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税税务师考试税收相关法律学习笔记精编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辅导整理.doc
73页第一章 行政法基本理论概述本章考试概况 2009-2011年题型题量分布考试年份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合计2009年2题2分2题4分0题0分4题6分2010年4题4分3题6分0题0分7题10分2011年3题3分2题4分1题2分6题9分第一节 行政法与行政法律关系 学习重点:1.行政法基本原则,着重掌握合理性原则的内容;2.行政的渊源中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举例、行政法各渊源的效力等级关系;3.行政法渊源中效力冲突解决方式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 “依法行政”,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应急性原则 【提示】其中行政合法性原则是主要的,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的补充,行政应急性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的例外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及内容(表1-1-1)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合法性原则行政权力的存在有法律依据;(实体方面的要求)行政权力必须按照法定程序来行使程序方面的要求)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考虑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平等地适用法律规范,符合公正法则行政行为应保持适度,符合比例原则要求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道德行政应急性原则概念:在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或与通常状态下的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措施。
应急性原则并非排斥任何的法律控制条件:①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危险(前提条件);②非法定的机关不得行使应急权力,否则无效除非事后经有权机关做出特别决定予以追认(行使机关);③行政机关做出应急行为应接受有权机关的监督,尤其是权力机关的监督(接受监督);④应急性权力的行使应该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控制负面损害) 【提示】1.注意理解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的时候必须要有行政权力行政权力从哪来?一方面是宪法和组织法规定的行政机关固有的行政权力,另外就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享有的来源于法律法规的授权的行政权力另外,行政委托时受托的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也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其行政权力的取得也必须有法律依据 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行为,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得违反法定程序任意行为比如说税务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时候必须要遵守《行政处罚法》和《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所规定的程序不能违法行政,否则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2.行政合理性原则产生的主要原因: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合理性原则是一种实质合法性原则 3.行政机关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对当事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行政强制法》的规定)。
比例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第4点)体现了行政合理性原则的衡平性即行政主体在选择作出某种行政行为时,必须注意权利与义务、个人所受损害与社会所获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平衡 4.在行政复议的过程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不仅审查其合法性,还要审查其合理性而行政诉讼仅就其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审查合理性问题 【例题1多选题】 行政合理性原则要求税务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做到过罚相当,即作出的处罚应符合( ) A.设定该处罚的立法目的 B.全面考虑到相关因素 C.情理和自然规律 D.程序合法公正观念 E.可以采取多种处罚方式时,应采用对当事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 【参考答案】A、B、C、E 【解析】行政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考虑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平等地适用法律规范,符合公正法则;行政行为应保持适度,符合比例原则要求;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道德本题中,D项程序合法是行政合法性原则的要求,公正观念是行政合理性原则的要求,因此这个选项不该选,应排除 【例题2单选题】 根据行政应急性原则,行政机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采取()的措施 A.与通常状态下法律规定相抵触 B.拒绝接受国家机关监督 C.无需考虑负面损害大小 D.排斥法律控制 【参考答案】A 【解析】注意混淆选项B、C、D。
应急性原则的行使并非排除任何法律控制,行政机关做出应急行为应接受有权机关的监督,尤其是权力机关的监督应急性权力的行使应该适当,应将负面的损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所以这三个选项是错的 二、行政法的渊源1.行政法一般渊源行政法的渊源(表1-1-2)行政法的渊源分类制定机关举例一一般渊源 1.宪法 全国人大 2.法律基本法律全国人大《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新增)一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税收征管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车船税法》(新增)、《行政强制法》3.行政法规 国务院依职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车船税法实施条例》(新增)依授权:《增值税暂行条例》4.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海关总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名称中带有规定、办法、规则等字样)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纳税担保试行办法》;海关总署制定的《海关行政处罚听证办法》地方规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市的人民政府 5.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6.民族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 其他渊源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中涉及国内行政管理的部分,对行政活动具有约束力的法律解释以及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 【提示1】(1)、(2)、(5)、(6)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权力机关立法。
教材中的(3)和(4),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是有立法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行政立法 【提示2】区别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的关键是制定机关不同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一般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记住基本法律的举例 【提示3】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的立法机关的区别地方性法规是权力机关立法,地方规章是行政机关立法,级别都是一样的,前者由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后者是由政府制定 2.行政法渊源中各规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级关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次是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仅次于法律,高于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地方性法规的效力等级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三.行政法渊源效力冲突的解决方式行政法渊源效力冲突的解决方式(表1-1-3)效力冲突解决方式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行政法规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国务院裁决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国务院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各部门规章之间、各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国务院作出裁决 【提示】不同立法主体制定的法律规范发生冲突的解决办法有两种情形: (1)能够判断效力等级的,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来解决,即人大高于政府、上级高于下级 (2)不能判断效力等级的,由国务院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来决定,即所谓的“家长裁决” 如;涉及权力机关立法的效力冲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涉及行政立法的效力冲突由国务院裁决;国务院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既涉及到权力机关立法又涉及到行政立法)先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权力机关立法(地方性法规)的,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行政立法)的,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四、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广义)分为狭义的行政法律关系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狭义的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表1-1-4)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提示1.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一方必须是行政主体; 一方是行政主体,而不是行政机关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非对等性,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 非对等性是权利义务的不对等,而不是地位的不平等。
就是一方优先实现权利或实现较多的权利,另一方的权利受到限制或只能实现较少的权利3.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一般是法定的,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通常不能相互约定权利义务,不能自由选择权利和义务,必须依据法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内容“一般”是法定的,也有约定的情形存在通常”不能约定权利和义务,有例外情况在行政合同中,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之间是可以相互约定权利和义务的、不能自由选择权利和义务,必须依据法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例如,相对方申请经营许可证只能向法定的主管机关申请,而主管机关也只能严格按法定条件审查批准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例如征税既是税务机关的权利,又是税务机关的义务;维护社会治安既是公安机关的权利,又是公安机关的义务5.大多数的行政法律关系争议由行政机关和行政裁判机构依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解决,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可通过法院适用司法程序解决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往往具有专业性强、技术性高、层次复杂等特点,仅靠法院难以胜任,我国根据自己的特点,赋予行政机关一定的调解权、裁判权、复议权,只有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可以将行政争议提交法院,按司法程序解决在后面我们会学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要比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小。
2.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 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表1-1-5)1.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管理地位的一方当事人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3.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通常又称为职权和职责职权主要有行政立法权、行政决定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制裁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司法权等职责主要包括正确适用法律、依法行使职权、遵守法定程序等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行政参与权;行政受益权;行政请求权行政相对人的义务:遵守行政法规,服从行政管理,执行行政决定等第二节 行政主体 学习重点:1.行政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中的派出机构;3.派出机关的性质和地位以及与派出机构的区别;4.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委托条件及规则;5.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与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的区别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和特征及行政职权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国家行政机关是最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