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润珠圆的书风2.doc
32页玉润珠圆的书风“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 在先秦时期,儒家以天下为己任,以王者之师自居,试图通过“格君心之非”来塑造理想君主,并从而重新建立统一的社会价值系统经世致用”主要是建构一种合理化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形式.书家主体的角度划分,中国书法可区分为文人书法、官僚书法、民间书法三种书法形态,张岳崧的书法,大致可以归入封建官僚书法行列张岳崧在三十六岁那年探花及第,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嘉庆朝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试同考官、文颖馆纂修等职,嘉庆二十三年(1818)因编纂《明鉴》按语不合旨意被革职,三年后即道光元年起复原职,在道光朝继任武英殿纂修、教习庶吉士、四川乡试正考官、陕甘学政、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讲、江苏常镇海兵备道道员、两浙盐运使、浙江按察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北布政使、护理湖北巡抚等职张氏为官三十余载,半辈子在仕途上度过,在水利、文教、吏治等方面政绩突出,张氏著有《筠心堂文集》、《筠心堂外集》,还编纂了《琼州府志》,这些都是政务之余和卸官之后的作为,算不上是文人学者的专门之作,严格的说,张岳崧不是以文人而是以官僚的身份出现在历史的视野里。
赵孟八岁时所书《过秦论》,鲜于枢在卷后跋云:“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纵观赵氏一生,小楷作品主要得力于王羲之、王献之、锺繇和东晋道士杨羲对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洛神赋》,锺繇各帖及杨羲《黄素黄庭内景经》均临摹功夫极深其中学杨羲(义和)《黄素黄庭内景经》鲜为人知此经时为鲜于枢所得,赵孟认真借阅对临,并有七古《题黄素黄庭后》,诗序称:“此书飘飘有仙气,意其为杨、许旧迹,盖人间至宝,伯几所藏也从赵的诗中可以了解到,他在这一传世作品中获得的审美感受可概括为“缜密”和—飞云卷舒”即既要笔法结字精到,又欲有飞动自然之势这对于我们了解赵书小楷有着重要的价值关于赵学习杨羲的风格,在赵孟烦的大楷作品,亦很有特色其初从锺繇、智永得法,以真行相通之晋人笔法,绝去颜、柳顿挫之笔,故一改中唐以后书碑楷法之特征,这在当时是很具新意的中年后又糅人李北海之用笔,增加飞动之势和峭拔之力,因而卓然立于书法史上,后世将其楷书与前人并称为“欧、颜、柳、赵”赵体楷书,当然包括了他的小楷、中楷和大楷,而其大楷书碑,当时刻工视如刻帖,所以刀刻昧并不强,而俨然以一种既风姿流动又沉稳遒劲的楷书,迥异于前人。
赵孟还善于写小篆,取法李斯与李阳冰,其面貌可从《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篆额上看到他还以小篆写入印章,钤于书画,世称为元朱文后来这种印章风靡元明,堪称一大贡献此外,相传他曾写有《六体千文》,从中我们了解到他亦擅籀书和隶书,其弟子杨载在《赵公行状》中云:“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锺繇赵氏篆隶因其官居高位,影响极大,故篆、隶在元代复兴,实与赵氏身体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明两朝凡受到赵孟影响的书家,都喜弄篆、隶二体,由此正可看到赵氏的篆、隶在那个时代的号召力 在赵氏所擅各体中,还应特别一论的是章草他传世的章草作品主要是其多次临写的《皇象急就草》章草一体自晋之后,鲜有问津者,赵氏在全面回归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章草,虽然他的章草是从刻帖中来,但由于其出入二王,谙通古法,故所书《急就章》毫无枣木之味,用笔刚劲有力,晚年所书杂以苍茫,气息十分高古虽然这种章草与今日所见到的汉简上章草的朴拙笔法有所不同,但从文人书法角度审察,元人从刻帖中化出的这种潇洒而精巧的章草,显然是具有创意的此外,赵孟晚年作品《与山巨源绝交书》《酒德颂》等行草书中,融入许多章草笔意,此亦为一大创 赵孟一生深浸古法之中,努力从古人书中吸取养分,尽管其始终保持着遒媚、秀逸的书风,但不同阶段亦有着自己的变化。
