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春秋“士阶层”特点辨析.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88439942
  • 上传时间:2022-05-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61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春秋“土阶层”特点辨析近三、四十年来,学界关于先秦“土阶层”的研究论文、学术专 著可谓汗牛充栋尽管大家对这个群体的成员构成和社会功能,还有 些许争议,但基本上达成了三点共识:1、就社会等级而言,土阶层源出于最底层的贵族自从武王伐 纣、周公东征后,周民族根基已然牢固,分封宗法、世卿世禄制度随 之大范围建立起来,天下民户上下有别、尊卑有序《左传•昭公七 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 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 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从中可看出,土阶层的身份地位,仅高于人臣皂隶而已当春秋 战国之际,礼乐崩坏,这个群体在动乱中慢慢脱离了贵族体系,摇身 一变成为庶民之首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差异,与“农、工、商”并 立如《国语•齐语》曾记录管仲对桓公问:“四民者,勿使杂处, 杂处那么其言嘘,其事易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四民”即指“土、 农、工、商”等平民黎庶2、在成员构成上看,土阶层是流动的而非固化的,因为它本身 了二十八星宿的周转运行,总结出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出现 隐没的规律,记录下八百颗恒星的名字,还测定完其中一百二十一颗 恒星的具体方位。

      齐国与三晋的天文家研究精深,南楚之地的学者亦 不甘后人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先秦楚国帛书《天文气象杂占》, 内中约有250幅图画,描绘了日、月、星、辰、云气、晕虹等景象尤其是关于彗星的观测,细致入微天象了然,“寒暑得其时,日月星辰得其序”(《管子•形势解》),便可施之于历法,用之于民生《礼记•礼运》记载:孔子日:“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缺乏征也吾得《夏时》焉文后有郑玄笺注:“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大戴礼记》中《夏小正》一篇保存了淮海地区每月的气候、星象、 渔猎、蚕桑、畜牧等资料,以利农事而《管子》之《地员》、《度地》,《商君书》之《垦令》、《农战》、《珠民》诸篇也记录了当时的农业生 产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中《上农》、《任地》、《辩士》、《审时》 等更详细总结了中原农耕文明,记录下五谷种植和六畜饲养的珍贵经 验此时此刻,我国器用之学已经沛然而兴,各项门类争芳斗艳《山海经》和《禹贡》开创了古代自然地理学,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 土壤、草木、物产之特点,并形成了系统性的地理观念《管子》书 中多记植物、矿物知识,发现了矿物共生规律,为寻找矿源提供了理 论依据《墨经》研究了力学、光学、算学、几何学和工程学等内容。

      《考工记》记述了三十项官营手工业的技术规范、工艺程序、检验方 法和材料选择等,涉及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 门类《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基础,论述了人体解 剖、生理、病理、针灸和卫生保健,其“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 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症”与“诊法”等概念, 在今天还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括而言之,精通天文、历算,熟悉舆地、农学,擅长巧技、医道 的“器用之士”,对传统文化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要真正理解透彻春秋时期土阶层的形成与开展,只局限于 掌握从“武士”到“文士”的线性演变轨迹,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围 绕武士的讨论都还有必要更深入地展开而西周以来熟悉或了解王官 之学、礼乐文化的卿大夫及其家臣,与史官、乐师、宗、卜、祝各色 人等,连同长期被人们忽视的那些有一技一艺之长的专家,全部都需 要在出现我们的研究视野之内他们或者对早期知识阶层的演化起到 了一定的助推作用,或者直接成为了新兴土阶层中间的一员就处于上下等级交汇地带除了有士之嫡子世继为士之外,还有上层 贵族庶孽下降为土,复有下层庶民优秀者上升为土逮至春秋后期, 社会动乱,封建秩序进一步崩坏,上下间的流速越来越快,使得土阶 层的人数激增,构成日趋复杂,社会性格发生重大转变。

