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七章 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xins****2008
  • 文档编号:117561477
  • 上传时间:2019-12-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0.50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七章 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上一章IS曲线描述的是商品市场的均衡由于一般商品的需求与供给是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所以无须介绍但是微观经济学其实并未专门讨论货币现象由于货币问题的特殊性,比如货币需求是一种派生于人们对商品需求的需求,所以宏观经济学才要研究货币的需求、供给与均衡问题第一节 货币数量论与货币需求函数货币数量论(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反之则相反古典的货币数量论  1911年,费雪在其代表作《货币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息和危机的关系》中提出现金交易方程式指出,在商品交易中,买者支出的货币总额总是等于卖者收入的货币总额,如以M代表货币供应量,以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以P代表物价水平,以T代表社会交易量,则:MV=PT此方程即费雪交易方程式费雪认为,在P、T、M、V这四个因素中,T、V比较稳定,可当作常量其中T相当于本书第二章所介绍的实际GDP,其数值取决于自然资源和技术情况,不决定于货币的数量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V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主要是人们的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

      M是由货币管理当局控制的,因此在T、V相对稳定的情况下,P必然受M的影响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而不是物价水平决定着货币数量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认为,货币的单位价值决定于货币数量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的比例他强调人们持有货币的时间和数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进而对币值的影响,这样便把货币量与物价、币值关系的研究引导到货币需求上来1917年他的学生庇古提出了剑桥方程式:M=kPY 式中M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k为货币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P为价格指数,Y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庇古指出,若全社会在一个年度中的平均现金余额为M,则ky/M是每一个货币单位的实际价格,即货币的购买力其中k的变动取决于人们拥有资产的选择:投资、消费,还是保持在货币形态上若选择在货币形态上保存,必将增加现金余额,从而使k增大在y和M不变的条件下,k的增大会使P减小,因为P=M/ky即货币的价值与k成反比由于强调的是人们保有的现金余额对币值从而对物价的影响,所以被称为现金余额说因为在一定时期内交易方式(支付方式)是不变的,所以庇古假定k是个常量这样,P的高低便取决于M的多少,也就回到了货币数量论的本质所以现金余额方程式与现金交易方程式的结论基本相同,物价水平决定于货币量,与货币量的多少同比例变动。

      两者都体现了“货币中性假说”,即经济中的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相互独立的“二分法”思想但是,这两个方程式有不同的经济意义:现金交易方程式中P表明商品价格,M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期的货币流通量,强调V不变时M对P的影响,体现的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货币的交易,没有纳入货币的需求;现金余额方程式中P表明货币价值,M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点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存量,强调ky不变时M对P的影响,体现的是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重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纳入了对货币的需求 货币流通速度V有多稳定?由于转轨初期必然发生的货币深化等因素,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如果用名义GDP代表商品价格总额,M1代表交易性货币需要量,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2000-2007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GDP、M1单位:亿元人民币)年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GDP99215 109655 120333 135823 159878 183868 210871 249530 M153147 59872 70882 84119 95971 107279 126028 152519 V11.867 1.832 1.698 1.615 1.666 1.714 1.673 1.636 现代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详尽分析了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提出了新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中Md代表名义货币需求量;P代表物价水平,它决定人们为购买商品和劳务所要持有货币的多少,价格水平越高,购买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名义货币就越多;Y代表以货币表示的持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起着主导作用;rm代表货币的预期报酬率,主要指银行存款利率;rb代表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代表非固定收益的证券(股票)利率;代表物价变动率,它们决定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物价急剧上升时,各种实物升值,静态的物质财富就会给人们带来收益,持有货币反而要受货币贬值的损失;W代表非人力资本(物质财富)对人力资本(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的比率这一比率制约着人们的收入状况,如劳动力处于失业时,人力资本就无法形成收入,自然会减少货币需求因此,在一定的总财富水平下,W值越大,货币需求量越小;W值越小,货币需求量越大;U代表反映主观偏好、客观技术、制度因素的综合变数,比如节俭的人与追求奢华生活的人显然具有不同的货币需求,而交通运输、通讯等技术条件越好,越能方便货币周转,减少货币需求弗里德曼进一步假设上述函数全部由真实量所决定,也就是与衡量货币变数的名义单位完全独立实质货币余额需求的函数为:代表剔除物价水平影响的实际货币需求,即能实际支配财富的货币需求代表剔除物价水平影响的实际持久收入水平,它是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主导因素货币、债券、股票和不动产这四种资产的总和即为人们所持有的财富总额当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人们会发现,他们实际持有的货币量大于他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从而会根据rm、rb、re和来调整自己的财富的组成,调整的方式则是把多余的货币用来购买债券、股票和不动产购买的结果又会改变rm、rb、re和的数值,接着造成新的买与卖。

