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捏泥巴教学设计.doc
3页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5册9、捏 泥 巴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捏泥巴》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5册第9课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陆续接触了用泥巴表现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如小动物、水果等的造型活动,今天这节课则重点是要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一些泥塑方法来表现小器物,同时,为了美化小器物,还要接触、学习诸如刻画、切挖等新的造型方法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泥巴的性能和玩法已经并不陌生,甚至是非常的喜欢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没有陶泥,只能用彩泥代替,因此,如何用好彩泥的颜色搭配,也就是对学生在已有技能上的一个新的挑战了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中以“兴趣”营造浓郁学习氛围,以“实践”促“技能”生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抗赛等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教学准备】PPT课件、成品范作、示范用彩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在学生游戏活动中,探究各种泥器物的制作方法,体验泥的特性,感受捏泥巴带来的乐趣2、 通过捏泥,体会陶艺的捏制成形的方法,尝试制作各种泥器皿 3、 通过学习活动,了解中国陶艺的历史文化,激发创作欲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教学难点:小器物的捏制方法及造型、色彩的设计教学过程:1、 口令游戏——温故泥塑的造型方法用什么手法可以让手中的泥巴变个样子?圆 细长条 块面(学生边操作边回忆造型方法,教师适时板书揉、搓、捏、滚压……)2、 作品欣赏——激趣,弄清小器物“长啥样儿”PPT出示小器物作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观察发现:这些器物的作用是什么?它们都长得什么样儿?(学生观察发现反馈时,教师适时板书“小器物”)过渡:想不想学习用彩泥来捏制小器物?!3、 合作探究——小器物的造型方法出示范作,观察研究小器物的造型方法通过观察,发现“盘条”、“块接”的新方法同时,学习美化造型的新手段“切挖、粘贴、刻画”等等4、 实践创作——技能学习与巩固PPT出示创作要求:l 动手塑造一个小器物l 设计新颖美观、造型生动l 色彩搭配合理5、 PK赛——小组作品大比拼展示学生的作品,孩子们自己评价作品优胜者谈谈方法处理、奖励掌声并积分)6、 延伸拓展——中国的陶文化PPT课件出示自学资料——中国的陶文化板书设计】9、捏 泥 巴 ——小器物捏揉搓 滚压 造型生动 刻画 设计美观切挖……【教学反思】整节课上下来流程清晰,重点也比较突出,以下几方面还是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效的。
1、在教材处理时,我大胆的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彩泥代替陶泥引入课堂(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我们学校没有陶泥供学生练习),发现孩子能在兼顾用泥塑型手法的同时,还关注了捏制过程中丰富多彩颜色的搭配,使得捏制成型的小器物生动、漂亮2、在技能温故与学习环节,采用了口令游戏进行例如,想唤醒孩子们对揉的技法应用,我发出“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手中的泥巴变成个圆球”的学习任务,孩子们都非常快的就开始了,并且都能反馈出用“揉是最快的,也能让圆更圆”......将技能技法的学习与学生游戏的融合,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了,效果非常的好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身边榜样、人人想当榜样的积极性,兴致极高!3、现代多媒体的介入,让课程学习更直观、更形象同时,对孩子们自己的作品也有了较好的展示平台,效果非常好4、中国陶文化内容的设置延伸效果好虽然表面上是孩子们在学习捏制小器物,但是让孩子们接触自己祖国悠久的制陶历史则是要在课堂上努力做到的在本次课中,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制陶的流程、优秀陶制品的图片赏析等相关资料,不仅让孩子们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更难得的是下课时,孩子们那意犹未尽的表情,让我感觉自己的设计是对的。
验证了“课堂是一门永远有着遗憾的艺术”,上完课后,发现还有一点是应该引起注意与改进的,那就是多媒体图片与现实生活事物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小器物”环节时,我利用了PPT课件图例引导,在学习当时,孩子们都被眼前漂亮的各种器物所吸引,也能很好的说出它们的名字但是在PPT放过后,有些孩子头脑中的影像也随之关闭了现在反思一下,当时应该还让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多举几个实例名称,我及时板书,然后在引导思维发散训练就好了因为对于小器物的正确理解,直接反馈在练习时造型表现的丰富程度每次课上下来,都是一次非常大的收获,看着孩子们那求知的眼神,我相信,在自己不断实践、反思、改进的循环过程中,课堂教学会是师生成长的双赢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