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老师教育培训备战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讲义含练习答案解析考点37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4页】.doc
24页考点37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考生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其命题角度主要有:1.要求筛选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最新知识和基本概念2.要求筛选出阐述文中重要概念、知识的材料论述类文章中,对概念的解说、知识的阐述大多使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有时在对有关材料的辨别或评价上,表现出阐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和难点3.要求筛选出体现作者观点或作品主旨的句子文章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如在对事情的评说中一般蕴含着文章的主旨,体现着作者的观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考点,主要包括客观型筛选题和主观型筛选题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预计2020年高考本考点仍然是必考考点,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强化训练考向一 客观型信息筛选整合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在美国文化和图书分类中,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是两种主要的类型,虚构文学主要指小说"戏剧、诗歌等,非虚构文学则是纪实文学、散文、传记、调查报告等1966年美国新闻记者杜鲁门·卡波特《冷血》被视为非虚构文学的发端,作品凭借对新闻背后故事的深入发掘,参与到美国社会60年代的自我反思、批判之中。
回到中国语境,非虚构写作的流行大致有两个脉络,一个集中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如《中国在梁庄》《大地上的亲人》等作品;二是集中在新闻领域,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非虚构式的新闻报道如《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少年杀母事件》《了不起的茅侃侃》等成为“10万+”文章前者主要是专业作家或和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写作者完成,后者基本上是新闻人、媒体人,很多有在传统新闻媒体工作的经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对纸媒等传统媒体带来多方面的冲击,使得传统新闻业面临危机,体现之一是很多资深记者跳槽到移动互联网平台,如正午故事、谷雨故事、真实故事计划、《人物》、《南方人物周刊》等由于非虚构文章经常成为“爆款”,这导致自媒体公号文章追求非虚构的风格,成为新闻性非虚构写作兴起的内在原因非虚构写作还与社会学、人类学有一定的关系一些经典的社会学报告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现在看起来都带有非虚构的色彩,如美国机械专家韩丁的《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国社会学家吕途的《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等,都是典型的非虚构作品,呈现出了新中国社会与历史的变迁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人类学所使用的民族志、口述史、田野调查,对非虚构也完全适用非虚构写作的伦理问题,主要是写作者与被写作对象的关系,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遭遇和交流的过程。
好的非虚构作品强调的是自我与他者的平等意识和倾听理念,不是先入为主地用自我的理念来讲述他者的故事,而是首先学会倾听,去站在他者的位置上来理解别人的逻辑,进而把自我的认同相对化,这种自我与他者的对话,既是为了使他者发出主体性的声音,又是对自我的一次反思非虚构写作“天然”带有一种平民性和人民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非虚构作品经常关注平民、底层和社会边缘群体,非虚构的文化职能是让弱势者变得可见;二是非虚构写作者本身也带有去专业化、去职业化的倾向,如新中国以来特别注意培养工人作家、农民作家,也就是说要让工农兵从被描写对象,变成书写的主体,这种“文化翻身”是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作为支撑的,而美国创意写作也是一种让非职业作者掌握写作方法,先学会用非虚构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总之,非虚构有两种基本的理念,一是平民意识,写普通人,让弱势者发声,二是全民写作,非虚构打破了写作的专业化、圈子化,鼓励非职业作者借非虚构讲述自己的故事不过,非虚构写作对流量、点击率的追求,造成新闻性非虚构写作有时候为了吸引眼球,也带有猎奇性和揭秘性,这恰好是需要警惕的地方摘编自张慧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虚构写作》)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是美国文化和图书分类的两种主要类型,而杜鲁门•卡波特《冷血》被视为美国非虚构文学的发端之作。
B.中国非虚构写作大致集中在文学领域和新闻领域,作者来源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均有对新闻背景的挖掘、自我批判、自我反思C.新闻性非虚构写作的兴起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而非虚构文章经常成“爆款”,导致自媒体公号追求非虚构风格D.好的非虚构作品注重倾听和对话,强调自我与他者的换位与平等意识,既可以使他者发出主体性声音,又是对自我的一次反思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但他们的作品均有对新闻背景的挖掘、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张冠李戴,原文内容为“作品凭借对新闻背后故事的深入发掘,参与到美国社会60年代的自我反思、批判之中”,是对杜鲁门•卡波特《冷血》意义的阐发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如果说,五四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兴反传统力量,在与保守主义者的交锋中以大获全胜告终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兴的思潮则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亲和态度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消逝最快的一个世纪以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为先声,作为中华文明表征的儒家文明,在整整一个世纪内受到了持久的打击。
