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教案第一单元.doc
11页1、我们的民族小学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自主修改一、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第一自然段:坪坝(bà)绒球花傣(dǎi)族景颇(pō)族 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绚丽多彩 第三自然段: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 第四自然段:凤尾竹摇晃(huàng) 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自主修改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四布置综合性学习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2、金色的草地》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重难: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自主修改一、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金色的草地2、课前置疑: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吗?整理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间去找答案吧!二、检查预习1、开火车读生字。
2、小老师教读:多音字:“假”“朝” 字形:“绒” “耍”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并展示图片4、抽读课文三、初读课文,感知全文1、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你能找出来吗?2、归纳总结:① 哥俩在草地上玩耍 ②草地会变色的原因四、理解课文1、齐读一自然段:思考:我们窗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草地?由“长满”“盛开后变为金色”体会蒲公英的多2、朗读 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自主修改一、复习导入齐读第一自然段草地这么美,我和弟弟常去玩,他们怎么玩呢?二、感知第二自然段1、自读第二自然段.2、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色进行表演.3、汇报表演.4、想像自己的脚下就是那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说一说,在这样一个地方,你的感觉怎么样?5、朗读:读出欢乐的气氛.三、理解第三自然段1、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什么?对了,]金色的草地在悄悄的变化,说一说,它是怎么变的?早上:绿色 白天:金色 晚上:绿色2、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在书上勾出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3、汇报:4、蒲公英的花瓣可以张开,合上,所以草地也就跟着变色了.5、朗读:体会草地的变化的原因.四、读悟第四自然段齐读4自然段:从这里,你体会到小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五、作业设计:1、抄写句子,加强积累:把描写金色草地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2、书写生字,完成练习板书设计:2、金色的草地 绿 金 绿 合拢 张开 合拢 新发现: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新发现前:我和弟弟揪它们做游戏 新发现后: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3、爬天都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2、理解课文内容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1、“我”爬天都峰的过程2、读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教法与学法:师:品析重点词句法生:读议法、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自主修改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二、初读课文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三、检查自学情况1.拿出生字、词语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正音2.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3.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4.理解重点词语犹豫:拿不定主意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汲取:吸取四、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分小组互相交流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五、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指名分读每个自然段,并说说各写了什么?2.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爬天都峰之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3.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自主修改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爬天都峰的时间、地点、人物)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轻声读一读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烘托了天都峰的陡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4.学生练读,评读5.小结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