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脉家蕴给书华.docx
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文脉家蕴给书华 丁捷 从书法艺术的专业角度评论王卫军者络绎不绝,现在,笔者更想从文学角度来查看这位年轻的书法家 书家往往自嘲“抄书匠”—与文学家相比,书家切实述作不多,更致力于“练功”,用“书法之法”抄写古代文学名篇; 书家书法技艺精进的过程,也离不开对碑帖的大量摹写看上去,书法家们犹如是在“照搬”名家名作,在当代几乎更成了书法家的创作日常对此,我们不成持拘墟之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抄写名作的过程,也是摄取文学精华、向先贤致敬的过程,“抄写”可算是一种更精进的“阅读”由于白话文的普及,今人创作的押韵合辙、体例工整的近古体诗文极其有限,鲜明不能得志书家书写的需求,即便是林散之这样兼具书家与诗人双重身份的大家,自作诗文也仅占其浩瀚书法作品之一粟查看一位书家的品位,关键在于查看他们抄写什么、怎样抄写,又是如何借助名作的作风挖掘自我创造的艺术空间、形而上地呈现才情 作为文友,笔者关注王卫军的创作已久观其常书的名篇,笔者察觉他尤喜宋人 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作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仁宗朝,张次立以殿中丞致仕,于安徽灵璧县筑园养老,此后五十年间张氏子孙在朝为官,辞朝那么隐,对灵璧园林扩建完善,到苏轼来游,已是远近有名。
张氏子孙请苏轼赏玩园林并作游记,这位大文豪慨然应允文章开头展张园山水亭林、奇花佳树之美,示果蔬鱼虾之富; 主体述张氏筑园过程,称赞张氏“养生治性,行义求志”的人生梦想;在文章结尾,苏轼表示他也想买田于“泗水之滨”,与张园相望,这可以说是苏轼厌倦仕途奔波,“闭门而归隐,那么俯仰山林之下”的梦想陈述然而,苏轼写这篇文章之时,未曾料想四个月后己身因“乌台诗案”系狱,被卷入起伏的政治波澜,“买田泗水”的美好愿望只能留在《灵璧张氏园亭记》中当然这都是后话,只看这篇文章,当觉东坡笔下风景精致,谈仕说隐精辟有加,头、身、尾布局亭匀,字、句、篇生动鲜活这样一篇散文佳作,王卫军以行书恰当表示其精妙之处:笔势伸张流丽,而能收于蕴藉;结体雅正寓奇,时有闲散溢出大文豪简约厚郁的文风,蕴藉于王卫军简静而内秀的书风之中不得不说,这是当代书家对古代文学家作品的一次精彩表达 同为苏东坡名作的《三槐堂铭》,王卫军那么以稳中求古、端庄致雅的书风来表现三槐堂”是北宋名臣王旦家祠,王家几世忠良,家风笃实勤俭,王旦更是接近儒家“完人”形象的北宋名相苏轼带着崇敬的心情写下这篇铭文,勉励王氏后人效仿祖先的美好德行机缘巧合,王卫军家族恰恰是三槐王氏的后族。
三槐王氏英才辈出,不能疏忽此传世佳文的劝勉之功对先辈传家之经典,王卫军把握其神韵,极为精心,于文意更是反复揣摩,在屡屡书写中,全力发挥古雅俊丽的行书特点,于清逸中蕴高洁笔者更加期望王氏一族能有一部更加的“家传”,使墨迹跨越千年仍能追古溯源,更使文脉绵延后世,成为中国“家文化”和“家艺术”融合的典范 对苏东坡另一广为传颂的名篇《后赤壁赋》,王卫军的书写又有了微妙的变化前、后《赤壁赋》均作于苏东坡仕途最黯淡的时期,此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实际上相当于被朝廷管制,没有行动自由苏轼敬仰着“羽化而登仙”的自由世界,实际上却像“孤鹤”一样只得“玄裳缟衣,戛然长鸣”,孤独落莫跃然纸上王卫军书写这篇至文,尽得东坡幽愤苍凉之感,却不违其端正豁达的典雅品格王卫军的书写确实是对文章内蕴的精到品读,并与苏东坡有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对于一位年轻的书法家而言,能在书法艺术中完备融入文学作品的意蕴,实在难能难得 王卫军写范仲淹《岳阳楼记》,那么兼具行草的俊丽苍茫与作品本身的作风振奋、气势夺人范仲淹创作此文时并非亲身游历,当时他因新政失败病居邓州,好挚友请他为新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参观《洞庭晚秋图》后乃作此文。
