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三优教育”场域研究与构建.doc
19页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三优教育”场域研究与构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摘要:多年来,我校致力于“三优教育”(培养个性品质优良、智能优良、创造力品质优良的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在教育场域理念指导下,界定“三优教育”场域概念,以“张扬个性”为学校教育价值观的核心,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线,以丰富多彩、自主选择的教育活动为依托,以优质学术团队建设为保障,为学生与教师的优质个性发展搭建起良好的发展平台,构建了文化影响的尊重关怀场域、课程设计的培养支持场域、特色活动的扬长展示场域,以“尊重——培养——扬长”的模式成为一个系统,螺旋递升;基于个性化成长,建立了课程矩阵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建构个性化培养的运行模式,搭建了个性化成长的平台,营建个性化成长的校园文化,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一大批包括课程在内的物化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富有个性特长的师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关键词:个性化成长 教育场域 三优教育一、“三优教育”场域探究缘起(一)班级授课制下如何整体构建学生个性化成长环境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来自不同地域和不同家庭教育背景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家长对孩子的成才愿景千差万别,学校班级授课制下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不同需求,是学校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高2002级7班学生李宇春入学的第一天就很“另类”,春春和她的家长都希望学校能为爱唱歌的女孩提供一个平台,但是,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看,一方面,面临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学生个性化成长时间少,空间少,平台少,不系统在两难选择面前,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是教育追求幸福质感的首要责任二)新形势面前如何在统一高考制度下增加一条衡量学生的标尺联合国颁发的《二十一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表明了对于创新人才的时代渴求,自上世纪,国家对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行动以来,特别是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开展实施之后,指向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得以贯彻但是,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发展培养还显得滞后不只一位教育专家问过我们学校这样一个问题,培养出一个特优生可能是偶然,培养出一群特优生也是偶然?培养出一个特长生可能是偶然,培养出一群特长生也是偶然?通过调查访问,我们发现,自己对个性化成长的成功培育案例分析不足;一个与一群之间,偶尔与长期之间,偶然与必然之间,一定遵循着一种教育逻辑据统计,普通高中高考升学率为60%,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面临高中之后的艰难选择能否在中学阶段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特长,让孩子们走出校门多一条路,这是学校和教师的追问。
三)学校优良持续的探索实践为实施个性化的“三优教育”提供了可能我校办学历史已有70余年,王铭章将军为国捐躯,遗孀抚恤金办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学子王章树归国满怀激情出任首任校长,为家乡铺就求学之路;老师们在学校砖混结构的礼堂里留下一副对联:铭事功以慰英烈,中外共仰;彰盛德而兴庠序,学育兼施历经半个多世纪,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才从1993年开始,学校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广泛听取家长、教师、专家学者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挑战性和能力型的人才角度出发,提出了“优化教育资源,优化课程结构,优化教育技术”教育整体改革,培养具有“个性、智力、创造力优”的三优人才,掀起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三优教育”孕育而生 探索实践路上,我们把张扬个性作为“三优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从最初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逐步走向教育技术的优化,过渡到教育资源的优化,不断探索新时期下培养三优人才的途径、方法 “三优教育”成为学校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中华名校的一张名片张扬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学生成长却面临着新的困惑:一方面80后学生个性鲜明,特长各异, 另一方面,学校某些学科或者学科领域特色教师数量不足,如何让拥有一技特长的教师一展绝技,引导和培养新的特长教师,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者两方面是不是有一条对接的最佳途径?学校在思考……(四)基本假设和主张 时代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我校与时俱进,把引导师生走个性化成长作为工作重心之一,积极开展“三优教育”下的个性化学生成长场域探究三优教育”场域是以解决教育场域中主体间对话关系割裂的深层原因以及教育对话归真的可能路径为依据,构建师生之间的主体性对话、教师与课程之间的阐释性对话、教师自我的反思性对话以及教师与研究者之间的批判性对话形成学校“三优教育”的场域生成机制,教师是出发点,文化、课程、活动是作用力,学生是作用对象三优教育”场域构建是促进师生个性化成长的全新教育模式本研究成果主要阐释作用力发生影响的过程和方式 二、个性化成长与“三优教育”场域 (一)个性化成长 个性化成长是指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前提下,通过系列的文化浸润、课程实践、活动展示优化个性品质、优化智能、优化创造力的自我升华过程 (二)场域 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布迪厄)我们这里的场域指的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参与者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教育个体参与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也包含他们相互之间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能力的形成、表达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目标的客观关系网络。
