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开题报告】.pdf
9页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 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 20 世纪 40 年代的上海,张爱玲是红极一时的才女, 是当时文坛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张爱玲于1943 年初登文坛,当时她尚不足23岁这一年年初,她的中篇小说处女作 沉香屑第一炉香在周瘦鹃主编的 紫罗兰刊物上连载九月和十月, 她相继写成并发表了 倾城之恋 和金锁记两个中篇其中倾城之恋是她的成名之作, 金锁记是她的代表之作张爱玲因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成为上海沦陷区的明星作家她的作品在短期内接连再版, 深受读者喜爱,从而形成第一次“张爱玲热” ,使得对张爱玲的研究与其创作几乎同步进行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连载在紫罗兰创刊号上,周瘦鹃在1943 年 4 月的写在 ( 紫罗兰 )前头中激赏张爱玲的这两篇小说,接下来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的问世,同样是好评如潮1944 年,小说集传奇出版,即举办了有活跃文人参加的“ 传奇集评茶会”但这些评论文章,多直觉感悟式和印象式的读后感,一般流于细碎和感性,学理性差而傅雷在1944 年4 月 7 日所写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是第一次“张爱玲热”中最有分量的批评文章,他以“迅雨”的笔名于1944 年 5 月在万象杂志上发表了此文。
傅雷的文章中肯地评述了张爱玲的创作实绩,肯定了她的才华和写作技巧, 同时也指出了她在小说中流露出的一味追求技巧的端倪,成为40 年代张爱玲研究的最中肯之作傅雷论述了传奇中的几篇作品,他给予了金锁记以极高的评价: “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最圆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今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篇小说,认为“它是圆满而肯定的答复情欲的作用,很少像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 ”对曹七巧性格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认为七巧“最初她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情磨折了她的一世和一家他还2 指出了作品的风格特点: 第一是语言上呈现出 “新旧文字的糅合, 新旧意境的交错,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这样的特点;第二是心理分析精细入微,“用暗示把动作语言、心理打成一片” 傅雷对倾城之恋和连环套的缺点也给予了批评他认为倾城之恋 “华彩胜过骨干;两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而连环套 “没有心理的进展,因此也看不见潜在逻辑,一切穿插都失掉了意义傅雷以一个艺术家的审美品味和眼光,发现了张爱玲的独特价值,他的评价客观中肯,有些精辟的论断给以后的研究者很大的启发。
女性文学研究者潭正璧在论苏青与张爱玲中也指出:“张爱玲在技巧方面始终下着极深的功夫 ”但是她认为张爱玲的小说“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为情欲所主宰, 所以她或他的行动大多都出于疯狂的变态心理,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情欲的” 她认为这种“情欲”只属于个人人性一个方面的苦闷,与为社会大众呼喊相比,作品内容是有某种局限的,不过她指出了“情欲”在张爱玲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挖掘张爱玲小说的深层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被人们长久的漠视,这时期没有一篇研究张爱玲的论文发表, 文学史中也无张爱玲的名字, 致使这位才华出众的女作家在国内鲜为人知 但是,这段时期海外华人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却得到了明显的进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用了大量篇幅对她进行详细介绍和评论,张爱玲第一次被写进文学史此外,台湾学者唐文标、水晶等人,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作品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张爱玲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高度评价张爱玲他认为:“张爱玲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 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蔓殊菲尔、安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某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
作者还探讨了传统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他指出:“张爱玲受弗洛伊德影响, 又受西洋小说的影响, 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出来的 ” “她受旧小说影响之最深处, 是她对白的圆熟和中国人脾气给她摸透 ”在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时,他认为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夏志清先生是第一位较完整评价张爱玲的作家, 并且给了她极高的文学史地位 他的研究激发了人们对张爱玲的极大兴趣,3 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可参照的蓝本台湾学者唐文标编撰的 张爱玲资料大全集 搜集了与张爱玲有关的文字、图片,并编了作品系年,为张爱玲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另一台湾学者水晶的张爱玲的小说艺术 也是张爱玲较为重要的专著他曾去美国访问张爱玲两次,提供了张爱玲在美国生活期间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这部论著主要讨论了张爱玲小说的象征和意境,提出许多新的见解海外华人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已从零星的散评逐渐接近了整体的把握尽管他们的评述有不足之处,但却给国内张爱玲研究以有益的启示70 年代末,张爱玲被重新发现,如同“出土文物”浮出历史地表,静悄悄地受到“专业阅读”的关注对张爱玲真正公开的评论始于80 年代初。
1981 年11 月,张葆莘在文荡月刊发表张爱玲传奇,这是新时期最早论及张爱玲的一篇文章继而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版传人大陆,对张爱玲的研究产生了推动作用 80 年代后,国内的张爱玲研究掀开了新的一页不仅研究论文明显增多,而且也有一些研究专著问世,另外在小说史、文学史、专题史中也有了关于张爱玲的评述研究日渐细致深入,范围更教广泛进入 90 年代的张爱玲研究,更显示研究者的文学眼光和学理分析的特点,这是张爱玲研究走向深化的标志 张爱玲研究的论文大量出现, 在 “量”与 “质” 、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突破 这一时期的文章更多地关注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对张爱玲的人生观、婚恋观也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此外,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技巧的探讨也仍是研究者关注的观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史、专题史也对张爱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对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和地位更是加以充分肯定他指出“张爱玲小说的价值之一, 在于它启示人们如何出于传统和现实之间,以经过点化和自我超越的东方风采,同世界文学进行富有才华的对话王才路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指出“意象艺术” “通感手法”和“梦幻描写”于她的心理小说所起的作用。
