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整理.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47239183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0.5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 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二、 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三、 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3)道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取消独立性)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四、词类活用惑而不从师,其为惑者终不解矣形容词作动词,有疑难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形容词用作名词,愚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使动用法,使……学习)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五、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2、 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句)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句)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3、 判断句: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5、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需要掌握的实词第一段:说,必,惑,孰,从,终,解,固,道,庸,是故,无,存。

      第二段:传,欲,难,出,远,犹且,益,皆,爱,择,惑,彼,授,句读,非,或,明,相,族,若,足,近,谀,复,不齿,智,乃,及,怪第三段:常,徒,术业,攻,第四段:年,好,六艺,经传,皆,通习,拘,时,嘉,行,作,贻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  7、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9、《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__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致  二、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1.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015银川高三质检)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沅江一中2016届高三月考2)3.韩愈《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山东省烟台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4.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相同。

      赣州市信丰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月考3)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