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doc
4页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1、实际性原则 思想品德教育,要从青少年实际出发,要考虑到他们的知识和思想水平,不能要求过高如:《雪孩子》讲的是助人为乐的事,《小熊住山洞》告诉学生要保护树木,《失物招领》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学生读起来感觉贴近他们的生活,就象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读后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些问题,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渗透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切忌空洞说教、空谈理论要从青少年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寓品德教育于自然渗透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渗透原则中教师应注意到: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也应重视利用多种课外资源。
如一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我多想去看看》一文,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想去北京看升旗的事,就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自己去吧》一课,通过小鸭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自己学会了飞翔的童话故事,渗透了自强自立的精神,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引导学生要敢于创造 3、经常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可零敲碎打,要有计划的坚持经常品德教育要有一个过程,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读量的加大,他们对事物就会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同一时间把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思想品德的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文教人”、“借事育人”,不断用丰富的精神养料滋润学生的心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注意做好个别学生教育工作;定期到社会大课堂中吸收“养料”等总之,要持之以恒,方能奏效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1、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2、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小学生的认知以感性认识为出发点,小学语文教材中则蕴含着真挚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而有情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去寻根求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也成为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这样教学,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使学生情趣盎然地经历阅读过程,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感动于热爱祖国和崇尚民族精神的情境之中 3、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学中的一点一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4、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思维活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全家宠爱集于一身,长于温家暖房,少经风吹雨打,又大多比较自私,依赖性强,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相处教学中我结合这种情况,增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结合学生实际,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内容,并围绕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渗透德育教育的侧重点;二是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自觉用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自己的行为,把德育落实到实处 5、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以往,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畸形变异,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演,学生不是主体而成了学习的“奴隶”,以致陷于费时低效的窘况,渗透德育多流于空泛,成了一句空话如今,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努力探索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新方式、新方法,大胆改革,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重要性,自觉学习知识,主动接受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