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6课《荷塘月色》优秀教案.docx
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6课《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人教版(中职)语文根基模块下册教案设计 一、《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评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颇不恬静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默读、诵读、议论、探究 【课时安置】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读过、学过关于莲花或者荷花的诗句呢? (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写荷花同时又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文,这就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二、简介和写作背景 首先议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说自己心里颇不恬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会颇不恬静,这务必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务必联系自身来看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明确: 1.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出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导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头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此后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2.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可怕掩盖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 1 人教版(中职)语文根基模块下册教案设计 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停滞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对生活感到惶惑冲突,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宁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风景的描写,流露出想探索平静但又不成得,空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繁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心灵上的折射 3.心里颇不恬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担心的冲突心情,既表现了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典雅品格;也表现了他不容许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学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其次课时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根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根本布局框架和的感情 首先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恬静 其次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喧嚷,……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喧嚷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好玩的事,怅然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毕竟惦着江南了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留神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恬静,猛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确实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分外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喧嚷,而我什么也没有猛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好玩的事,怅然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五、议论交流 1.为什么要反复写“爱喧嚷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由于这是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由于当时这种冲突心态分外猛烈 2.说自己心里颇不恬静,为什么写出如此恬静的文章? 明确: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停滞一下自己不恬静的心态,客观上切实在参观月 2 人教版(中职)语文根基模块下册教案设计 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完全迷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恬静,又重新惆怅起来,“喧嚷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恬静的表现 3.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结果写叶子和花的一丝哆嗦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查看的依次,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害羞”,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那么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其次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哆嗦”,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
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哆嗦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处境创造出了清幽宁静的空气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高明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四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映照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好像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幽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4.阅读第五段,斟酌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貌似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是通过写叶、花的宁静、宁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温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由于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5.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6.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理应联系的心态来看,他不梦想过于强烈的行为,他热爱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探索平静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的心态 7.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好像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幽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好像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3 人教版(中职)语文根基模块下册教案设计 8.第六段写“喧嚷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想探索美景,使自己恬静,停滞自己冲突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9.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喧嚷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10.第八段课文结果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恬静心里的不恬静,是社会现实的强烈混乱在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弥漫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混乱与荷塘一隅的安宁,内心的混乱与内心的恬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恬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风景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恬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四、熟读成诵 要求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美好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清晰 五、存疑留问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题目让他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鲜明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板书】 荷花 荷叶 荷香 荷塘月色 水 朱自清 雾 月色 树木 4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