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1.doc
55页2011 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2011-07-11 11:21:13) 转载标签: 教育 分类: 阅读指南针 中考语文卷汇编之说明文阅读安徽省微 藻一一可循环的“绿色油田”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
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 1 吨微藻,需要消耗约 2 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⑤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 973 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有望在5 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今后,各地在建设“徵藻油田” 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5.第② 段除了指出微藻是古老的低等植物外,还介绍了微藻哪四个特点? (4 分)6.第③ 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4 分)7.我国“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 7 (3 分)8.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 “绿色”的? (4 分)广东被妖魔化的沙尘暴李栓科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
一时间舆情沸腾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 1300 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 190公斤的肥沃土壤。
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 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11.第③ 自然段 “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 “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3 分)1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4 分)10 3 B11 3 不能去掉 (1 分) “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1 分) “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 (1 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2 4 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②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⑧沙尘暴有害也有利④沙尘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 (每个要点 1 分)(二)阅读下面选文《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完成 15——19 题 (14 分)① 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② 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
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③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 2 厘米、直径约 1 / 7000 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 37℃ 、pH 为 7.2 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④ 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⑤ 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 50 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 2500 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
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⑥ 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15 、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3 分)答:16 、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3 分)答:17 、选文第③ 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 3 分)答:18 、选文第④ 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答:19 、请从“节约能源” 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 (2 分)15、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16、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17、 “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具体答更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8、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19、示例: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答:铜仁(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 15—18 题: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 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 的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5、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4 分)16、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4 分)17、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6 分)18、第③ 段加点词 “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3 分)15、4 分 苏州园林(2 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分)16、4 分 排比(2 分)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要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 (2 分)17、6 分 总分结构 (2 分)作比较(2 分)说。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