      《左传•哀公二年》中,晋国赵简子伐郑誓词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 受郡,土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云云,其中“庶人工商 遂” 一语,便充分表达了这一流动性和时代性3、从职能分工来说,土阶层成员或为高级贵族服务,或者充任家低级官吏,但基本上都需要勤于兵事,甚至其中大多数就是武士相关的旁证比比皆是,如《小雅•祈父》中有“祈父,予王之爪士” 云云,爪土者,王之卫士也屈原《九歌・国殛》中还有“旌蔽日兮 敌假设云,矢交坠兮土争先”之语,冒矢争先者,亦是军士而春秋战 国以降,武士渐渐让位于文士,他们不复“勇力文武备具”(《史 记平原君列传》),而更习惯于“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 而议说”(《史记•吕不韦列传》)顾颉刚曾对这一变迁进行推测:“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 急并认为这与诸侯争霸的大环境,庶民渐有充当战士的新机会, 以及土内部的功能调整有关通过上面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结构:底层贵族一一四民之首;贵族下降一一庶民上升;起初武职一一后边文士一般认为,春秋时期的士阶层,完全契合了以上三个特征这几 乎是所有学者进行下一步讨论和研究的起点。

      然而本文以为,这样的 论断还存在粗漏,很多细节仍可商榷,而每一观点内中的复杂性,前 人阐之未尽,有待深入挖掘一)“贵族”与“四民”的分野先说“贵族”与“四民”的分野我们来看《国语・齐语》中管 仲与桓公的对话:桓公曰:“成民之事假设何? ”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 杂处那么其言嘘,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假设何? ”管子 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 处农,就田野……故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昵其秀民之能为士 者,必足赖也有司见而不以告,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这番对话,发生在管仲出任齐相(前685年)之时,而内容编纂 成篇当在战国初期,多与《管子》所载相近,虽未必是桓公时候的实 录,但大体上能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的情形管仲起初说“昔圣王之处士也”,是在回答桓公问“土、农、工、 商”如何安置,强调四者不可杂处、混居此处之“土”毫无疑问是“四民之首”,表达了一种社会职业分工然而当管仲再说到“其秀 民之能为土者”时,却像是在描述宗法等级社会中普通庶民升迁为 “底层贵族”的情形所以值得思考的是,桓公与管仲讨论的土阶层, 究竟是庶民,还是贵族?其间的界限是否泾渭清楚?无独有偶,《孟子•滕文公下》亦收录了这么一段对话: 周霄问日:“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日:“仕。

      三月无君那么吊,不以急乎? ”日:“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出疆必载质,何也? ”日:“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耙哉!”“土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孟子先以土类比诸侯,强调其不能失去原有的职守,此处之“土”当接近于封建体系下“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序列中的土,身份固化;而“土之仕也,犹农夫 之耕也”,孟子再以土类比农夫,强调其需要出仕,那么更像是在谈论 “土、农、工、商”四民之一,鼓励黎庶晋升做官那么由此产生 了相同的问题,孟子眼中的“土”,到底属于贵族,抑或属于庶民?二者是否判然有别?事实上,自西周立国后,土阶层的成员就始终徘徊在“不失世袭 职守”的贵族和“需要晋升出仕”的庶民之间这两种状态看似矛盾, 但其实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前者由宗法制度决定,不用赘言;而后 者在现实社会中也早已存在《逸周书・作雒解》描述了营建洛邑时 成周的具体情形:农居鄙,得以庶土土居国家,得以诸公大夫凡工贾胥市臣仆,州里俾无交为可见四民不相杂居的社会原型能一直追溯到西周初而跨越阶层的拔擢,也应该是长期以来的制度规定明季顾炎武在《日知录•士 何事》中有详细的阐发:“三代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土。