那被后人称为“赵体”的各种书作,足以证明他的个性所在,故绝非因循守旧者可比若论其书风形成的最鲜明特点,即是他在追取古法中不论学哪一家,都以“中和”态度学之、变之锺繇质朴沉稳,羲之潇洒蕴藉,献之恣肆流丽,北海崛傲欹侧,汇于子昂笔下,皆取其醒目突出处,而微妙其意,融入自家笔底他的书法并不突出哪一个方面,既非专心于骨力、气势,也不突出表现于质重或浑朴,既不是全然恣肆佻伛,也非尽力于含蓄蕴藉,他将古人书中的一切概以“中和”之法化之因此,赵书华丽而不乏骨力,流美而不甜腻,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见清气,这种“中和”之美的获取,显然是需要深厚的功力、丰富的学养和超凡脱俗的气质的,赵孟正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赵氏书法十分强调书法中用笔的重要意义他在《兰亭十三跋》⑩中说: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这一书法审美观,元以后成为书法史上的著名论断他抓住了文人书法嬗变中“笔法”这一实质问题,终身不弃其书法既深入传统内核,又因时而变,文质相生,故能形“丽”而不失内涵后世学赵书者,往往不能如赵氏深通古法,所以只存漂亮外壳,而无内质,俗媚之病又怎么能归于赵氏呢? 赵氏书法在历史上的最大功绩是复兴晋法,他的影响之大在元、明、清三朝可谓无出其右,如胡汲仲谓“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⑨,并不是一句夸张的评论。
由于他的影响,遂使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书法不仅没有趋于粗犷和野怪,反而显现出一派纯正典雅的古风元末昆山人卢熊云: 书法自唐颜、柳以来,多尚筋骨而乏风韵,然务筋骨者则失于狂躁,喜风韵者则过于软媚,求其兼善而适中者,亦难矣至宋李建中、蔡君谟辈追踪六朝,见称于时,论者犹谓未能尽善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柢锺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 赵孟之“一变”,涵盖书史五六百年,因此他在书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赵氏书法,后人亦公允地指出其缺点,焦点集中在“熟”上柳贯与赵氏在师友之间,曾在《跋赵文敏帖》中云: 予问其何以能然,文敏日:“亦熟之而已然则习之之久,心手俱忘,智巧之在古人,犹其在我,横纵阖辟,无不如意,尚何问哉“熟”本是学习书法的必然目标,如苏东坡所言:“作字要手熟,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馀⑨可见赵氏的熟,是导致他心手两忘、下笔便有晋人风度的长处之一但苏东坡又言:“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⑤赵孟烦作书,据史载能日写万字而神气不衰,可谓精熟之极,驾驭笔法和结字的能力亦无懈可击,但在这种量大而快速的书写中,必然缺少变化和生趣。
赵氏传世的不少作品是具有这一现象的,所以其长篇的手卷、经卷书作,比起其尺牍短札来似要逊色一层而后世批评他过熟者,亦正是指这种作品这些作品显然未能像苏轼所云在精熟之后再造平淡,而显示出书者最本质的看似平淡的天性来董其昌尝云:“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说赵俗,似过于尖刻,但其中道理是不难品味的此外,站在狭窄的人品即书品的立场上,以为赵书是奴书,无骨力而软弱,历代早有人驳斥,这种观点既无史学的宏观立场,也是不客观的 