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斯霞的提问艺术.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33590919
  • 上传时间:2023-09-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斯霞的提问艺术[转帖]   Post By:2003-10-2 23:54:00 ——再论“问”在自主阅读中的作用王山而由崔峦和陈先云主编的《斯霞 霍懋征 袁瑢 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一书,选了斯霞老师《<我们爱老师>课堂纪实》《<小壁虎借尾巴>课堂纪实》和《<小英雄雨来>教案》等三篇直接介绍课堂教学的文章,读后不禁为斯霞老师的提问艺术拍案叫好在课堂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斯霞老师很重视“问”的设计 一、以问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又是激趣的一种有效手段课堂上教师要问,学生也要问斯霞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问教《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生读完一、二小节后—— 师: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教《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读完最后一小节—— 生:(齐读最后一小节师:有什么问题? 讲课开始让学生问,讲完还让学生问不是走形式让学生问,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问所以学生才能提出很多问题来,比如—— “小壁虎的尾巴为什么会断”? “‘墙角’是什么意思”? “‘告别’是什么意思”? …… 因为教师真诚地让学生问,所以学生才能问得有水平。

      比如—— 生:小壁虎是动物,不是人,为什么用单人旁的“他”,而不用宝盖头的“它”?师:问得好,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生:写书的叔叔把小壁虎当人来写,所以用单人旁的“他” “学问学问,原本有学有问学生问才是真问”,“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问”在学生问中,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和主体地位;在学生问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二、以问引思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不进问”来源于疑,而“疑”来源于“思”问”是引思的一种手段,问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教《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当学生尚未提出重点问题时—— 师:我提个问题,请你们想想,为什么写“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连用几个“爬”字,而不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生:小壁虎爬啊爬,说明爬的路很远生:小壁虎爬的时间很长 “好钢用在刀刃上”重点和关键之处,才是有思考价值之处有些教师不懂得这个道理,“四十分钟八十问”,支节问题过多,掩盖了主要问题斯霞老师这里问的就是主要之处,关键之处 再如教《我们爱老师》—— 师:……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祖国”?? [“祖国”的概念比较抽象,一年级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这个问题在后面教] 生:祖国是南京。

      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师:不要笑祖国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想想什么叫祖国?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这个学生对祖国的理解比较扩大一些,但还是不对]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因为有美国、日本朋友到我校友好访问,所以学生对这两个国家比较熟悉] 生:不能!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说一说?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经一再启发,学生理解了] 以问引思是需要时间的这里表面上好像是在一问一答,实际上斯霞老师是“一再启发”:“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是用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来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美国、日本”,是通过比较认识祖国;儿童的知识有限,认识有限,当他们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的时候,也就孔子说的“愤”“悱”之时,这正是他们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斯霞老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启发:“祖国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长在这儿的国家叫祖国 概括得既简明,又生动、形象! 三、以问促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还说:“熟读精思告诉我们,书就是要多读对课文中的重点、关键之处,更应该反复诵读而大量的一问一答,挤占了学生的读书和思考时间斯霞老师采取了“以读代答”的方法,实现了“以问促读”,很值得我们借鉴教《小英雄雨来》,默读第一段之后—— 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这里斯霞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回答“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而是让学生“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再如教《小英雄雨来》,默读第二段之后—— 提问:夜校的学习条件怎样?雨来在夜校受到什么教育?指导朗诵: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段意: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再比如教《小英雄雨来》,板书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坚强不屈的词语之后—— 提问: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坚强?朗诵: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齐读第四段后,概括段意和小标题段意:雨来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小标题:“雨来坚强不屈” 这里两次提问,都没有让学生回答前一次“指导朗诵”,体会雨来在夜校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后一次“朗诵”,体会雨来“表现得这样勇敢坚强”,来自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虽然是课文的重点、关键,却一句没用学生回答以上就是以问促读,以读代答 四、以问代讲有些知识,教师辛辛苦苦讲了,学生不一定注意听,听了也不一定记得牢而通过问,既可以引起注意,又能强化记忆,这时不妨问一问如教《<小壁虎借尾巴》——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书上,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妈妈,为什么只用一句话带过去了?妈妈不是不知道它去借尾巴的经过吗?生:(纷纷举手)要是写书的叔叔、阿姨把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事写一遍,就太噜苏了生:这篇课文是写给我们看的,我们已经知道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所以不再写了师:对,你们都讲得对不写我们也知道小壁虎告话妈妈的时候当然是很详细的,但是文章就不需要噜苏了前面已经详细写过的内容,后面不必再写,这就是有详有略的写法 经过这样一问,一讨论,学生悟得深了,记得牢了 再如教《<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 (师)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等 教师一问,学生一想,比教师一讲,学生一听,效果要好得多这就是以问代讲之效 五、以问温故教师的问有时是无疑而问,此时的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目的。

