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doc
14页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学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2003年度重大研究项目“现代信用经济与虚拟经济研究”(02JAZJD81000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对中国1993-2003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分析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涉及到货币需求以及货币供给政策的调整,而且其本身的变化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反映出宏观经济的许多问题但目前无论理论界还是各国政府决策层,对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或预测,以及由此对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其理论依据不外乎传统的交易型货币数量公式MV=PQ和收入型货币数量公式MV=PY,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交易商品的价格,Q为商品交易量,Y为名义收入不可否认,这两个货币数量公式在其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无疑是有效的理论工具,估算出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相当平稳且与实际情况吻合,其原因在于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国外的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只要适当地考虑时滞后的收入和利率等变量,就可以对货币需求作出合理和可靠的解释但时过境迁,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结果越来越缺乏解释力,传统货币需求方程的估测结果系统地大于实在的货币余额,从而出现了一个“失踪货币”。
货币需求函数的不稳定使货币流通速度可以预测的货币主义观点受到挑战,进而使货币政策作为稳定经济的一个主要工具受到质疑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国经济环境乃至整个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其背后的深刻原因因此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重新认识便提上了议事日程传统意义上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不是一个现实的经济变量,只是货币市场事后均衡结果,单独分析它不会给我们更多信息在本文中笔者从经济虚拟化发展的角度,利用虚拟经济理论已有的研究成果,建构货币循环流模型提出自己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重新认识,希望能在理论界引起广泛的讨论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分析经济虚拟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第二部分论证交易型货币数量论的复归倾向,在此基础上对交易型货币需求函数进行实证检验;第三部分提出新的货币流通速度公式,并建立现代信用货币经济的六部门货币循环流模型,分析货币流通速度的在现代信用货币经济中的新特点;第四部分在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进行重新估算的基础上,分析检验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建议一、经济虚拟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一)经济虚拟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趋势,即经济的虚拟化,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日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虚拟经济不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品,作为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随着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虚拟资产在经济虚拟化过程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在宏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国民财富构成发生变化如西方发达国家和加入到金融全球化行列中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虚拟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率不断提高,并且出现趋同化趋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虚拟资产膨胀速度赶上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到九十年代这些国家拥有的虚拟资产总量都超过GDP总量,有的国家达到3倍多在微观层面体现在居民家庭财富和收入来源构成以及企业利润来源占比的变化如主要工业国家的居民所持有的财富形式越来越与物质财富相脱离,虚拟资产财富在家庭财富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表1提供了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家庭持有财富中,虚拟资产财富所占的比例其中当代美国人的财富中有82%以上是金融资产,这还不包括地产在内在银行的抵押资产中,大约有70%以上是房地产可见,虚拟资产在发达国家的财富中占有重要地位(刘骏民,2002)在居民收入来源构成中,美国居民来自制造业的收入与来自资本红利利息收入和服务业收入形成鲜明的反差,在曲线图上表现为一把“大剪刀”(见图1)制造业收入占比从22.05%降至8.50%,减少了近2倍;资本红利利息收入和服务业收入占比分别从9.04%和9.85%升至16.95%和21.45%,上升了近1倍,两者之和达到38.40%。
与此同时,企业利润来源构成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的1959-2002年期间,美国制造业利润持续下降,从1959年的49.35%降至2002年的11.76%,减少了近四倍;而同期的金融业利润却从13.59%上升到26.63%,增加了约一倍(见图2)由此可见,经济虚拟化的发展使整个经济出现结构性的变化,这势必影响到经济主体行为方式和经济运行规律的变化 表1 主要工业国家金融资产占家庭净财富的百分比 单位:(%)年份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1981~198569.742.537.851.958.61986~199071.741.549.652.763.91991~199576.950.155.264.167.31996~199982.258.258.868.870.2资料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October 2001,P65. 图1 美国居民个人收入来源 图2 各产业企业利润与总利润之比 资料来源:NIPA(美国国民收入和生产帐户),整理计算得到 资料来源:同图1 (二)经济虚拟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由上文分析可知,经济虚拟化的发展不仅影响到居民财富观念的转变,从以实物资产为真正的财富逐渐过度到越来越重视对虚拟财富的拥有,而且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整个经济系统日益分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大子系统。
