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息烽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
16页贵州省息烽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息烽县人民政府二零零五年十二月贵州省息烽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息烽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 长:赵永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副 组 长:徐 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彭 启 平(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成员单位:息烽县国土资源局 息烽县水利局息烽县建设局息烽县交通局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息烽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委员会主 编: 彭启平 罗湘赣副 主 编: 杨义林 李连友责任编辑: 曹玉志 徐 斌 李元林编委成员: 石 潭 孟凡涛 刘长市 杜黔枫 李小青 邓 斌 目 录第一章 前言 1第二章 息烽县自然地理、人口、资源及地质环境概况 2第三章 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13第一节 地质灾害现状 13第二节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16第四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 21第一节 易发分区原则及方法 21第二节 易发区分区特征 22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33第一节 防治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3第二节 防治规划的目标 35第六章 地质灾害防治区 40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40第二节 防治分区特征 42第七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规划工作安排 51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确定 51第二节 地质灾害防治点的确定 52第八章 地质灾害防治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方案 55第九章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的保证措施 61第一节 组织领导措施 61第二节 防治管理措施 65第三节 预防措施 67第四节 资金筹措办法 68第五节 法律法规 69第六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措施 71附 图 1 贵州省息烽县地质灾害分布图 1:50000 2 贵州省息烽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1:50000 3 贵州省息烽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1:50000 4 贵州省息烽县群测群防网络图 1:50000附 件1、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重要地质灾害点调查报告附 表1、息烽县地质灾害调查点汇总表(附表一)2、息烽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防治点一览表(附表二)3、息烽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次重点防治点一览表(附表三)4、息烽县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般防治点一览表(附表四)5、息烽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重要隐患点一览表(附表五)6、息烽县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般隐患点一览表(附表六)7、未纳入息烽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灾害点一览表(附表七)8、息烽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近期防治点一览表(附表八)9、息烽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期防治点一览表(附表九)10、息烽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远期防治点一览表(附表十)11、息烽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近期防治规划年份一览表(附表十一)第一章 前言一、防治规划的意义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管理,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规划》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指导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宏观性、政策性的文件,以本规划为指导,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本规划内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息烽县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规划年限2006~2020年,分为近、中、远三个防治期,近期、中期、远期防治规划时间各为5年二、防治规划的目的随着经济建设规模扩大,人口增长,在自然和人为工程活动的作用下,地质环境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严重地制约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全县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编制息烽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为适应息烽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三、防治规划的依据1、法律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2、技术依据:①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年)》,②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1年3月,《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3、基础依据①《息烽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5~2015)②《息烽县城总体规划》(1997~2010年)③《息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④《息烽县十一五规划》⑤《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规划》(2006~2020年)⑥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贵州省息烽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2002年12月)第二章 息烽县自然地理、人口、资源及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地理1、地理位置息烽县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乌江河谷南岸斜坡地带,境内地势北西及南东高,中部稍低。