      教《<小壁虎借尾巴》—— 师:小壁虎一看,高兴地叫起来,“我又长出一条新尾巴啦!”“高兴地叫起来”这里为什么用“土”字旁的“地”?生:因为“地”后面的“叫”字是表示动作的 很显然,这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此时问,只是提醒学生注意而已 再如教《小壁虎借尾巴》—— 生:小壁虎爬啊爬,说明爬的路很远生:小壁虎爬的时间很长师:对,过去学过哪些类似的句子?生:《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燕子飞呀,飞呀生:雪花飘呀飘 斯霞老师很注意帮助学生串以前学过的知识,注意“学而时习之”斯霞老师介绍她教《列宁和卫兵》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过去学过哪些关于列宁的课文?”上课这么一问,学生的小脑袋就动了起来,举手踊跃,有的说一年级学过列宁认真学习的故事,有的说二年级学过列宁坐牢时仍然坚持写作指导革命斗争的故事,三年级还学过列宁在中学时代怎样作文的故事…… 六、以问授渔斯霞老师在《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一文中说:“教学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还说:“作为教师,当然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这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也是古人说的“授人以渔”在某种意义上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是斯霞老师反复强调的一种学习字词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如前所述,斯霞老师通过多次训练,让学生掌握前后连贯的学习方法再如,教学生注意事物特点的学习方法教《我们爱老师》—— (学生分析“祖”字结构后)师:讲得不错礻”旁字我们已经学过了,电视机的“视”就是“礻”旁字但大家要注意,“礻”字旁这儿是一点(用红粉笔标明一点),大家不要写错了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容易把“礻”字旁写成“衤”字旁,故要加强指导,以免学生写错] 斯霞老师并没有将“礻”字旁和“衤”字旁进行比较,因为一比较,很容易产生负迁移,很容易将“祖”写成“衤”字旁所以只提醒注意特殊之处 再如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如《小壁虎借尾巴》—— 师:“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这里的“行吗”可不可以换别的词而意思不变呢?生:您的尾巴借给我好吗?生:您的尾巴借给我好不好?生:您的尾巴借给我行不行?生:您的尾巴能不能借给我? 由一个“行吗”,衍生出这么多词汇 斯霞老师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事例很多,这里举的仅是“以问授渔” 七、以问正德张志公先生说:“由于思想和语言有着不解的因缘……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就离不开语言材料所含的思想内容斯霞老师问的艺术,还体现在她准确地处理语言材料和思想内容的关系上她在提问中积极地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这种方法可称之为以问正德教《小英雄雨来》,默读第一段之后—— 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后逐句地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再连起来读,比比怎样写好,同时体会芦花村景色的优美 斯霞老师并没有空讲什么“爱国”“爱家”等等大道理,却自然而然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正如王菊在《历史的足迹 深刻的启迪》一文中所说:“小小的芦花村只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小部分,和芦花村同样美,甚至更美的大片河山正遭受着日寇的蹂躏教学中突出芦花的美,旨在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碰撞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必然会熊熊燃烧起来 斯霞老师十分注意对学生言行举止的培养,这在她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可窥一斑—— 师:(鱼摇着尾巴 拨水)小壁虎怎样向小鱼借尾巴的?它说话的口气怎样?生: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师:为什么要称“您”?生:表示对小鱼的尊重生:表示对小鱼的尊重、客气。

      这里渗透:对人要尊重,说话要客气斯霞老师就是这样,既注重大节,也注意小节 这里仅就所读三篇文章谈点个人收获,难免挂一漏万,请各位补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