在这两大子系统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价方式:一个是附着在商品上的物价系统,另一个是资产价格系统前者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后者是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它们根本的区别不是有形和无形,而是定价方式所反映的行为方式(成思危,刘骏民,2003)正是这种微观理财行为和投资心理以及宏观层面运行机理的变化,使货币流通速度出现结构性的变化,即有必要把货币流通速度分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流通速度原因如下:1.资产定价方式强化两种货币流通速度的差异性实物资产实行成本加成定价,而虚拟资产实行资本化定价,所以价格变动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前者价格主要取决于资产成本、预期利润水平和供需状况,而这些变量变化相对平稳,因此实物资产价格变化是较稳定的而后者价格主要受贴现率、预期、市场情绪、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判断偏差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它们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反复变化,投资者对其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高,因此虚拟资产价格的波动性较实物资产要大得多而正是由于这种资产价格升跌频率的差异,或投资者获取资本价差利得机会的差异,使货币流通速度的差异性得以形成经济虚拟化程度越高,这种差异性就越强2.现代信息技术的不对称性影响强化差异性现代信息技术对虚拟资产与实物资产流通速度的影响是不对称性的。
如“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资金转移”等计算机网络技术使虚拟资产能24小时不间断地以“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几百万美元的国际资本能在几秒针内转移至全球各地,但实物资产的交易受运输条件限制不可能以“光的速度”流动这样即使是同一货币,它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中的流通速度是不同在虚拟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别对待这两种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直接涉及到货币需求与供给、金融风险的防范和货币政策应对措施的制定等等二、交易型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一)收入型货币数量论复归交易型货币数量论货币需求函数有交易型和收入型之分,理论界对何种需求函数更符合现实存在长久争论,特别是在实证检验分析中,当定位于交易的模型应用不理想时,理论学者便考虑使用收入模型试图使情况有所改善现代货币数量论的重要代表弗里德曼曾对为什么要使用收入型货币数量论而不使用交易型货币数量论做过详细的论证(Friedman,1970)但笔者认为,随着经济虚拟化以及居民虚拟财富占比的提高,货币需求函数正不断向交易型货币数量论复归一方面GDP总量指标包含的内容已远小于交易总额在国民经济统计上,GDP不包括中间产品的全部销售、转移支付、现有商品的购买,尤其是交易总额巨大的虚拟资产交易,而所有这些交易都会引起相应的货币需求,这是其一;其二是GDP概念侧重于产出一面而忽视了收入一面也同样会引起支付的需要这一事实;其三是GDP包括了一些推算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交易额。
另一方面收入型货币数量理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日益下降首先,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GDP/Mi(i=1,2,3)来衡量货币流通速度的指标越来越不稳定其次,由于总货币形式M1、M2或M3总跟不上货币替代物的快速变化,一个特定总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并不一定说明货币在经济体中循环真的加快了,可能是总货币形式M1、M2或M3的替代物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很难找到一种有意义的方法来衡量货币M1、M2或M3的收入流通速度以上这些都使货币学派所主张的货币供应量与名义收入成有规则的正比关系日益得不到事实支持相反,货币需求量越来越与经济系统中实际需要媒介的交易有重要相关性其实,对收入流通速度和交易流通速度的稳定可靠性,理查德·T·塞尔登在《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米尔顿·弗里德曼等,2001,第190页)一文中早有详细的研究他认为收入流通速度Vy和交易流通速度Vt的发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金作为交易媒介和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相对重要性如果前一个职能非常重要,发散意味着Vt稳定,Vy下降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财富更多地以诸如股票、债券、储蓄存款等虚拟资产形式持有,现金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得到强化瑞典经济学家魏克赛尔认为,在货币的三个主要职能(价值尺度、价值储藏手段和交换媒介)中,“只有交换媒介才在真正意义上表现了货币的特征”(魏克赛尔,1983,第215页);而价值储藏手段只有从个人或私人的观点来说,货币才具有这一职能,对整个社会而言货币并没有这一职能,在货币完全虚拟化的今天更是如此。
(二)交易型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检验,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许多经济学家都对此作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国内,有学者对我国目前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仍然没有考虑股市成长和活跃带来的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从而货币供应规划仍按照从前仅仅针对实体经济的做法,在传统的货币交易方程(MV=PY)基础上,仍然并将继续根据GDP增长目标、物价控制目标及某个一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水平,来规划、制定货币供应目标提出质疑(戴根有,2000)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注意到传统货币数量理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日益下降,认为我国目前货币供应没有充分考虑股票市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他们对1993年1季度到2000年3季度的季度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股市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影响确实存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模型回归结果为①第一个回归式中D-W值偏低,原文作者没有对此作出具体解释说明RM1=7.738+0.503RGIP+0.255RCIP-0.083RDIR+0.051RTRD (11.495) (5.532) (6.156) (3.102) (3.725) =0.820 D-W=1.070RM2=10.23+0.568RGIP+0.387 RCIP-0.06RDIR+0.073RTRD (15.62) (5.116) (6.965) (3.368) (6.329) =0.952 D-W=2.103其中RM1代表M1增长率,RM2代表M2增长率,RGIP代表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