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红军王定国.docx
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老红军王定国励志名言网免费发布老红军王定国的励志长征故事,更多老红军王定国的励志长征故事相关信息请访问励志名言网 1913年冬天,四川营山安化乡一个姓王的贫苦佃农家庭迎来一个女孩,取名乙香 20世纪20年头末的四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小乙香一家处在社会最底层,没有田地,没有房子的栖身之所,是借别人的一面山墙搭起的茅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乙香六七岁时便不得不像个小大人一样替父母分担生活的重担那时候,她跟随父母外出给人家干活,推磨、养蚕、洗衣服,什么活都干在卖担担面的面食馆推磨时,小乙香抱着和自己一样高的磨棍,从天黑推到月照东墙说是推磨,实际上是把磨上的横棍捆在肚子上,用整个身子推着磨盘转,同时也防止困倦摔倒仆人家有时候给几文铜板,有时给点麦麸子麦麸子拌着切碎了的红苕叶子,便是小乙香一家人的“美味” 贫苦生活却锻造了小乙香倔强的性格和刚直的本性被军阀抓了壮丁的三叔从兵营里偷偷逃跑了,拉兵的头目和当地的土豪便用铁链子锁走了小乙香的父亲,并要王家请客摆平此事平地起风云,这件事使本来就没有根底的王家不亚于一场地震,小小年纪的乙香毫不怯懦 ,她冲来人说:“人是你们拉走的,跑不跑我们又不知道,凭什么抓人要钱?”一个小小的黄毛丫头竟敢如此顶撞,恼羞成怒的恶棍们狠狠地把小乙香揍了一顿。
为了停滞此事,王家只得把栖身的茅棚卖了两吊钱,给当官的送礼一家人只能在街上租了半间草房,凄惶度日 即使一家人倾尽全力去“讨生活”,仍摆脱不了家破人亡的凄凉遇到由于困苦,乙香的一个妹妹活活饿死了;后来,父亲染病身亡,家里没钱安葬,三岁半的二弟被卖掉,换回4块做棺材的木板和两升麻豌豆 15岁的乙香也被送给一个李姓人家做媳妇缠着小脚的她每天在田里一身泥一身土地干活,婆婆生气时就揪着辫子打她每次被打后,乙香都会跑回自己家,在母亲那儿寻求一点抚慰 那时,川东地下党来到营山机要发动群众、组织农会乙香有两个舅舅,都是耿直顽强的农人,他们与地下党员杨克明、张静波等人成了好挚友乙香家租住的房子靠山的一边地下有个门,假设有人从前门进来,屋里的人可以从后门出去,靠着大山的掩护就能避开追捕因此,两个舅舅往往带一些挚友来乙香家里开会,谈论一些穷人翻身、男女对等的事儿 由于这个房子在街上,可以搭几个桌子以卖酒作掩护每天,乙香和母亲在前面卖酒,看到有可疑的人,就通知杨克明、张静波他们从后门离开负责放哨的乙香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们是好人”,同样不知情的母亲只是对外称这些人都是自家的亲戚那个简陋的家成了农会活动的机要联络点。
以卖布做掩护的地下党员杨克明给乙香讲了不少外面的崭新事儿:山那边小孩子上学不要钱,重庆的女娃儿不包脚等等乙香当时是个聪明能干、性格开朗、能说会讲的姑娘,她很快就采纳了革命思想,懂得一些革命学识,后来就四处去向农人宣传 逐渐地,乙香不回婆家去了,她帮着送信、放哨在杨克明的激励下,乙香剪了长发,放开了刚裹不久的双足放了脚走路稳定,走山路快,干活有劲剪了辫子,大人想揪着辫子来抓我也不轻易了就是这么简朴的想法,让乙香迈出了妇女解放的步 李家族长知道后,派来几个人,要抓乙香回去舅舅和挚友们凑了40多块银元,终止了她和李家的婚姻关系 1933年10月,许世友率领红九军打到营山,解放了乙香的家乡,成立了营山县苏维埃政府,乙香在其中承担内务委员,并参与了中国共产党 这时起,代表过去的“乙香”不见了,“王定国”这个名字伴随了她的一生 由于四川军阀杨森的反扑,为了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支援红军作战,成立了400多人的营山县妇女独立营,王定国任营长她率领妇女营的同志们手持梭镖大刀,和男同志一起冲入敌人阵地,杀顽敌,抓俘虏,英姿飒爽 1934年初,党派王定国到巴中苏维埃学校学习,当时条件分外繁重,没有纸和笔,王定国和同学们就相互在别人的背上学写字;而且,全凭记忆专心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当时苏维埃公布的《劳动法》《土地法》就是他们的教程。
虽然学习时间不到3个月,但之前不识字的王定国学会了一些简朴的字,如“人”“风”等字 在苏维埃学校学习时,王定国加入了学校组织的工作队,奔赴红江县在这儿,她结识了的红军女将领张琴秋,“那时她很年轻,皮带上别着一把小枪张琴秋是中国共产党代女党员,留学莫斯科5年回国后,先后成为红军中的方面军女政治部主任、的女师长,新中国成立后又是共和国代女部长王定国把张琴秋称为“没有授衔的将军” 在张琴秋的领导下,王定国与同志们一起向贫苦农人做宣传工作,扩大红军,平分土地,组织农人给前方作战的红军送粮米、做军鞋,还拿起武器大胆作战,保卫革命政权 一根脚趾永远留在了雪山顶上 1935年,为迎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