赵氏的书法,在元代影响了一代士人,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赵派书家群受他影响的书家不仅有同代友人如鲜于枢、邓文原,和学生辈的书家如虞集、郭畀、柳贯、钱良佑、朱德润、柯九思、揭侯斯、康里崾崾、张雨、俞和等,而且其亲属一脉也都以赵氏书法为宗赵孟瓶的胞弟赵孟预(字子俊)、妻管道异,子赵雍、赵奕均在元代有书名尤其是其妻管道异(1262一1319),“字仲姬,有才略,聪明过人,亦能书,为词章,作墨竹,笔意清绝”@她的书法几能与赵孟频并置而不可分,为元代出色的女书法家元仁宗曾将赵孟烦的书法与管道异、赵雍的书法合装一卷,“识之御室,藏之秘书监,日: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引以为荣如此。
赵孟频的书法还影响了有明一代,直至明代晚期在个性解放思潮下出现的一批书家,才打破赵书风靡的局面,但他的书法仍然受到广大士人的喜爱入清后,乾隆皇帝酷爱其书,使赵书再度风靡朝野因此,赵孟频作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家,与他所领导的全面回归的古典主义书法潮流,在书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赵孟书法对东邻高丽的影响 赵孟的书法不仅影响了整个元代,而且远播国外,据欧阳玄所撰《魏国赵文敏公神道碑》载,当时“四方贵族及方外士,远在天竺(印度)、日本诸国,咸知宝藏公翰墨为贵”@实际上受他书法影响最深者,当数东邻高丽,从高丽末期至朝鲜时代中期,赵孟炳的书风笼罩达三个世纪以上 赵氏生活的宋末元初,正是高丽时代晚期蒙古在灭金、灭宋的同时,亦曾有吞并高丽的企图,经过三十多年的战争,终未能征服高丽1259年,高丽王王瞰遣世子王俱人质,答应将都城迁回王京,蒙古统治者则不再坚持过去要求高丽王亲朝的条件,而与高丽议和从此元朝对高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施之以重大的影响中统元年(1260)王死,忽必烈送王(后更名王植)归国继位,即高丽元宗,同时下诏,准许高丽“完复旧疆,安尔田畴,保尔室家”⑩。
此后为进一步笼络高丽王室,忽必烈决定以联姻关系保一方平安,并将女儿——齐国大长公主嫁给王植之子、高丽王世子王(后更名为王),以实现他“东方既定,则将回戈于钱塘(指南宋首都杭州)”⑩的战略至元十一年(1274)王植死,王继位,是为忠烈王他的儿子王(后更名为王璋)立为世子后,在十六岁时来到中国元京城大都忽必烈对这位自己的外孙十分宠爱,又将自己的曾孙女——晋王甘麻刺之女宝塔实怜公主(后封为蓟国大长公主)嫁与璋为妻,并长期生活在中国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高丽忠烈王传位给王璋,是为忠宣王是年九月,王璋归国继位不久,因王璋的另一个妃子赵妃与蓟国大长公主争宠而发生纠葛◎,并引发成与兀帝国之间的重要事件,于是元成宗下令以“专擅”罪废其王位,召入元大都宫庭宿卫在这种情况下,忠烈王只好复位忠烈王三十四年七月,即元大德八年(1304)王驾崩,忠宣王王璋归国继位,然仅四个月之后,旋返中国大都,其后五年将政事交给可依赖的大臣代行宿卫多年中,王璋与皇侄武宗、仁宗兄弟朝夕相处,舅侄间结下深厚友谊大德十一年(1307)正月,成宗崩因帝位继承问题,引起两派争夺王璋与右丞相哈刺哈孙等定策,奉仁宗,扫内难,迎武宗。
武宗继位后,因王璋功为第一,封这位有着一半元皇室血统的高丽王王璋为沈阳王,推忠揆义协谋佐运功臣、驸马都尉、勋上柱国、阶开府仪同三司在封皇弟仁宗为太子的同时,又以王璋为太子太师以后又进为沈王及尚书右丞相特殊的政治地位,使王璋在当时的元廷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仁宗在东宫时,为积蓄力量,积极“收用文武之才”,如姚燧、阎复、赵孟、元明善等,均由沈王推荐而以备东宫@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忠宣王让位给其长子王焘,即忠肃王高丽忠肃王即位后,王璋再无后顾之忧于是他以驸马的身份在大都构筑“万卷堂”,时与在京元代名士考察学问、谈论诗文、研观书画,以书史自娱 王璋在大都的万卷堂是赵孟炳书法传人东邻高丽的主要渠道王璋禅位后,高丽方面于延元年1314)派遣享有盛名的学士李齐贤赴元侍祜忠宣王李齐贤(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