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借鉴.docx
12页附件5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那么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提醒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根本药代动力学参数,说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说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说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根底,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那么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那么,科学合理地进展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展综合评价本指导原那么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展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根本原那么、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工程〔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展了分析。
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二、根本原那么进展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根本原那么:〔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展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 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平安性的样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那么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那么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当给药时间较长时,应考察配制后体积是否存在随放置时间延长而膨胀造成终浓度不准的因素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展试验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名称、标准、批号、有效期、规格及生产单位化学药物:受试物应采用工艺相对稳定、纯度和杂质含量能反映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平安性的样品。
受试物应注明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名称、标准、批号、有效期、规格和生产单位等,并符合试验要求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假设受试物的工艺发生可能影响其平安性的变化,应进展相应的平安性研究化学药物试验过程中应进展受试物样品分析,并提供样品分析报告成分根本清楚的中药、天然药物也应进展受试物样品分析2. 试验动物 一般采用成年和安康的动物常用动物有小鼠、大鼠、兔、豚鼠、犬、小型猪和猴等动物选择的一般原那么如下:2.1 首选动物:在考虑与人体药代动力学性质相关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与毒理学和药效学研究一样的动物2.2 尽量在动物清醒状态下进展试验,最好从同一动物屡次采样获取药代动力学参数2.3 创新性药物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其中一种为啮齿类动物;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动物〔如犬、小型猪或猴等〕其他药物,可选用一种动物,建议首选非啮齿类动物在动物选择上,建议采用体外模型比较动物与人代谢的种属差异性,包括代谢反响类型的差异和代谢产物种类及量的差异通过比较,选取与人代谢性质相近的动物进展非临床药代评价;同时尽可能明确药物代谢的研究对象〔如:原形药物、原形药物与代谢产物、或几个代谢产物同时作为药代动力学研究观察的对象〕。
2.4 经口给药不宜选用兔等食草类动物3. 剂量选择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应设置至少三个剂量组,低剂量与动物最低有效剂量根本一致,中、高剂量按一定比例增加不同物种之间可根据体外表积或药物暴露量进展剂量换算主要考察在所设剂量范围内,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是属于线性还是非线性,以利于解释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发现,并为新药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提供信息4. 给药途径所用的给药途径和方式,应尽可能与临床用药一致,也要兼顾药效学研究和毒理研究的给药途径〔二〕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生物样品中药物及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微生物学方法等应根据受试物的性质,选择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测定方法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色谱-质谱联用法〔如LC-MS,LC-MS/MS,GC-MS,GC-MS/MS方法〕在需要同时测定生物样品中多种化合物的情况下,LC-MS/MS和GC-MS/MS联用法在特异性、灵敏度和分析速度方面有更多的优势对于前体药物或有活性〔药效学或毒理学活性〕代谢产物的药物,以及主要通过代谢从体内消除的药物,建立生物样品分析方法时应考虑测定原形药和主要代谢产物,考察物质平衡〔Mass Balance〕,说明药物在体内的转归。
