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41题解读.ppt
7页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程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 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 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 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解析: 解析:材料评析题题型设置与前两年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 变化,依然是主要观点加材料分析模式解答此题一方面 从材干中明白“冲击—反应”模式的内涵,另一方面结合图 示的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评析,由题目设置可知答案的灵活 性,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史与论的结合在做题要求里明确说明,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 点均可。
题目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 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 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 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 、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技法:把评(析、述)性大设问拆分成 依次几个具体的小问题(观点是 什么、依据是什么等),分别解 答评析一:(1)材料观点: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 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 (2)我的观点: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有一定道理的但 不全面的等) (3)理由:我认为这个观点(正确的或错误的或有一定道理的但 不全面的等)的理由是------(列举史实等证据) 惰性的史实: 动力的史实: (4)小结:惰性与动力大小的比较和相关结论评析二:(1)材料观点: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 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2)我的观点: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有一定道理的但 不全面的等) (3)理由:我认为这个观点(正确的或错误的或有一定道理的但 不全面的等)的理由是------(列举史实等证据) 西方冲击的史实;中国巨变的史实 (4)小结:西方冲击和相应中国巨变关系深浅和相关结论参考答案示例: 观点:“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 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 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冲 击”,中国“反应”其“冲击”,这种模式突显了外部的“冲击 ”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同意这一观点 论证: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 足够的反应,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 争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自强求富的洋 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 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 ,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 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 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 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参考答案示例: 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 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 《共产党宣言》所述“资本主义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 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在资本 主义世界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 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常常又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常成为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总结:总之,中国社会踏上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近代化 道路,当然我并不赞同西方的一些史学家的论断:鸦片战 争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的近代化但是,不可否认的一 点,即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确实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链条 ,给中国提早走向近代化提供了一种契机,使19世纪的中 国由封建落后走向了近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