1966年开展的“破四旧”活动,更是将这种打击发挥到了极致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现实反差,刺激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西学东渐”蔚然成风在此时期的知识分子眼中,中国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顽固的“传统”,因此,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仍旧继续承受着其被批判的命运变化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淡出,学术突显”和“国学热”适时产生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是较早提出“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的主张的人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他所称的“儒教自由主义社会”进行考察之后,刘军宁得出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的结论在他看来,破坏传统未必意味着现代化的必然实现,相反,却可能导致价值体系的解体和文化认同的失落,从而损害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进入21世纪之后,主动向传统思想伸出橄榄枝者更是络绎不绝时常参与政策制定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最近提出了“儒家宪政主义”——“仁义礼智信的宪政主义”的概念而著名学者甘阳,最近也提倡文化“复古”他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顾及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国家环保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杨鹏,在“老子与自由主义及执政学”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而老子的理念在其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时也时常发挥作用。
但当谈到儒学时,杨鹏却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对他的朋友——“新儒家”陈明和蒋庆倡导的“政治儒学”观点,他也表现出不以为然从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中国的未来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提出“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希望能够发动一场遍及全球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目标是,把儒教重塑为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遍及全球的现代宗教刘军宁则对五四运动进行再思考,并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传统文化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可以离开传统,把传统变成一块白板,然后重新写东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他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中虽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无法独立开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因此,与外来文化的接轨与融合是必要的他认为,“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然存在,并且其观点的多样繁复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与近一个世纪前所不同的是,中国思想界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一种激烈的反传统情绪中走了出来原文有删改)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文化受到打击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反传统”的认知。
B.现在对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依然很多,可以用“百家争鸣”这个词语来形容C.文中谈到的人们给中国的未来开出的不同“药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重新发展儒学的思想和主张D.传统的儒家思想现在已经超出哲学范畴,进入政治领域,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相关信息在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在该自然段中阐述了老子的理念在制定环保政策时时常发挥作用,但“政治儒学”,还只停留在倡导的阶段,而选项中却表述为“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这其实犯了将未然当成已然的错误技巧点拨第一步:整体认知,微观把握整体认知”的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章的基本结构层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文章的内容要点等微观把握”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留心一些关键的句子,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句子以及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等二是随时勾画圈点出重要词语(指示代词、关联词、副词等),如“其”“这”“那”“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如果……那么……”“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等。
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理解的突破口,因此考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第二步:审清题干,据题溯源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干的指向性,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的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命题者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案要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自然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考生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到每一道题的出题点,从而锁定答题区间考生要注意切忌凭自己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来代替作者的思路,给出武断的结论第三步:对比印证,筛选整合解答筛选信息类客观选择题,考生要对比印证,即把选项中的信息与原文相关词句进行对照,分析它们在表意的时候是否存在差异在把选项中的信息与原文信息进行对照时,要逐字逐句对照,看哪个词被换了、删了,哪些词语、分句的顺序变了,从而对选项信息的正确与否作出准确的判断考生在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深浅、数量多少等,从而准确判断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第2题的D项,考生把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中的“对他的朋友——‘新儒家’陈明和蒋庆倡导的‘政治儒学’观点,他也表现出不以为然”对照后就会发现,原文是说“政治儒学”还在倡导阶段,而选项中却说“儒家思想……参与到……成为了‘政治儒学’”,因而可判断其错误。
考向二 主观型信息筛选整合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风格乃文学之大体郭宏安《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