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docx
8页《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面向工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应 用范围广等特点在本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在于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实际工 程案例为引导,以科技前沿为扩展,旨在强化学生工程设计概念,培养学生的大 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为契合新工科的培养概念,该课程授课方式不以作业为主,而以解决实际电 路问题为主,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及探索能力,课程不以传统“原理-公式-推导” 讲授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自行通过实验仿真获取数据,从数据中总结原理或公式 为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工匠精神,课程每个知识点均与课题组自主研制的“LED prober产线”相结合,并将其扩展到科技前沿的应用与展望,扩展学生全球视 野,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文化自信二、课程内容早18. 1整流电路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电源电路大国工匠案例1: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案例2:中国可再生能源案例案例3: 一天两登《自然》杂志,曹原王者归来生态文明科学强国三、教学组织过程(一)第1学时(45分钟)1 .课前10分钟:学生汇报上节课知识在“LED prober产线”中的应用,并 加以点评。
融入思政元素:工程思维2 .课程导入5分钟:给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实验船能 源管理系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双保险”电源系统”的实例,吸引学生注意力 强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升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 当提出问题“电源重要性”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一一整流电路,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使学生对本次学习产生兴趣融入思政元素:家国情怀3 .已学知识回顾5分钟,温故知新,从已学知识引出本节课新内容4 .知识点1半波整流电路15分钟,给出电路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单一二极 管的正向导通反向截至特性对输入信号的影响,并绘制出输出波形及二极管两端 波形根据附录B二极管型号及特性,让学生讨论二极管选择的依据总结该电 路特点5 .知识点1应用讨论10分钟,通过学生小组内讨论,小组间PK,分析当二 极管出现故障情况时,对半波整流电路输出波形的影响融入思政元素:工程逻 辑思维二)第2学时(45分钟)1 .知识点2单相桥式整流电路15分钟,给出电路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当输 入信号为正半轴时,电流会经过哪几个二极管,负半轴时会经过哪几个二极管, 并绘制出输出波形及二极管两端波形总结该电路特点。
2 .知识点2应用讨论10分钟,通过学生小组内讨论,小组间PK,分析当单 相桥式整流电路二极管出现故障情况时,对输出波形的影响融入思政元素:科 学精神3 .整体应用讨论10分钟,拆解充电器照片,让学生找出单向整流桥在 电路板上的位置,并分析应用中的重要性融入思政元素:大国工匠精神4 .思政扩展5分钟,给出多种清洁能源的放电方式,让学生了解整流器在水 电、风电、核电等能源中的应用及重要地位,提高学生节能降耗意识融入思政 元素:生态文明5 .科技前沿5分钟,介绍石墨烯新能源,以及给出学生同龄人中国少年曹原 在22岁已在该领域发表4篇Nature文章例子,扩宽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勇攀科 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融入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文化自信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任务为驱动,转变了教学的主体,教师先讲解电路原理,学生通过 组内讨论自主探索来获得进一步工程知识与技能,师生之间合作分工,相互协同, 共同完成任务且在课程引入及课程总结阶段,引入三个案例,与家国情怀、科 学精神、文化自信、生态文明、工程逻辑思维等思政元素相结合,从工程及科技 角度扩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节能降耗意识,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方法以 及攀登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布置的课后思考题,学生可进一步将知识点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提高学 生自主思考及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及能力教师可更好的掌 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掌握情况,反思课程的设计是否合理,为后期的教学改革提 供依据五、案例0案例L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中国空间站建造拉开序幕(略写)(一)案例简介征战星辰,一发定全局一一中国空间站建造拉开序幕5月5日18时00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 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正式拉 开当晚,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主任助理季启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张 学宇、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王珏介绍了火箭、搭载载荷研制及首飞 任务执行情况,以及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后续安排我国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全面验证了火箭总体和各系统方案设计的正确性、协调性,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别离技术、大直径舱箭连接别离技术、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等新技术,将我国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 运载能力提升到22吨以上王珏表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 力、运载效率在我国均处于最高水平,在世界上也位居前列,为我国空间站工 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此次任务拉开了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飞行任务的序幕,为后续空间站核 心舱、实验舱发射奠定了坚实基础季启明介绍,按计划,我国空间站将于 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一共规划12次飞行任务此次任务后,将先后发射天 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 其间,规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 和货物补给目前,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已完成正样产品总装,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 正在开展初样研制;空间科学应用载荷已陆续转入正样研制,执行空间站建造 阶段四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我国第三批预 备航天员选拔工作也将于今年7月前后完成二)案例点评1 .