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隧道设计衬砌计算范例.docx
15页隧道设计衬砌计算范例 工程概况 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位于四川省雅安天全县与甘孜泸定县交界的二郎山地段, 东距成都约 260km , 西至康定约 97 km , 这里山势险峻雄伟, 地质条件复杂, 气候环境恶劣, 自然灾害频繁, 原有公路坡陡弯急, 交通事故不断, 使其成为千里川藏线上的第一个咽喉险道, 严重影响了川藏线的运输能力, 制约了川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郎山隧道工程自天全县龙胆溪川藏公路K2734+ 560 (K256+ 560)处回头, 沿龙胆溪两侧缓坡展线进洞, 穿越二郎山北支山脉——干海子山, 于泸定县别托村和平沟左岸出洞, 跨和平沟经别托村展线至K2768+ 600 (K265+ 216) 与原川藏公路相接, 总长 8166km , 其中二郎山隧道长4176 m , 别托隧道长104 m ,改建后可缩短运营里程2514 km , 使该路段公路达到三级公路标准, 满足了川藏线二郎山段的全天候行车 工程地质条件 1.2.1 地形地貌 二郎山段山高坡陡,地形险要,在地貌上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盆地边缘山区分水岭地带,隶属于龙门山深切割高中地区。
隧道中部地势较高隧址区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由于区内地层为软硬相间的层状地层,构造为西倾的单斜构造,故地形呈现东陡西缓的单面山特征隧道轴线穿越部位,山体浑厚,东西两侧发育的沟谷多受构造裂隙展布方向的控制主沟龙胆溪、和平沟与支沟构成羽状或树枝状,横断面呈对称状和非对称状的“ v ”型沟谷,纵坡顺直比降大,局部受岩性构造影响,形成陡崖跌水 1.2.2 水文气象 二郎山位于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与青藏高原大陆性干冷气候区的交接地带由于山系屏障,二郎山东西两侧气候有显著差异东坡潮湿多雨,西坡干燥多风,故有“康风雅雨”之称全年分早季和雨季夏、秋两季受东进的太平洋季风和南来的印度洋季风的控制,降雨量特别集中;冬春季节,则受青藏高原寒冷气候影响,多风少雨,气候严寒 据沪定、天全两县21年(1960-1980年)气候资料,多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6.6℃和15.1℃,沪定略高于天全,多年平均降雨量分别为636.8 mm和 173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分别为和924.2mm,每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分别为14天和3天,沪定相对大风更多、更强烈据调查访问,二郎山东坡季节冰冻线约在海拔2200m以上,积雪线海拔1900m左右,积雪时限11月上旬至次年4月,西坡季节冰冻线约为海拔2600m-2800m季节积雪线海拔2300m-2500m左右。
二郎山东西两侧分别属于青衣江和眠江支流一大渡河两大水系东坡龙胆溪为青衣江支流天全河发源地,西坡潘沟,属大渡河支流本区溪沟均受大气降水(雨、雪)和地下水的补给,其中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因而,亦具有一般山区沟河“易涨易落”之特点 1.2.3 地质状况 隧道穿越地层以志留系、泥盆系浅海—滨海相碳酸盐和碎屑岩为主,出口端上覆地层为崩坡积层, 黄灰、黑灰色块石土或块石、碎石土, 由山前滑坡、崩塌等坡积、崩积物及少量坡面洪流形成的洪积物组成, 主要成份为岩屑砂砾、角砾、亚粘土等 由于区内岩层软硬相间, 故地形呈东陡西缓的单面山特征, 东坡为逆向坡, 西坡为顺向坡二郎山断裂带从隧址区西北侧通过, 距隧道出口约350~400m , 该断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南西延长部分,为区内控制性主干断裂, 在其影响下区内沿其旁侧发育一系列次级分支羽状断裂, 在隧道轴线上共穿越断层11条, 多属压性—压扭性质, 断层带不宽, 影响带较小, 胶结较好隧址区地震基本烈度为8 度 隧址区初始应力条件 通过采用水压致裂法在7 个钻孔中的地应力测量, 得出隧道最大水平主应力(σmax )的总体方向为N 74W , 与隧道轴线夹角 31左右, 隧址区地应力场具有以下分布特征: (1)大约位于标高2200 m 处, 为山体应力与构造应力的分界线, 分界线以上垂直应力(Rv )占主导地位; 分界线以下水平主应力值明显增加并占主导地位, 隧道顶板正好位于分界线偏下。
(2)水平地应力(σHmax、σhmin )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在横向上由隧道两端向山体内部逐渐增加, 即隧道中部地应力最大, σHmax =54.37M Pa (3)在同一深度内硬质岩类显示高应力值, 软岩类显示低应力值 二郎山隧道(主洞)长4176 m , 以II、III类围岩为主,长3004 m,占%; IV 类围岩长821 m , 占%; V类围岩长351 m,占% 2 隧道设计 设计标准 设计行车速度: 40 km/ h (三级公路) ; 隧道建筑限界: 隧道净宽 9.0 m (7.5 m + 20.75 m) , 限高5 m 设计荷载: 汽车—20 级, 挂车—100; 设计小时交通量: 441辆/h; 行车方式: 单洞双向行驶; 卫生标准: 正常运营CO允许浓度为15010- 6, 阻塞及救灾短时间内(15 min)为25010- 6; 烟雾允许浓度0.009 m - 1 平面线形、纵断面设计 2.2.1 平面线形 隧道的平面线形应根据地质、地形、路线走向、通风等因素确定隧道的平曲线线形。
