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观点推断题——选项看逻辑文内找依据教案.doc
9页命题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这类选项若脱离文本去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满分对策]第一步:抓住关键词观点推断题给出的选项大都是由文本推断出的新观点,选项中通常会有体现逻辑关系的关键词,圈定这些关键词对于与原文信息比对至关重要第二步:锁定题源点根据选项中圈出的关键词,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间研读对应区间时,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某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第三步:剖析失误处根据原文对观点的论证分析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匹配;有的选项还应当注意推断关系是否成立,有的选项所说的依据在原文中找不到,这就是无中生有[典例剖析](2020全国卷Ⅰ,T3-C)(注意“”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间请在横线处写出比对意见)命题者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从而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效等,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满分对策]1.重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可能”等词语。
2.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找出两者之间在逻辑表述上的细微差别,从而准确锁定答案[典例剖析](2020全国卷Ⅲ,T3-D)(注意“”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间请在横线处写出比对意见)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还有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二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满分对策]1.从分句间是否存在因果、条件关系的角度思考,断定选项是否强加某种关系,生硬推理2.从选项显示的原因、条件以及结果是否“唯一”或“多种”的角度思考,判定选项推理是否合理3.从是否混淆了某种关系的角度思考,断定选项推理的合理与否,如是否将“只有……才……”混淆成“只要……就……”等[典例剖析](2019全国卷Ⅰ,T3-D)(注意“”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间请在横线处写出比对意见)一、请阅读选项和原文的相关信息,判断对错,并分析。
1.[选项] 继承、传播价值观应比记住故事更为重要,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 )[原文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有时即便用很精彩的方式讲述出来,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对此,我们不必强求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继承好、传播好[比对分析] [答案] “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于文无据原文表述为“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继承好、传播好”2.[选项] 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原文信息] 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
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比对分析] [答案] 强加因果前面的原因无法推出“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这个结果3.[选项] 只要心中“无我”,始终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就能成为民众心目中的理想政治人物 )[原文信息] “无我”一词,看似简单,却含义深刻、底蕴深厚,表现在实际政治行动中,就是要秉承大公无私之心治国理政能够“无我”,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完全以国家、人民为念,既是古代政治思想家对理想政治人物的最高期许,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写照[比对分析] [答案] 推断过度。
原文是说“能够‘无我’,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完全以国家、人民为念”,这是古代政治思想家对理想政治人物的“最高期许”,而不是说“只要……就……”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①中华经典诗词内容广泛、意象精美、韵律和谐、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伦理观念,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千百年来,人们援引诗词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今天,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②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毛泽东同志写长征,开篇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朝李白《行路难》说得好:“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疫情,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暂时困难,我们也要有必胜的信念③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
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写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也刚毅坚卓、傲然不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体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越是艰苦卓绝,越是挺身向前,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当前,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此时,更加需要强化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④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情感依托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取得积极成效从医务工作者到居家老少,人人都是战士;从定点医院到社区街道,处处都是阵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这些诗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牵挂与不舍这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⑤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石。
疫情病痛固然可怕,但恐惧绝望却要不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恐慌焦虑于事无补,从容淡定方能进退有据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诗词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们不仅要战胜病毒,更要成为身心健康的胜利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才能无比欣慰地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摘编自康震《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模拟训练: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题目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经典诗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伦理观念,援引这些诗词可以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类诗词鼓励我们面对疫情,应有必胜的信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暂时困难,也要有坚定的信心C.中华经典诗词正因为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D.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战斗到底的顽强精神、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以及积极的心态,成为我们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护战的关键因素C [C项,扩大范围文中列举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接下来说“这些诗词……”,并非中华经典诗词的“全部”]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证了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的中心论点B.文章化用大量中华经典诗词,如第②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有力支撑了论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C.文章第④段指出抗疫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抗疫过程中,一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D.文章论证时兼顾诗词内容的精确和对现况的指导意义既有对诗词的解说,又有对现况的分析B [B项,并非“化用”,文中所举第②段的例子属于“引用”中华经典诗词所谓“化用”重在“化”,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6.(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只要阅读了中华经典诗词,人们就一定能获得精神力量,从而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
B.长期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这是我们面对疫情,要有必胜的信念的原因C.当前,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使得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D.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C [A项,表述绝对根据文章第①段可知,阅读了经典诗词,人们可获得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选项用“只要……就……”表述太绝对B项,“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与“我们面对疫情,要有必胜的信念”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D项,根据文章第⑤段可知,与“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相关的是“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选项曲解文意]◎原创预测:编者原创,多练一点7.(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虽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而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