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东营的文化内涵研究报告.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wd****8
  • 文档编号:269185992
  • 上传时间:2022-03-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东营的文化涵研究摘要:东营市在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形象广告:"黄河从这里入海,石油之城,生态之城,中国东营〞这么简短的一个形象片,其实包含了东营市的主要文化元素:黄河文化、石油文化、生态文化东营文化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黄河文化、古齐文化、兵家文化、移民文化, 现代理念下的石油文化、海洋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化, 又包含区域特色的吕剧文化、地方风俗、民间传说以及历史人物关键词:东营 传统文化 先进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1. 黄河文化黄河在东营入海, 贯穿东营全境, 东营是因黄河而生, 有着最浓厚的黄河情结,黄河文化自然就成为东营文化的渊源黄河对东营市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巨大黄河东营段是黄河最为活泼的河段,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黄河不断地迁徙决溢仅见于史料记载,近几千年来黄河大小决徙达一千五六百次之多,黄河的决徙和淤积孕育造就了黄河三角洲,造就了东营人赖以生存的"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也为东营市提供了尤为珍贵的淡水资源,配套的引黄水利设施为全市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东营地区的文化艺术也深深打上了黄河的烙印许多作家、诗人的作品与黄河有关,具有明显的黄河特色;东营的画家和摄影家多以画或拍黄河口而成名,以黄河为题材的东营民间艺术、民间故事更是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黄河对于东营的影响是巨大的、复杂的,黄河文化已经浸透到东营市历史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东营市的自然、经济、社会 2. 古齐文化大约公元前1056年,周武王伐纣,灭亡商朝,建立了周王朝,把分布在临淄、广饶、博兴一带的蒲姑氏国的地封给东夷人太公,由此建立了齐国今东营地区成为齐国领地的一局部春秋时期,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大力开展渔盐经济,为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打下了坚实的根底今广饶境的柏寝台,曾是齐桓公会盟诸侯的场所,是齐国强盛的见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诸子百家,风起云涌这一时期出现我国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武武的故里在齐国乐安〔今广饶县境〕,他是齐文化的集大成者,史称"武圣〞齐国"强兵尚武〞、"富民兴邦〞的传统文化,虽说是始于太公,中经管仲、晏婴、书、司马穰苴等大家,而至武及所著"子兵法"问世,则是齐文化开展的顶峰"子兵法"十三篇是齐文化的结晶,它兼收并蓄其他有关情况而成,是武在齐国40年成长和研究的最高成果,已成为当今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强兵尚武〞、"富民兴邦〞是古齐文化的精华东营地区是古齐文化的发祥地,继管仲、武之后,这里曾涌现出过许许多多的军事家和儒学家。

      世居乐安的武的第21~23代裔在晋时期都曾是举国闻名的武将军宋代曾出现武节将军朱现,元代出现了战功卓著的护国上将军綦公直,明代出现平蛮将军贵,清代出现兵部侍郎司马成其到民国时期,在号称"三〞的民国名将中,除仙洲外,有两即延年和玉堂都是广饶县人,是黄埔系将领中相当有代表的人物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东营籍的高级将领有丁莱夫、子久、太恒等东营市是齐国故地,古齐文化的"尚武〞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东营历史上将才辈出的这一特点,是与古齐文化的"尚武〞精神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古齐文化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其重要作用 3. 兵家文化因武圣子祖居齐国乐安(今广饶) , 著"子"十三篇, 使兵家文化成为东营文化的又一源脉从广饶县人们的生活起居习惯以及传统礼节中, 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尚武之风、兵事之语,这是深受兵家文化影响的突出表达以古代兵学圣典"子"为标志的兵家文化, 提炼其思想精华可以归纳为四句话: 一是慎重而后为"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子·计篇" )二是主动而顺势" 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地而制胜故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谓之神。

      〞( "子· 虚实篇")三是多谋而善断"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知天知地, 胜乃可全〞( "子· 地形篇")四是总揽而重道" 故校之以计, 而索其情,曰: 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 "子· 计篇" )4. 移民文化东营人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主要有地方、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军区生产基地等局部组成,184万人口中有36个少数民族成分移民带来的不同地域背景和特色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会聚、融合,形成东营地区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移民文化给黄河口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地域文化的涵,使黄河口文化有了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特点,具备了极大的包容性移民文化是黄河口文化的重要补充历史上,黄河三角洲地区经历了几次较大的移民:一是元末明初的大移民元朝末期朝廷实行了"请住户〞政策,从地往沿海一带的垦利、利津迁移民众到了明朝时期的洪武、永乐年间,朝廷从洪洞、枣强往黄河入一带移民现在垦利县西部的乡镇有许多村庄就是那时形成的这期间,近的有淄川、滨州、博兴、章丘,远的有、等地盐民、盐商、逃荒户到这里定居形成的村落二是民国时期的大移民。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在黄河入处实行军事屯垦,屡次从鲁西南移民,招来大批垦户;三是建国后军垦、农垦形成的大移民上世纪50~60年代,国家为了开发黄河三角洲,在入一带建起了"五一〞、广北、黄河、渤海等大型国营农场、军区军马场和共青团孤岛林场,从全国各地迁徙来的知识青年、退伍军人纷纷来入安家落户四是石油开发以来形成的人员移民20世纪60年代,在黄河入一带发现了石油矿藏,国家调集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在黄河三角洲开展了石油大会战,建立了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带着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传统习惯,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会聚到黄河三角洲上每一次新的移民,都会带来新的、更高层次的新文化,为东营地域文化注入新容、新活力经过近千年的开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黄河口宽容、和谐、开放的文化特质 二、现代意义上的先进文化1. 石油文化20世纪60年代石油开发前,东营地区总体经济开展水平不高,属于鲁北经济落后地区1961年4月,石油勘探队伍在东营村附近打成华八井,找到工业油流1964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黄河三角洲的石油开发大会战正式开场,揭开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立的新篇章40多年来,胜利油田几十万石油大军头顶,脚踏荒原,艰辛创业,建成了全国第二大油田。

