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考复习提纲上.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59038414
  • 上传时间:2023-09-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25.5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 1869 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 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 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 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 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 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 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 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 如的现象(物理变化)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 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 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 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石蜡制成 ⒉点燃前 ⑴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乳白色 状态:固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 难溶于水 ⒊点燃蜡烛 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明亮, 内层暗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 后取出 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 外焰温度 最高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 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⒋熄灭蜡烛 ⑴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白烟 白烟是石蜡的蒸汽 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 态,再汽化,而后蒸汽燃烧 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白烟燃烧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 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 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 CO2 的含量高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 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③.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不出现水雾,而对着玻璃片呼气则玻璃片上会出现水雾,证明呼出 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总的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 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 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装固体) 细口瓶(装液体) 滴瓶(装少量液体) 集气瓶(装 、 、 、气体) 用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 、量筒(量液体体积) 仪 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用来取粉末或小颗状固体) 镊子(用来取块状或较大颗粒固体) 胶头 、 、滴管(用来取少量液体) 器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温度计、滴瓶、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 1、 试管 (1) 途: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②溶解少量固体 、用 ③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 ④用于装配成气体的发生器 (2) 意事项: 、注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要先预热, 然后才能集中受热,以防止试管受热 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 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 1/3 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 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 使试管与桌面 ,约成 45°的角度,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 烧杯 (1) 途:① 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 、用 ② 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2) 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 、炸裂) ,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 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用途:① 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 ② 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 4、锥形瓶 用途: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 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 1/2,加热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容积的 2/3 5、胶头滴管 用途: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注意: ① 先排空再吸液 ② 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 其他试剂) ③ 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3页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