      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均衡状态为止如果货币的供给量减少,调整的过程会以相反的方式进行从这一函数可以看出,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持久性收入短期中持久性收入波动不大,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增加的,货币需求也稳定增加因此,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从而也得出了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的结论由于从长期趋势来看,持久性收入是稳定增长的,在货币供应量一定的条件下,货币的流通速度就会在长期中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为了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速度,以满足人们对货币需求逐步稳定增长的需要以及经济和收入增长的需要,就有必要实行一种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配合的、稳定增长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即所谓“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只不过是在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个变量来表示货币、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和货币流通本身同货币需求的关系,实质并没有改变问题的关键只在于,货币当局能否按货币需求量控制货币供应,使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有需求的原因在于,货币是最具方便性、灵活性、流动性的资产,并把人们对货币的这种偏好命名为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而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想要拥有货币自由流动的便利,就必须放弃货币带来利息的收益而凯恩斯又将人们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分为三种: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相应也就有了三种货币需求,三者之和就构成了货币需求函数1.交易动机(the transaction motive)由交易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成正比当收入增加,人们的消费量增大,从而满足日常交易所需的货币量也增加2.预防动机(the precautionary motive)预防动机是人们为了预防意外的支付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为了支付医疗费用、应付失业和各种意外事件等虽然个人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不同,从而对满足预防动机需要的货币数量有所不同,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货币的预防需求与收入密切相关因而由预防动机引发的货币需求量也被认为是收入的函数,与收入也成正比 3.投机动机(the speculative motive)人们之所以宁愿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还因为持有货币可以供投机性债券买卖之用投机动机是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生息资产(如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性动机与利率成反比由于货币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都与收入成正比,因此可以合并。

      若以MD表示货币总需求量,L1表示决定于收入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Y表示国民收入,L2表示决定于利率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i表示利率,则货币的总需求就是: 也可以假设完全线形化的形式:,k表示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h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图??货币需求为什么投机性动机与利率成反比?首先,利率可以看作无风险的收益率,而购买有价证券是有风险的,当有风险的预期收益率相对固定时,显然无风险的收益率越高,投机动机也就越弱其次,利率决定债券当前价值与预期价值之差,相关理论称为“资本化”假设投资者购买债券、股票、房屋等投资品,相应每年可以获得利息、分红、房租收入,则可由公式:,进一步通过比较实际价值与当前价值(如果是刚发行即为票面价值)来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理由是该资产可类比于一笔完全无风险的定期存款,该定期存款在利率i下每年能带给投资者多少利息收入,比如利率为每年5%,则10000元可带来500元收益,则对一个风险中性的投资者而言,该资产若每年能带来500元收益,它等同于10000元存款是否投资,取决于计算出的预期价值能否大于当前价值由此推论,一旦利率升高,债券预期价格将下降,所以当前应该卖出债券持有货币,反之一旦利率下降,债券预期价格将上升,当前应该购买债券。

      股票、房屋均适用此推论显然,因此投机动机与利率成反比关于货币需求动机,S.魏因特劳布于1982年提出了七个动机,如商业动机、投机动机和公共权力动机等,其中货币-工资动机和公共权力动机是较新的思路,引起了关注 其它货币需求理论: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W. Baumol)运用管理学中有关最优存货控制的理论,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与利率相关的交易性货币需求模型,即平方根定律人们为满足交易需求而持有的货币余额,正像企业存货一样,都要耗费成本,最佳存货量是在成本最低时能够满足生产和交易活动正常进行的存货量货币余额的持有也有一个最佳量的问题在货币收入尚未用于支出的时间里,没有必要让所有准备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而可以将暂时转换为生息资产,减少机会成本利率越高,生息资产的收益越多,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利率越低,人们则愿意多持有现金设某人月内可预见的交易支出总额为Y,交易活动平均分布每次现金量为C,而把其余(Y-C)用于购买债券等所持货币C用完后,再用债券换回现金C,供交易之需由于每次由债券兑换成的货币均为C,则月内共需兑换次数为Y/C设每兑换一次的手续费为b,则月内的手续费共为bY/C。

      平均的货币持有额为C/2,持有单位货币的机会成本为利率r,所以机会成本总量为若以x表示持有货币的总成本,则有: 将x对C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0,即,则x最小时,所以货币平均持有量为:若令,公式则更为直观,即: ,说明用于交易的货币持有额或交易性货币需求规模的确定与收入Y和利率r都有关,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当然,模型中1/2的弹性固定值,实证不能证实,而且该模型忽视了时间价值、通货膨胀等因素对货币交易需求的影响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惠伦(Whalen)进行了发展,他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函数关系,得出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