直线便于施工;曲线段施工难度较大,除测量上难度加大以外,例如模板台车载曲线段施工很困难,有超高时就更困难 结合隧址区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应力大小与方向、经济性, 确定出了隧道轴线位置, 同时还兼顾了两端接线的衔接,隧道平面线形确定为直线型隧道设计里程 K259+ 036~ K263+ 212, 长 4 176 m,进口标高2 180.31 m , 出口标高 2182.01 m 2.2.2 纵断面设计 隧道内纵断面线形应考虑行车安全性、营运通风规模、施工作业效率和排水要求, 隧道纵坡不应小于%,一般情况不应大于3%;受地形等跳警限制时,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中、短隧道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4%;短于100m的隧道纵坡可与该公路隧道外路线的指标相同隧道内的纵坡形式,一般采用单向坡;当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特长隧道可采用双向坡纵坡变更的凸形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符合规范规定(《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表4.3.4) 二郎山隧道属特长隧道,因此纵坡形式采用“人”字坡式,进口侧上坡, 坡度% (长2000 m ) , 出口侧下坡, 坡度% (长2176 m )。
横断面设计 2.3.1 建筑限界 隧道横断面设计主要是对隧道净空的设计隧道净空是指隧道衬砌的内轮廓线所包围的空间隧道净空是根据“建筑限界”确定的限界”是一种规定的轮廓线,这种轮廓线以内的空间是保证车辆安全运行所必需的,是建筑物不得侵入的一种限界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包括车道、路肩、路缘带、人行道等的宽度及车道、人行道的净高下图为公路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宽度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隧道建筑限界采用净宽9.0 m , 限高4.5m隧道内轮廓经过比选确定采用单心圆断面, 隧道总高度6.1m 2.3.2 紧急停车带 长、特长隧道应在行车方向的右侧设置紧急停车带双向行车隧道,其紧急停车带应双侧交错设置紧急停车带的宽度,包含右侧向宽度应取 3.5m,长度应取40m,其中有效长度不得小于30m紧急停车带的设置间距不宜大于750m 停车带的路面横坡,长隧道可取水平,特长隧道可取%~%或水平 二郎山隧道应设紧急停车带,双向交错布置,紧急停车带间距700m,有效长度30m,横向坡度取1%紧急停车带的建筑限界、宽度和长度见图 图建筑界(单位:cm) a)宽度构成及建筑限界(单位:cm) b)长度(单位:cm) 图紧急停车带的建筑限界、宽度和长度 2.3.3 内轮廓设计 隧道内轮廓设计除符合隧道建造限界的规定外,还应满足洞内路面、排水设施、装饰的需要,并为通风、照明、消防、监控、营运管理等设施提供安装控件,同时考虑围岩变形、施工方法影响的预留富裕量,使确定的断面形式及尺寸符合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
二郎山隧道内轮廓采用单心圆方案,半径R1=4.8m,R2=1m,R3=9.6m, θ 1=108,θ 2 =67,θ 3 =12,IV、V级围岩设置仰拱,内轮廓线如图 a)一般内轮廓线 b) 含紧急停车带内轮廓线 图内轮廓线(单位:m) 3 洞门设计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对洞门有如下规定: 1.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同时结合环境保护、洞外有关工程及施工条件、营运要求,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2.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 3.洞口边坡、仰坡顶面及其周围,应根据情况设置排水沟,并和路基排水系统综合考虑布置 洞门位置选择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规定洞口位置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洞口的边坡及仰坡必须保证稳定有条件时,应贴壁进洞;条件限制时,边坡及仰坡的设计开挖最大高度可按表控制 表洞口边、仰坡控制高度 注:设计开挖高度系从路基边缘算起 2.洞口位置应设于山坡稳定、地质条件好处。
3.位于悬崖陡壁下的洞口,不宜切削原山坡;应避免在不稳定的悬崖陡壁下进洞 4.跨沟或沿沟进洞时,应考虑水文情况,结合防排水工程,充分比选确定 5.漫坡地段的洞口位置,应结合洞外路堑地质、弃渣、排水及施工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6.洞口设计应考虑与附近的地面建筑及地下埋设物的相互影响,必要时采取防范措施 7.洞口边坡、仰坡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固防护措施,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绿化护坡 8.当洞口处有塌方、落石、泥石流等时,应采取清刷、延伸洞口、设置明洞或支挡结构物等措施 洞门形式选择标准 洞门形式的选择应适应地形、地质的需要,同时考虑施工方法和施工需要一般地形等高线与线路中线斜交角度在45之间,地面横坡较陡,地质条件好,无落石掉块现象时,可选择斜交洞门;当斜交角度大于65时,地面横坡较陡,或一侧地形凸出,可考虑用台阶洞门;当斜交角度小于45时,地面横坡较陡,边仰坡刷方较高,有落石掉块掉块威胁运营安全时,考虑接长明洞 洞门确定 二郎山隧道穿越地层以志留系、泥盆系浅海—滨海相碳酸盐和碎屑岩为主,出口端上覆地层为崩坡积层, 黄灰、黑灰色块石土或块石、碎石土, 由山前滑坡、崩塌等坡积、崩积物及少量坡面洪流形成的洪积物组成, 主要成份为岩屑砂砾、角砾、亚粘土等。
因此洞门采用翼墙式洞门 4隧道结构设计与计算 初期支护 二郎山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支护,初期支护采用喷锚支护,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架等支护形式组合使用,根据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