在这方面,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色谱-质谱联用法具有明显优点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测定生物样品可配合色谱法,以保证良好的检测特异性如某些药物难以用上述的检测方法,可选用其他方法,但要保证其可靠性方法学验证〔Validation〕是生物样品分析的根底所有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都依赖于生物样品分析,只有可靠的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应通过准确度、精细度、特异性、灵敏度、重现性、稳定性等研究,对建立的方法进展验证制备随行标准曲线并对质控样品进展测定,以确保生物样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本指导原那么提供了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根本要求[见附录〔一〕],研究时可根据药物特点及分析方法的具体类型进展选择〔三〕研究工程1.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1.1 受试动物数:以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每个采样点一般不少于5个数据为限计算所需动物数建议受试动物采用雌雄各半对于单一性别用药,可选择与临床用药一致的性别1.2 采样点:采样点确实定对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有重大影响,假设采样点过少或选择不当,得到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能与药物在体内的真实情况产生较大差异给药前需要采血作为空白样品为获得给药后一个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采样时间点的设计应兼顾药物的吸收相、平衡相〔峰浓度附近〕和消除相。
对于吸收快的血管外给药药物,应尽量防止第一个点是峰浓度〔Cmax〕;在Cmax附近需要3个时间点,尽可能保证Cmax的真实性整个采样时间应持续到3~5个半衰期,或持续到血药浓度为Cmax的1/10~1/20为保证最正确采样点,建议在正式试验前进展预试验,然后根据预试验的结果,审核并修正原设计的采样点同时应注意采血途径和整个试验周期的采血总量不影响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血液动力学,一般不超过动物总血量的15%~20%例如,每只大鼠24 h内采血总量不宜超过2 mL在采血方式上,同时也要兼顾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1.3 口服给药:一般在给药前应禁食12小时以上,以排除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另外在试验中应注意根据具体情况统一给药后禁食时间,以防止由此带来的数据波动及食物的影响1.4 屡次〔重复〕给药对于临床需长期给药或有蓄积倾向的药物,应考虑进展屡次〔重复〕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屡次给药试验时, 一般可选用一个剂量(有效剂量) 根据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求得的消除半衰期,并参考药效学数据, 确定药物剂量、给药间隔和连续给药的天〔次〕数1.5 血药浓度测定按照已验证的分析方法,对采集的生物样品进展处理及分析测定,获得各个受试动物的各采样点的血药浓度数据。
生物样品的处理应与分析方法验证中的处理方法一致1.6 药代动力学参数根据试验中测得的各受试动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求得受试物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静脉注射给药,应提供消除半衰期〔t1/2〕、表观分布容积〔Vd〕、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去除率〔CL〕等参数值;血管外给药,除提供上述参数外,还应提供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等参数,以反映药物吸收、消除的规律另外,应提供统计矩参数,如: 平均滞留时间〔MRT〕、AUC(0-t)和AUC(0-∞)等,对于描述药物药代动力学特征也是有意义的1.7 应提供的数据1.7.1 单次给药各个受试动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及曲线和各组平均值、标准差及曲线各个受试动物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各组平均值、标准差对受试物单次给药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规律和特点进展讨论和评价1.7.2 屡次〔重复〕给药各个受试动物首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及曲线和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各组平均值、标准差和曲线各个受试动物的3次稳态谷浓度数据及各组平均值、标准差各个受试动物血药浓度达稳态后末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和曲线和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各组平均值、标准差和曲线。
比较首次与末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有关参数对受试物屡次给药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规律和特点进展讨论和评价2. 吸收对于经口给药的新药,进展整体动物试验时应尽可能同时进展血管内给药的试验,提供绝对生物利用度如有必要,可进展体外细胞试验、在体或离体肠道吸收试验等以阐述药物的吸收特性对于其他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及某些改变剂型的药物,应根据立题目的,提供绝对生物利用度或相对生物利用度建议采用非啮齿类动物〔如:犬或猴等〕自身穿插试验设计,用同一受试动物比较生物利用度3. 分布一般选用大鼠或小鼠进展组织分布试验,但必要时也可在非啮齿类动物〔如犬〕中进展通常选择一个剂量〔一般以有效剂量为宜〕给药后,至少测定药物及主要代谢产物在心、肝、脾、肺、肾、胃肠道、生殖腺、脑、体脂、骨骼肌等组织的浓度,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主要分布组织和器官特别注意药物浓度高、蓄积时间长的组织和器官,以及在药效靶组织或毒性靶组织的分布〔如对造血系统有影响的药物,应考察在骨髓的分布〕必要时建立和说明血药浓度与靶组织药物浓度的关系参考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变化趋势,选择至少3个时间点分别代表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的药物分布假设某组织的药物或代谢产物浓度较高,应增加观测点,进一步研究该组织中药物消除的情况。
每个时间点,一般应有6个动物〔雌雄各半〕的数据以下情况可考虑进展屡次给药后特定组织的药物浓度研究:〔1〕药物/代谢产物在组织中的半衰期明显超过其血浆消除半衰期,并超过毒性研究给药间隔的两倍;〔2〕在短期毒性研究、单次给药的组织分布研究或其他药理学研究中观察到未预料的,而且对平安性评价有重要意义的组织病理学改变;〔3〕定位靶向释放的药物进展组织分布试验,必须注意取样的代表性和一致性4. 排泄建议同时提供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动物的排泄数据,啮齿类〔大鼠、小鼠等〕每个性别3只动物,非啮齿类〔如犬〕每个性别2~3只动物根据药物特性,也可选择单一性别动物,但需说明4.1 尿和粪的药物排泄:将动物放入代谢笼内,选定一个有效剂量给药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分段收集尿或粪的全部样品,直至收集到的样品中药物和主要代谢产物低于定量下限或小于给药量的1%粪样品收集后按一定比例制成匀浆,记录总重量或体积,取局部尿或粪样品进展药物和主要代谢产物浓度测定或代谢产物谱〔Me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