酶表面蛋白抗原介导变形链球菌紧密地粘附和聚集在牙齿表面目前这两个毒力因子的基因序列已基本清楚,学者们着重研究揭示它们的功能位点和抗原表位还有一些学者对变链菌的共生菌-血链球菌和另一种致龋菌-粘性放线菌与龋病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二、现行主要治疗方法2.1传统治疗方法在龋病的临床研究中,我国学者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如新型的牙色材料复合体兼有复合树脂和玻璃离子两者的特征,与牙体组织粘结力强,密合度好,耐磨性和抛光性好由于银汞合金有汞污染的缺点,现在许多学者在研究其替代物,如高强度玻璃离子充填材料不断出现,有纤维粘连蛋白?基磷灰石、牙本质非胶原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 龋病的预防在我国这样一个缺乏口腔医师的人口大国显得格外重要免疫防龋是龋病预防的重要途径,现已研究了多种免疫防龋方式,主要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个方面。
主动免疫包括纯抗原亚单位疫苗、多肽疫苗、基因重组疫苗和DNA疫苗等被动免疫包括含特异性抗体的牛奶、鸡蛋黄以及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等另外用转基因植物生产抗龋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化学药物防龋也一直在龋病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氟化物和洗必泰是受到广泛重视的两种化学制剂我国学者通过大量实验证明,氟化物加入食盐或牙膏、氟液漱口等方法均能显著减少龋齿的发生;而洗必泰能特异性抑制及杀灭变形链球菌,降低龋活性近年传统中医中药的防龋作用受到重视,多种中药已证明具有明显的防龋和抗龋效果,并应用与牙膏、漱口水和口香糖等其他产品中 在牙髓病的基础研究中表明,细菌是牙髓病中最严重的病因,牙髓炎是G-菌为主体的混合细菌感染G-菌内病毒素脂多糖(LPS)与牙髓病的临床症状密切相关LPS能诱导多种细菌产生IL-1、IL-6/TNF-α及IL-8等炎性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作用于靶细胞介导炎症病理过程牙髓炎症过程中,牙髓中的免疫活性细胞如T、B淋巴细胞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牙本质--牙髓复合体受到口腔环境中诸如龋损、物理、化学及损伤等多种因素的刺激下,可发生自身修复,形成第三期牙本质牙髓修复的细胞学机制是牙髓内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信号分子的诱导下,发生分化并取代受损的原代成牙本质细胞。
内皮素1(ET-1)可促进人牙髓细胞Ⅰ型胶原合成增加,可能对牙髓组织的自身修复起作用高剂量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IL-1ra)能够抑制LPS刺激的牙髓细胞分泌IL-1b,从而拮抗IL-1活性,达到一定的抗炎效果2.2国外关于龋病治疗方法的探索牙髓病的临床研究即牙髓病的治疗主要目的是在牙髓活力丧失后,保存患牙,恢复功能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前牙牙髓根尖周病主要应用根管治疗,而后牙基本采用干髓术或塑化术牙髓塑化治疗是我国五十年代末创立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牙髓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口腔临床医疗中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先进器械和材料的引进,根管治疗逐渐被我国口腔临床医师接受并广泛开展作为牙髓根尖周病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根管治疗术在牙髓病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管预备是根管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根管器械的机械作用和冲洗液如次氯酸钠的有效去除根管内的感染源研究结果提示常规根管预备后根管内细菌数量会进一步减少根管治疗中使用高弹性的镍钛器械可减少弯曲根管内偏移的发生率并降低偏移程度 根管预备完成后,目前国内仍普遍采用甲醛甲酚、樟脑酚等进行根管消毒,这些药物大多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和半抗原性,而将氢氧化钙作为根管内消毒药物,不仅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还可分解根管内的残余组织,诱导根尖周硬组织的形成。
完善的根管治疗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预备过程中如产生根管偏移将降低充填材料封闭根管的能力,应用机用镍钛器械预备过程根管后,侧向加压充填技术均可有效封闭弯曲更关,垂直加压充填的根管微渗漏较小非器械性根管治疗技术以糊剂充填根管体外实验表明应用该方法充填根管达到了较好的封闭效果,可望将来能给患者和临床医师带来福音 显微手术早在二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就运用在医学方面,直至九十年代初,才引用到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上樊明文等在国内率先将手术显微镜应用于根管治疗领域显微镜下进行根管治疗可以增加可视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定位疑难根管口、探查和取出根管内的折断器械、修补根管穿孔、检查根管的清理效果,提高疑难病例的治愈率三、龋病牙髓病大数据概况3.1龋病牙髓病大数据基本情况介绍自7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龋病流行情况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综合大量文献报告可以看出,在15年时间内,西方国家学龄儿童龋病发病率下降了50%,据美国1988~2002年间两次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发现,人群中龋病的流行仍处于下降趋势在荷兰、丹麦、英国的研究也报告了类似的结果这些地区居民饮用氟化水的比率不高,但采用了其他摄氟途径如含氟牙膏、氟化食盐、氟化牛奶等方式,使居民每日摄入的氟量增加,加之其他口腔预防保健措施的普及,因此达到了与美国同样的效果。
英国各年度调查报告证实,在1994~2005年间,儿童龋病流行情况呈持续下降趋势在一些发达国家,乳牙患龋水平也呈持续下降趋势,无龋儿童比例持续上升WHO公布的最新资料再次指出了龋病的下降趋势虽然美国预防医学会强调氟化水源在导致龋病下降方面起了关键作用,但欧洲的一些资料则反映出另一个事实,即不采用氟化饮水而采取另一些预防措施,同样可以达到防龋的效果无论是哪一种因素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无可争议的事实是近30年来,发达国家龋病发病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与此同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糖消耗的增加和防龋措施的不完善,龋病仍呈缓慢上升趋势在我们国家,由于大众口腔保健意识的缺乏,很多龋病往往发展成为牙髓病或者根尖周病才来就诊,因此如何做好龋病的防治工作是非常艰巨的目前,国内外大型专科院校和口腔医院大都保存了患者的纸质病历、电子存储图像资料随着龋病及牙髓病患者就诊人数的增加,用于诊断治疗的信息资料也随之大大增加,传统的手工方式远不能满足这些海量的、复杂的临床数据处理需要数据得不到及时的整理分析和有效利用,已成为制约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临床、教学及科研的发展,给如何保存、查阅、统计分析龋病患者的临床信息方面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悄然兴起, 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种领域, 特别是临床数据库行业的发展,使人们从繁琐、复杂的文字、数字、图片中解放出来在医学领域数据库建设方面国外起步较早美国最大的UNOS数据库建于1977年,至今已有69553肝移植病例数据,当前美国发表的肝移植文献许多都引用了UNOS的数据从器官移植供体的登记、器官分配、移植手术实施、一直到病例随访的数据都可从网上直接获得,有力地推动了移植系统工程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标准的制定,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工作的社会经济学效益如果没有数据库系统,很多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工作都难以想象此外根据UNOS的经验,只有大量病例数据的联合才能更有效的利用现有数据,减少临床研究的偏差与重复,获取更大的社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