      固千百之中不得一焉……那么谓之土者,大抵皆有职之 人因此,从庶民中挑选贤良晋升为土的情况,虽然数量不多,但 是渊源有自而这些信息会深刻影响到时人对土阶层这一群体的看法 和判断二)“上升”与“下降”的权重次论“上升”与“下降”的权重前引《左传・哀公二年》中赵 简子伐郑誓词,中有“庶人工商遂” 一语,即是说庶人、工商业者可 以凭借自己的军功“上升”,进仕为土这一那么材料引起了不少学者 关注,通常被用来说明春秋晚期固定的等级秩序,已经随着战争的频 发,愈发被打破,庶民往土流动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倘假设我们放宽视野范围,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问题,会发现自 然地缘环境其实对春秋诸国的历史走向有着巨大的影响,各国文明的 开展进程不尽相同试以墓葬为例,在西周分封制下,墓葬原本有严 格的等级规定但近代考古开掘显示,春秋战国之际,在经济兴旺的 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确实等级差异明显,各阶层 仍然相对独立;而与之完全相反,秦国地区唯独君王墓葬规模宏大, 其余墓葬已经没有明显差异换言之,秦王君权独大,其余人等可能 已不复细分高下一件显见的事实即是,“固有阶层的打破”与“上 下等级的交互流动”,这在每个国家的情况也是很不一样的,似乎也 不能一概而论。

      更何况,已经有学者敏锐地觉察到简子誓词中隐藏的问题此处 士的身份的获得,首先“是依靠外在的行政力量将其擢入土的行列当 中”,其次“是在故有的等级次序内由庶人上升为土,并没有佚出宗 法体系,而仍然是在旧的等级制内兜圈子,总之,这一类型的土,其 内涵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换言之,庶民由军功晋升为土,自古皆 有之,与民之秀者能获得拔擢的情况完全相同这批土起于行伍之间, 恰好与旧的宗法之士以武事为职守相近同时他们也不太可能具备战 国策士们游说诸侯的韬略技能,也不像方土、术土等精通天文历算、 医卜农工,更不能如学士那样设帐收徒,教授弟子文化知识因此, 距离我们期待看到的知识阶层还有很远的距离反过来,同时期上层贵族的“下降”,对土阶层原有社会性格的 改变恐怕要大得多《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曾记载: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靠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王子朝是周景王长庶子,与敬王争位失败,便率人携王室典籍出 逃,造成周民族文化的一次南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亦云: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 而司马氏入少梁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 秦世典周史的司马氏,后裔也散落在各国之间。

      类似的变故频发, 自然会导致原先由专门职官掌守的知识开始外传、四处流通,诚所谓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但文化知识的广 泛传播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那么是人身份的转变当这些“本属王官 的知识人流入诸侯之采邑,或一些本是贵族的文化人家族衰颓降为 ‘土’ ”时,会天然地造成“思想与知识权力的下移”长期以往, “文化圈”或“知识界”的格局就翻天覆地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 推想,春秋卿大夫世族的分化、上层贵族的陨落,对春秋知识阶层最 初的形成和转变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三)“武士”到“文土”的转化再议“武士”到“文士”的转化如果我们将春秋时期的士阶层 简单地理解为具有一定身份地位,担当某些职务的相对封闭、阶层固 化的群体,那么它的成员确实大多从事武职随着历史的开展,武士 不复尚武,更多就学,逐渐蜕化为文士但如果我们认为士阶层具有 开放性和流动性,是中国早期知识阶层的雏形,那么它还应该孕育自 一个更广阔的群体钱穆在《中国知识分子》一文中说:姑置邃古以来,从春秋说起其时文化已开,列国卿大夫如鲁之 柳下惠、臧文仲、季文子、叔孙穆子,齐之管仲、晏婴,卫之蓬伯玉、 史瞅,宋之公子鱼、子罕、向戍,晋之赵衰、叔向、韩宣子,楚之孙 叔敖、令尹子文,郑子产、吴季札,秦之百里奚、由余,其人虽都是 当时的贵族,但已成为将来中国典型学者之原始模样。

      书中所列二十处人名,皆春秋各国之公子公孙或卿大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