      到2009年底,胜利油田先后找到76个不同类型的油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9.3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299.95亿立方米已投入开发70个油田,累计生产原油9.64亿吨,为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开展和国民经济建立做出重大奉献在胜利油田40多年的开发建立过程中,也积淀形成了石油文化胜利油田作为国有特大型石油企业,培育形成了"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更形成了"创业、创新、竞争、开展〞的新时期胜利文化这是石油文化的灵魂,展现了胜利人负重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和创造新业绩、实现更大开展的雄心壮志胜利人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锻造出的以国为重、以苦为荣、团结奋斗、创新的优秀品格,也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全市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立和在全面建立小康社会过程中,无不融注着胜利油田的支持和带动,无不融注着石油文化的浸润,全市人员用共同的愿景目标凝聚力量,用共同的价值追求鼓舞斗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立,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2. 海洋文化东营地处环渤海纵深地,海岸线全长412.67公里,负10米等深线以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

      海洋是东营人民生存、开展的重要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东营人因黄河在东营汇入渤海而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开发海洋资源,不屈不挠地开展自己的海洋经济和海洋人文模式,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与黄河文化在这里会聚与交融从东营的历史开展和地域特征来看,东营的海洋社会经济特色较鲜明以渔业为主导的海水农业、以盐业为主导的盐化工业、以航运为主导的海洋运输业、以油气为主导的海洋能源业等海洋产业群,不但带动东营经济不断开展,也为东营海洋文化的积淀创造了条件东营海岸滩涂广阔,"0〞米至海岸线滩涂总面积达10.19万公顷,是建立盐田的理想土质东营自古就有较兴旺的盐业,其经济地位相当重要据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春秋战国时期,市境南部和西部都是当时齐国的主要产盐之地齐国因拥有兴旺的盐业而使国力强盛,称霸于诸侯盐业开展得益于大海,长期以来盐业一直是东营市的主要工业产业海洋以它的博爱影响着东营人,也锻造着东营人的精神品格沿海民众和石油工人进展海上作业,每每风云多变、凶吉难卜,严酷的海洋环境,使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是除却战争外最具风险了这令东营人性格形成中衍生出敢于闯荡、开拓的精神,可以说,海洋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东营的历史文化之中。

      3. 革命文化东营地区是革命老区,东营人富有革命传统,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革命文化东营地区延集村和集村在1925年就建立了中共地下组织,是省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1926年,中共集村党支部学习的"共产党宣言",经集村数名农民党员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是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全国仅存两本,是国家一级文物抗日战争期间,境是著名的垦区抗日根据地,是清河区平原游击战争的可靠前方,并有力支援了胶东、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党领导抗日军民与日本侵略军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粉碎了日伪军屡次残酷的"大扫荡〞,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东营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掀起了参军、支前热潮,为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奉献东营人民爱党爱国、以国为重、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构成了革命文化的主旋律东营的革命文化,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形成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鼓励后人为理想而献身4. 生态文化在可持续开展理念下,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成为人们新的价值取向黄河入两侧新淤地带, 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大量野生珍奇动植物, 有长河落日、草原秋色、芦花飞雪、天鹅起舞等独有的自然景观, 完好地保存着原始生态特色。

      这种"新奇野旷〞的原生态, 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魅力, 是对生态文化最好的诠释如今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高效生态定位, 对东营而言,不仅是追求环境优美的自然生态, 更应是追求和睦融洽的社会生态, 是把生态理念化为人们普遍的和谐心态, 使生态文化在更深层面融入东营文化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1. 吕剧文化吕剧形成开展于20世纪初, 为东营区牛庄人时殿元所创, 已成为省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吕剧因其音色和韵味独特, 通俗易通、贴近生活、易学易唱、寓教于乐的鲜明特征, 具有深厚的群众根底近几十年来, 不断创新开展, 涌现出了一批如"二嫂改嫁"、"潮涌黄河口"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剧目吕剧作为一种自娱自乐性剧种, 或说古讽今, 或就地取材, 以其持久的生命力成为东营人的精神食粮2. 地方风俗东营历史悠久, 加之移民特征明显, 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添加了东营文化的个性色彩如特色美食广饶肴驴肉、利津水煎包、龙居猪肉丸、黄河刀鱼、开凌梭鱼、大闸蟹等; 如节日传统过小年送灶王、初一饺子包钱糖、腊八吃粥祈五谷丰收等; 如婚嫁风俗被中藏花生、门后放芝麻等, 喻示子昌旺、生活节节高; 如生活习俗住土坯房、睡席炕、织粗布、挂中堂等, 呈现殷实农家之乐。

      3. 民间传说由于东营特殊的地理环境,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具有黄河口" 野味〞和"泥味〞的民间传说诙谐幽默的邱二斋故事, 期望神灵救助的神仙沟传说, 亲近而蔑视皇权的百户救永乐、龙居店等民间故事, 表达了东营人乐观豁达、助人为乐的生活准则和不求天恩、甘于平凡的处世态度, 更使东营文化鲜活而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