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pdf

46页
  • 卖家[上传人]:奇异
  • 文档编号:365319974
  • 上传时间:2023-10-2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91MB
  • / 4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目录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10.苏武传11.1 过秦论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第9课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 记 通 假 字“离”、“反”、“濯”、“见”、“指”、“细”、“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4、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 离骚作 者 从 几 个 方 面 介 绍 了 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教学难点: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教法设想: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 选 自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

      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 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二、课内预习课文要求:1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2 利 用“预习提示”习问练读,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 哪些事迹?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词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给课文分段,编写各段提纲按:两题以后结合研读课文讨论三、讨论两题,分 段层次结构:这 篇 课 文 共12段,可分四个部分第 一 部 分(第1至 第3段),写 屈 原 由 见“任”而 见“疏:这 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 一 层(第1段),写屈原的身份、才 识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以“博”“强”“明”“娴”“图议”“接 遇”“应对”点明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了下文上官大夫嫉妒的原因。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楚 国 的 国 君 芈(mi)姓,熊氏,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封邑为氏,所 以 说 是“楚之同姓二第 二 层(第2段),写上官大夫嫉贤进谗和怀王信谗,屈原被怀王 疏 远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政治生活中的第一个不幸与上文 的“王 甚 任 之”形成强烈对比,这一“任”一“疏见出楚王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 知第 三 层(第3段),写 屈 原 创 作 离骚的 缘 由 以 及 对 离骚的高度评价离骚是由怨愤产生的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穷”和“怨”是其内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穷”的具体内容穷”则“怨”,“怨”则“歌”,于是司马迁作出推断:“屈 平 之 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这 里,把 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 明 写 作 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对 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离骚特别突出“志洁”这个特点,以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以美人香草喻高洁的志趣。

      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屈原的这种高尚品德可“与日月争光”第二 部 分(第4至 第 10段),写屈原 由 见“黜”而 见 迁 工 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 一 层(第 4 至 第 7 段),写屈原被怀王罢黜后,怀王三次被秦所骗,最终客死于秦,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第 二 层(第 8 至 第 10段),写顷襄王昏愦,屈 原 见”迁二这一层突出屈原遭放逐后还“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又一次为屈原作不平之鸣第三 部 分(第 11段),写屈原自沉汩罗的经过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清”者“醒”者必然是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部分形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也抒司马迁之情,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突出屈原的观点第 四 部 分(末段),写屈原死后的影响一是屈原创造的楚辞一体,作者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一是屈原死后,楚为秦所灭综上所述,这篇课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四、布 置 作 业:1给黑体的字注音:惨 怛()商 于()温 蟆()濯 淖()啜 其 酶()()帝 辔()皤然)汶 汶()汩 罗()屈句)随 属()唐 昧()2完 成“思考和练习”二、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检 查 作 业二、研习新课: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 见“疏二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 明“王甚任之王 怎 样“甚任”之?为 什 么“甚任之”?明确:王甚任之:“为 左 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 宾 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王甚任之”的原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明确:直 接 原 因 是 上 官 大 夫“谗 之”,根 子 在 于“争宠而心害其能二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 平 不 赞 同 二 与 课文注释相左。

      依 教 材 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 了 想 抢 过 去(看),屈原不给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 为“非我莫能为“也资 料 认 为 日 、“以为”重 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 补 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3屈 原 为 什 么 作 离骚?明确:忧 愁 幽 思 而 作 离骚忧 愁 的 具 体 内 容 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4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 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明确:两层: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 而 作 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第一、二句 上称帝辔靡不毕见”记 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结合分析板书:一、才能杰出,蒙谗见疏1甚任之2怒而疏3作 离骚5词句提示点拔:“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谗人间之”:间,读j i G 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四、布 置 作 业:完 成“思考和练习”五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 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 “屈平既细”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1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概括并板书:4.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5 .复释张仪6 .诸侯击楚7.赴秦身死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提示: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细”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三、研读课文中第8 1 0自然段:1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 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二2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明确:态度:嫉之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3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4 “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提示: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四、词语提示点拔: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 纵亲:亲 善2”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 省 略 主 语(靳 尚)于郑 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3“秦,虎狼之国:虎 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4 奈 何 绝 秦 欢”:欢:友 好5 亡 走 赵,赵 不 内”:亡:逃 亡走:跑,现 代 的“跑”古代称“走现 代 的“走”古 代 称“行 二 内:同“纳”,接 纳,收留6“复之秦”:之:动 词,至 上7 虽 流 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 之 一改也”:眷:眷 恋。

      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 念反:同“返冀幸:侥 幸 希 望一 悟”的“一”:副 词,一 旦,一 经一 改”的“一”:副 词,都,全 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 忘 要 回(朝 廷 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8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9 人君无愚、智、贤、不 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 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 自,宾语前置五、布 置 作 业:完 成“思考和练习”四第四课时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归纳课文,理解写作特点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蒙谗见疏,楚国祸患相属怀王身死,顷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怒 而“迁”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屈原愤而自沉汨罗,与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的抗争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1指名串讲课文2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3词语提示点拔:“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工“颜色”:脸色。

      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三、研读课文最后一段: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