他认为张爱玲的小说 “推进了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发展 ” 刘思谦的 “娜拉言说”中国女作家心路纪程 ,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都是从女性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张爱玲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亦引发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张爱玲传记在这一时期亦形成“热潮” 1992 年下半年至1995 年初,出版界推出了四部张爱4 玲传王一心的惊世才女张爱玲 ,于青的天才奇女张爱玲 ,阿川的乱世才女张爱玲这三部书的写作时间接近 三位作者不约而同地抓住张爱玲的 “奇”与“才”做文章,亦可看出他们对传主的共识这三部传记各有特点王一心的作品注重对某些细节的文学性渲染;于青的作品以描述为主并兼有有见解的分析,语言小说化,且资料较丰富;阿川的作品注重文本分析,因而更带有评传色彩晚出两年的余彬的 张爱玲传对传主生平思想理解地较透彻, 分析较细致,占有资料也更充分,是一部夹叙夹议的评传此外,胡辛的最高的贵族张爱玲作为一部传记作品虽然学术价值不高,但文笔优美流畅, 娓娓叙述了张爱玲的一生,对张爱玲研究也有一定的价值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由于张爱玲本身的价值,由于学者们对其价值的发掘,张爱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随着文学研究理论的更新,研究方法的突进,后来者的研究会更深入、更完善。
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也总是随着时代、历史在发展,因此对作家的研究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通过对张爱玲研究的概述, 我们逐步把握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张爱玲, 以后的研究者一定会有更新更好的研究成果出现进入 90 年代中期以后,文学史家已充分论证张爱玲的“经典性”,张爱玲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和熟识, 她也就越来越变成一种符号, 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越来越和商业操作结合,遂构成90 年代一种特别显眼的文化现象1992年,出版界摸索社会阅读心理取向,大胆红火地出版张爱玲文集和全集,市场行情看好, 盗版风行 加上以前各出版社的印量, 张爱玲的作品发行量保守估计也有近百万 1994 年,有海外归来的学者声称要“以纯文学的标准重新审视百年风云,洞察历史真相,力排众议,重排大师”,为现代作家重排座次,结果张爱玲位居第八,而茅盾落选张爱玲的文名由此更广为传播1995年 9 月,张爱玲在海外仙逝,引起媒体瞩目国内影响较大的几家报纸文学报中华读书报 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不吝版面,对张爱玲作了重点报道张爱玲”频繁在公众视野里闪现, “符号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由文学研究界开始的“张爱玲热”此时便自然地扩散到公众邻域张爱玲”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有5 其利益生长点,文化生产自然会推波助澜。
张爱玲的小说、人生小品、散文纷纷出版这种在商业操作下进行的作品出版,体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通过媒体在消费领域实现了有机的融合继而“读张”成了一种时尚创作界亦将张爱玲视为趣味的象征而争相效仿苏童在“影响我的十部短篇小说”评选中,选中了张爱玲的鸿鸾禧他和叶兆言的旧家庭题材小说受张爱玲的影响,已经得到公认倪文尖在2002 年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双城记”从王安忆到张爱玲 ,文中就通过比较王安忆的香港的情与爱和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 倾城之恋推断出王安忆形成的“城市认同”的过程中,张爱玲的启示性是相当关键的环节当时流行的新写实主义、新市民文学,特别是小女人散文中都保留有张爱玲的影子新世纪新时期的张爱玲小说研究,进入到总结和细化的阶段有重要意义的总结是以 2000 年 10 月由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办的 “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为开启的这次研讨会汇集了美国,日本,中国大陆、港台等地区和国家,老、中、青三代“张学”的顶尖人物以及重要的“张派”传人会后,相关组织者将与会者的论文整理出版成再读张爱玲 一书这次研讨会总结式地回顾了张爱玲的历史研究成果,并且系统性地主体性分别分析了 “张爱玲的小说与电影”, “张爱玲在现代中文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张爱玲与张派传人”等多方面的问题。
此外,也出现了一些总结性的专著,比如宋家宏的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世界 ,林幸谦的荒野中的女体,刘锋杰的张爱玲的意象世界和想象张爱玲等,他们独辟蹊径,为张爱玲的小说研究划出了各种方向另外在此时期, 研究者比较关注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问题这类文章也是屡见不鲜,参差不齐纵观其作品,张爱玲用华美绚丽的文字,表现沪、港两地传统的或现代的男女之间的世俗故事收入传奇集中的金锁记、 倾城之恋、 红玫瑰与白玫瑰 、 封锁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皆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方法,中国传统小说的语言风格,来叙述世俗生活,对人性的开掘,对命运与生存的悲凉感觉,对女性和都市的独特发现, 都显示了相当的深度 她的感觉, 对女性和都市的独特发现,都显示了相当的深度 她的小说,在大雅大俗之间, 搭起了一座连接的桥梁张爱玲的世俗写作有着历史的烙印,同时又是超脱于历史的由于历史机缘6 使她站在了历史之外的“孤岛” ,构成了批判性写作和个性写作的另一方面当丁玲等人试图批判社会深层的男性中心文化内核从而遭到批判和打压时,张爱玲则因为对历史的游离而获得了写作的相对自由,她从个体体验出发, 以对世俗生活中凡人小事的描写,将文学的关注点由历史与时代的悲壮转向了人生的苍凉。
她从一个历史裂隙即世俗生活切人类历史深处的男权中心,对女性的命运充满关切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 研究内容本文从张爱玲的小说入手, 研究其创作的世俗化情怀 着重探讨张爱玲的小说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世俗化倾向主要从四大方面入手:第一,就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内容方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