范仲淹是仁宗朝名臣,《岳阳楼记》彰显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伟岸的人格,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超越了古之士大夫所服膺的“达那么兼济天下,穷那么独善其身”的立身处世原那么在文学上,范仲淹更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他反对宋初柔靡矫饰的文风,继承古代风雅比兴的传统,并作诗文倡导古文如是而观《岳阳楼记》,其文之舒畅洞达、光明磊落,其人之皎皎不昧、伟岸高格,在王卫军的笔端化为洋洋洒洒的行草漫书,有忧思而无衰飒之气,慨然间呈现书家追摹古圣先贤的精神旨趣 長期浸润宋文学名篇,王卫军的书法风貌鲜明深受影响那么王卫军在书写过程中如何达成与宋文学精神相契合的艺术境界呢?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代文学承上启下,处于文学从高居庙堂的雅文学向传唱里巷的俗文学过渡期,在古典艺术的丰富性、全面性方面达成了颠峰中国古典诗、词、文在宋代进入进展的黄金时代,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正在孕育下一阶段的辉煌从文学进展来扫视宋代文学作品,会察觉这个阶段的主要文学形式—诗、词、文,对前代的文学特征兼收并蓄,包括汉文学的雅正,魏晋文学的俊逸,唐文学的轩昂,六朝文学的风流,同时又进展出新颖可喜的平实文风细观王卫军的书法创作,与宋文学的艺术特征高度契合。
如书写北宋王质《沁园春·闲居》一词: 二百年间,十二时中,悲欢往来但盖头一把,容身方丈,无多缘饰,莫遣尘埃屈曲成幽,萧条生净,野草闲花都妙哉家无力,虽然咫尺,强作萦回 竹斋向背松斋须次第、春兰秋菊开在竹篱虚处,密栽甘橘,荆桥斜畔,疏种香梅山芋毛羹,地黄酿粥,冬后春前皆可栽门通水,荷汀蓼渚,足可徘徊 王卫军以行草书写本篇,字形扁阔,横画和撇画延长,结体伸张,呈现出一种豁达开阔的风格王质是王旦的侄子,家风清素,才学过人,甚为时论推重,位至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因“朋党案”被吕夷简贬斥外放时,众人不敢送行,王质敢往小人讥讽他,王质说:“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这样一位品格高尚的文人,他的精神追求在《沁园春·闲居》中被娓娓道来这首词在北宋词中并非名篇,但它所表达的精神的高度自足,是宋代文学对魏晋风度和俊逸品格的继承王卫军书写这篇词文,将文学作品潇洒自满与含蓄蕴藉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宋代诗文与唐代诗文相比,有一个公认的特点是宋代诗文更具理趣假设把唐代文学比作一个热血男儿,那么宋代文学就是一位成熟的中年人中年人的稳健、深思熟虑,在宋诗文中以“探讨”的容貌表现出来苏轼就擅长在诗文创作中参与独特的哲思,譬如这首《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知君仙骨无寒暑。
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这首词是苏轼杭州知州任满时与好友马中玉的临别赠答垂泪、落花、啼莺、归路,渲染出一幅惆怅惜别的分开场景,诗人寓人生探讨于其中落花已逐回风去”,身如飘蓬命不由己,这是古代文人戚戚于心的感喟想必分开的心绪隐含了前路的忧思,这种轻微的心绪被书家敏锐地抓获到了王卫军此篇书写与上篇不同,他纵笔行书,内蕴忧思,于是笔画勾连,竖画和撇画有意放开,结体稳定均衡,不失理性意趣 宋文学以词有名宋词本出自酒肆歌楼,歌女执檀板浅吟低唱,是为宋词之源尽管有苏辛豪放派大张词格,然而与诗赋相比,宋词为长短句,重音律,于是大量温婉、柔曼的婉约派宋词成为代表,俏立于古典文学之丛宋代,更加是北宋,其作品往往给后世留下温雅冷静的印象偏爱书写宋代诗文的王卫军,作品中那股浓浓的书卷气,也就其来有自了 有宋三百年间,中国古代文化达成巅峰,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已是学界公认之论; 而“宋学”的特征,在其巅峰时期所表达出来的精致、深邃、优雅、完备,在宋代诗词文书画各方面都有表达。
宋代文学的昌盛,表达在宋诗的深邃、宋词的精致、宋文的平正敦和……王卫军耳濡目染,习字渐趋作风庄重、气韵端正看他书写的李白《草书歌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袁枚《随园诗话》等篇章,虽以草化行,但单字结体与谋篇布局,仍能使观者明显地感受到那种洋洋洒洒的宏伟气象 宋代文学只有温文尔雅的面貌吗?