息烽县城位于贵州省中部贵阳与遵义“二点一线”间国家优先发展的黔中产业经济带黄金地带上,隶属贵阳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7¢29²~106°53¢43²,北纬26°57¢42²~27°19¢45²东邻开阳县,西抵金沙县,南接修文县,北隔乌江与金沙县、遵义县相望东西长43.45km,南北宽40.1km,全县总面积1036.73km2,县城所在地永靖镇南至贵阳72km,北到遵义县90km区内有川黔铁路及其支线经过本县,过境铁路长66km;境内主要公路(含县乡公路)有18条,总长374.2km,其中简易公路187.9km;贵遵高等级公路及210国道近南北向穿越县境,是黔北交通要道;另外,区内各乡镇所在地均可通车,乡镇公路基本硬化(沥青或水泥路面),村组公路800km,公路通车旅程达1310km,村通车率达97%,公路网密布,交通便利2、气象、水文(1)气象测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据息烽县气象局资料分析,多年平均气温14.3℃,最高气温36.5℃(1972年8月27日),最低气温-7.6℃(1977年1月30日)近10年(1991~2001年)年平均降雨量1139.18mm,年度最多降水量出现于1997年,其值为1452.8mm;年度最少降水量出现在1966年,其值为805.0mm,年内降雨在时空上分配不均,每年5~9月降水集中,占年内降水量的77.4%,日最大降水量为138.7mm ,12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一般小于50mm,为旱季;平均每年发生特大暴雨1~2次,多发生在5~8月,降水量地域分布的特征是:东南部的南山一带降水量较多,年降水量在1150mm;西北部的新场、流长、土城坝、乌江沿岸一带降水量偏小,年降水量在950mm左右。
2)水文县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支流,有大小河流13条,流域大于20km2的有12条,其中大于100km2的1条,河流总长183.6km,河网密度17.8km/km2;县界河流有两条,即乌江、洋水河乌江是息烽与金沙县、遵义县的界河;洋水河是息烽县与开阳县的界河县内较大的河流有潮水河、息烽河、养龙司河、高坎子暗河、温泉河、猫场河、九庄河、瓮桶河、雨淋河,河流总体由西南流向北东,河谷切割较深,两岸陡峻二、人口息烽县辖10个乡镇,161个行政村,1473个村民组,2个居委会,2003年年末总人口25.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35万人,占总人口的5.2%,农业人口22.88万人,占全县人口数的88.4%,有汉、苗、布依、水、土、满、仡佬、壮、侗、回等18个民族,全县平均人口密度233人/km2,各乡镇以永靖镇人口密度最大,达306人/km2,最小为青山乡,人口密度为140人/km2三、资源息烽县资源丰富,主要以矿产、土地、药材、旅游等资源为主主要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磷矿、铝土矿、硫铁矿等2003年对县境内土地进行了详查,全县共有土地面积1555095亩,人均占地6.33亩药材有人工栽培的杜仲、五倍子、黄柏、天麻、党参、百勺,野生药用物有金银花,何首乌,龙胆草等,中药材较为丰富。
全县共规划四个景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个独立景点四个景区分别是温泉景区、乌江峡景区、西望山景区、团圆山景区;四个独立景点分别是息烽集中营旧址、玄天洞、张露萍七烈士墓、多缤洞;前三个独立景点于1997年组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外,在息烽县政府及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与接洽下,引进大量资金,作手开发鹿窝红色旅游区,目前以进入初期建设阶段纵观全县旅游资源,其发展前景是相当可观的四、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1、社会经济现状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从县情出发,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加速发展三产,推进本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全县经济实现稳步增长全县生产总值,2005年完成23.7亿元,为“十五”计划目标的147.4%,年均增长2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4亿元,为计划的109.7%,年均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1亿元,为计划的151.6%,年均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2亿元,为计划的129.2%,年均增长13.8%人均(GDP)9073元,为计划的146.8%,年均增长23.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4.2:63.8:22,第一、二产业比重在2000年基础上分别下降了16.7和上升了20.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农业总产值5.17亿元,为计划的104.3%,年均增长4.6%粮食总产量完成77216吨,为计划的101.6%工业总产值完成44.6亿元,为计划的152.3%,年均增长28.4%其中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1.3亿元,年均增长28.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92亿元,为计划的100.3%,年均增长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97亿元,2005年完成10.92亿元(其中,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2亿元),为计划的162.7%,年均增长35.9%2005年,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7亿元,为计划的133.7%,年均增长25.5%人均财政收入完成484元,为计划的132.2%,年均增长2.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253元,为计划的108%,年均增长11.9%,在2000年的基础上净增35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372元,为计划的103.1%,年均增长8.6%,在2000年的基础上净增805元招商引资协议总投资75.7亿元,实际到位境内资金29.4亿元,境外资金350万美元2005年实际到位资金8.28亿元,境外资金205万美元十五”期间,建成了养龙司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一批磷化工、生物制药和绿色食品也陆续投产建成;同时,旅游业也持续发展,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二期工程顺利完工,乌江峡、西望山景区开发稳步推进;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经典景区(鹿窝红色旅游区)已作手开发,目前已进入前期开发工程阶段;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新建县、乡公路39.4Km,硬化206.9K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