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常见古代诗人生ping资料——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速记清单.docx
15页8)常见古代诗人生平资料——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速记清单1.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 、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 、高远拔俗的 意境 ,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2.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不仅如此,王维善画人物、丛竹、山水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3.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 、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 、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 ,供奉翰林 ,作为文学侍从之臣 ,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 ,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卒文学创作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彩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5.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 今陕西渭南 )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生于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6.王勃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一说生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卒于上元二年(675);一说生于永徽元年(650),卒于仪凤元年(676)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史称初唐四杰以神童之誉而授朝散郎乾封元年(666)为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二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上元二年或三年,南下交趾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文学上,王勃崇尚实用他主张文章要开物成务 、立言见志,能甄明大义、矫正末流,反映国家兴衰大事他对当时竟为雕刻、骨气都尽的文坛深表不满;猛烈抨击了“绮错婉媚”的上官体;提出了文学改革的要求这些主张和他的清俊高华的作品对转变唐初文坛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勃诗现有80余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以写离别怀乡之作较有名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慰勉离别之人,意境开阔,一扫伤离惜别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名作王勃的古诗仅有10余首,它们继承了乐府民歌传统,又能开拓新意境,展示了唐乐府的新面貌王勃的赋和序、表 、碑、颂等文,今存90余篇,多为骈体,但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备受推崇,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脍炙千古。
王勃的诗文,虽仍带有六朝“采丽竞繁”的色彩,但其风格清新明朗,已显示出唐代文学的崭新气象7.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 ,授太子校书 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 ,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 、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诗现存800余首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尤其前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味。
《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深长他与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刘诗取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