当然不是与唐朝相比,宋朝确乎文治兴隆,武功欠缺,但是宋人不缺铁血情怀宋朝立国三百年,外部要挟始终巨大,于是乎宋代文学迷漫忧患意识,宋人亦有耿耿气节,关于抗拒外辱,有太多的事迹和诗文,不能遍数王卫军也曾身着戎装,他怀揣文学的理想从戎入伍,用文字表达心中的豪情他创作的小说,登载于当时知名军事类文学期刊《昆仑》,书法作品也频频获奖英武与温雅的交融,升华了这位年轻人的谦谦君子气质他此后起步,虽以高雅见长,但也有意气风发、铁画银钩、筋骨峥嵘的一面观摩他的几首诗词小作书法,如欧阳修《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公》、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苏轼《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朱敦儒《踏莎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几篇行草于涓涓自然的书写中,时露劲节有骨的笔势,逶迤而出的是张弛有度、静气藏锋 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绚烂的文化,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有着简约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是一门表达文人精神品质的艺术。
书法艺术是书家内心情感、人格修养的表达,更是长期艺术训练的结果书家选择了某种文学作品,赋予这些作品个人化的艺术呈现,同时也受这些作品的反哺,入于心灵,发于笔端王卫军学古而不摹古,作品气格纯真、雅致朴实,令人耳目一新他童稚学书,几十年的求索使他感悟到以简驭繁是书法的妙处所在:于安宁之处回归本我,才能更好地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所谓“淡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 检饬之人,多为恣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成稍变其操履,亦不成露其锋芒”,其作品于技艺的炉火纯青处尽显沉稳大气:墨色的浓淡枯润处变化生动自然;线条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章法大开大合、返璞归真,满纸禅意扑面而来古人云:“心正那么字正大道行简,王卫军的作品大处落笔见气度,提防拾掇见精妙,静气藏锋,乃得浑厚透过其作品,看到的是他温润谦和的精神气质、难能难得的文化坚守以及宽容恢廓的人格魅力王卫军能达成这样的艺术成就,绝离不开古代文学艺术的常年滋养 王卫军,江苏泗阳人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第四届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曾为江苏省政协委员、共青团江苏省委委员、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委、文艺界别主任,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
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展最高奖,全国其次届扇面展银奖,全国首届行书展三等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书法作品入展首届全国书法“三名工程”书法展、“现状与梦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請展”“亥岁祯祥—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年迎春书画展”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珍藏 猜你热爱苏轼书写书法从善如流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22年39期)2022-11-06张旭东书法鉴赏商业文化(2022年16期)2022-08-07苏轼错改菊花诗儿童故事画报(2022年5期)2022-06-01书写要点(十二)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22年10期)2022-12-30书写要点(十)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22年6期)2022-08-01苏轼吟诗赴宴儿童故事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诗书画苑晚晴(2022年11期)2022-12-20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学苑创造·A版(2022年3期)2022-04-16书写春天的“草”学苑创造·A版(2022年4期)2022-04-16书法等漫画月刊·哈版(2022年3期)2022-05-28—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