场域中以对话作为基本的作用方式,以竞争、约束、激励为基本动力策略三、“三优教育”场域系统机制及实施策略在“三优教育”场域理念指导下,我们进行相关的顶层设计:营建和谐的文化场域,利用校园文化场域元素熏陶师生;设置课程场域,为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设置活动展示场域,丰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体验 三优教育场域尊重关怀场域培养支持场域扬长展示场域文影化响响影课程响影活动“三优教育”场域图“三优教育”场域尊重个性差异、培养优良个性、搭建个性展示平台,其影响内容和方式为:通过实施文化影响,构建尊重个性差异的意识形态,形成尊重关怀场;通过实施课程影响,构建培养个性差异的主渠道,形成培养支持场;通过实施活动影响,构建个性展示平台,形成扬长展示场三者协同互驱,形成“ 三优教育”场域的系统机制,共同作用于学生和教师尊重——培养——扬长,是“三优教育”场域形成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渐进原则一) 构建师生之间基于文化场域的主体性对话“三优教育”文化场域是学生个性化成长共同需要与个体需求相结合的统一体爱国爱民、爱家爱校”“好学穷理、精思深索” 是个性化人才成长的精髓张扬个性化成长需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学校文化场域是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环境识别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文化符号----外在感知---内化提升----固化升华”的系统机制促进学生个体个性化成1、“爱国爱民、爱家爱校” 爱国精神是个性化人才的共同要求,王铭章的抗日报国精神已经固化为学校教育场的内涵要素王铭章是学校培育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活教材将军在台儿庄战役中为国捐躯,遗孀用他的抚恤金创办的铭章中学是家乡的一面旗帜首任校长王章树从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归来,满怀激情,为家乡人民的子女铺就了一条求学之路老师们在学校砖混结构的礼堂里留下一副对联:铭事功以慰英烈,中外共仰;彰盛德而兴庠序,学育兼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学校挖掘铭章精神的内核----爱国爱民、爱家爱校,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个人理想和人生目标历史传承下来的校园文化精华与今日师生默默地“对话”,形成学校文化的缄默知识养分由铭章精神演绎“爱”的教育自成系统,爱国是目标,爱民是纽带,爱家是根基,爱校是本源爱国有志的引领-------学校每年都开展传承爱国精神系列活动(弘扬五四爱国精神演讲比赛、纪念12.9歌咏比赛,学校升旗仪式演讲;课前两分钟演讲,征文比赛等);由学校老师组织开发《王铭章将军》、《铭章精神》等校本课程朗朗读书声,王铭章将军铜像面前的誓言,穿透学生稚嫩的心灵,为学生今后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学生在接受围绕王铭章将军抗日爱国精神教育后,选择了科研报国、航空报国、从军报国的人生追求学校考入空军飞行员各类军事院校的学生每年都在20人以上,他们中,有坚守祖国边疆的战士、有翱翔蓝天的歼击机飞行员、有研究导弹的年轻专家、有开发航天飞机的高级人才……爱民有源的教育-------走进社区是学生联系社会的纽带走进西街农贸市场,走进社区敬老院,走进科伦药业的流水生产线,走进民工的窝棚,学生来到了老百姓身边,了解百姓疾苦,增强推动社会发展的意识在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捐款活动中,全校师生积极主动掏出自己的零花钱家境本来并不宽裕的高二17班学生周思源同学,省下一顿饭钱,捐给了灾区,表达了自己的心愿爱家有根的感化-------成人仪式上,家长为孩子佩戴成人徽章,颁发成长证书,父母亲的眼神里寄托着新的希望高2009级12班学生王浩在成长日记中写道:五月二十日,从父亲手里接过成人证书,我知道:我长大了,我需要为爸爸分担一份烦恼,为社会承担一份责任…..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爱校是本的培育-------一日班主任和校长助理的教育形式将学生爱校的教育寓于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用同伴互助的场域效应自我提升校园情意。
每一学期,毕业之后的学生都一批批回到母校,在原班教室召开同学会超级女声李宇春回到母校,动情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在一中的六年中学时光,不会忘记母校为我中学个人演唱会搭建的舞台班主任们把一中学子请回现在的班级作报告,爱校的绵绵情缘像桂花的香味,悠远清香2、“好学穷理、精思深索” 学校以新都明代大学者杨升庵的生平为切入点,开展学习素养系列活动:《升庵文化》专题讲座,参观升庵桂湖,“好学精思 好学静思”的学法指导等系列主题活动… 学校的《桂湖新荷》是全区中小学生心灵约会的园地,借助新生参编的校园刊物,学校组织邀请王蒙、舒婷、流沙河等作家进校园和学生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明代状元杨慎,近代学者吴虞,现代文豪艾芜都是新都文化名人学校是文化场域传承的载体,我们组织研究杨升庵的“好学穷理,精思深索”治学思想,古为今用,植根于“三优教育”的教学理念,成为学校教育场域的主流学习意识 “学无边界,为什么学,为谁学,何时学,何地学,学什么,怎么学”,新生入学时,都必须完成这一份答卷刨根问底的理科生 通过导师引领,培养刻苦学习的学习品质学校现有理科导师30余名,每周固定时间,对选择数理特长发展的学生开设选修课,引导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思想史和学科语言培训,为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铺垫基础。
好学精思的文科生 通过文本阅读,培养深刻理解的思想品质学每一学期,校文科类特色教师开设选修课,比如:杨升庵思想、电影赏析、宋词家话、女性文学、新都地方史、英国文化、时文阅读、经典阅读等专题讲座为文史类特长学生参加辩论、演讲、征文、朗诵等培养能力,营造文化氛围站在升庵故土,毗水之滨,仰望校门前那支巨大的铅笔,人生华章从这里开始书写…好学静思的艺体生 通过作品欣赏,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学校组织艺体特色教师开设校园写生、校园摄影作品展、校园书画展活动,让学生对比人物素描风格、色彩调配的差异、镜头选取的角度、光线明暗的强弱师生作品汇聚在校园的文化长廊,形成具有强大冲击力的文化场域氛围 (二)构建师生之间基于课程场域的阐释性对话 课程是教育场中首要媒介课程(curriculum)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是指赛马跑道课程是学校为培养学生而选择的教学内容体系它包括目标设定、方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评价等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