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电工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工程课 程本案例通过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的圆满完成,探讨我国开展航天 事业,建设强大的航天强国,对航天梦想的不懈追求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我国一代代科学工作者孜孜不倦航天报国的理 想和追求,为取得成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激发学生勇攀科学 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思政元素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开启了中 国人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已成功发射了 200 多颗卫星、11艘飞船和1个空间实验室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 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天 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如今,中国开始迈向空间站时代,触角伸向 更远的星际探索浩瀚宇宙,开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 的航天梦在中国梦的宏大叙事里,飞天英雄们撰写的,无疑是最精彩的章节 之一回望历史足迹,追梦的步履铿锵;不忘前行初心,梦想的天空蔚蓝跨 越半个世纪,航天梦从未像今天一样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也从未像今天一样 鼓舞人心、催人奋进3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该案例的展示,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幸福感同时,学生清楚和平年代来之不易,是有先辈们负重前行2)通过案例,期望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时,也可以承当起国之脊梁的 任务,为中华民族的傲然屹立而奋斗4 .相关教学经验与时事紧密联系,充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发散性思维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 结合,防止顾此失彼;其次,在从课程知识过渡到思政元素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和情绪的自 然,要注意照顾学生的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通过案 例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平时关注的我国科技攻关方面新闻,从而对科技强 国有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言论,不仅扎实了课本知识,还 深入了解了思政时事,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案例2: "十四五''时期中国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较量”将迎来拐点(一)案例简介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 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 放力争于2030年前到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加快推进能源革命,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面临着现实困难与挑战水 能、太阳能和风能的供能受日照、天气、季节等自然条件影响,能否稳定入网 提供充足稳定持久平安的电力供应,成为能否替代传统能源的关键全球能源互联网开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隽预期,“十四 五”时期,中国能源转型将进入增量替代阶段,煤电“踩刹车”,清洁能源 “踩油门”2025至2035年,能源转型将进入存量替代阶段,煤电加速退 出,清洁能源和电能将分别成为生产侧和消费侧的第一大能源二)案例点评1 .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电工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工程课 程本案例通过我国十四五期间对清洁能源的政策划态,探讨我国对能源的需 求及政策导向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具有能源与环境的绿色和谐开展的环保意识,并思 考如何将所学知识适用于清洁能源中。
2 .思政元素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能 源资源当前,可再生能源开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障能源平安、加强环境保 护、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开展,能源资源和环境问 题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开展已成为我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由 之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密切重视能源消耗的演化了,大家也都意识 到,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会给国家经济和地缘政治带来沉重的代价自从 2000年以来,我国已经开始担忧能源消耗带来的严重环境后果,我国近年来对 可再生能源方面政策的转变和重视,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也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 力3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该案例的展示,使学生产生对地球环境保护意识,只有从消耗性 资源转换为可再生资源,才能维持地球的可持续开展2)通过案例,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4 .相关教学经验与时事紧密联系,充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发散性思维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的环境与父母描述他们小时候生活 环境的区别,从而对经济开展与环境保护建立关联,从而对生态文明、可持续 开展和可再生资源有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言论,不仅扎实 了课本知识,还深入了解了思政时事,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0案例3:石墨烯超导突破成都籍博士一天两登《自然》杂志(一)案例简介1996年出生的曹原(上图)今年不过22岁,却已在麻省理工学院(下文 以MIT代称)攻读了 4年的PhD学位(学术研究型博士学位)2010年,14岁的曹原以理科669分的高考总分,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 年班学院,并入选严济慈物理英才班谈科研:实验失败乃家常便饭,心态平和就没什么压力2014年,曹原从中科大物理专业毕业,毕业前他还获得郭沫假设奖学金随 后,他前往MIT攻读PhD学位而在曹原看来,此次MIT石墨烯超导的重大研 究发现,并非偶然成果因为旋转双层石墨烯,MIT实验室研究了好几年,之 前也发表过多篇相关方面的文章曹原说,“超导现象于去年8月左右首次确认的此前,石墨烯中的超导 电性,在国际上还没有先例实验中最困难的地方,主要在于如何将两层石墨 烯之间的转角精确控制在1.1°附近,这个角度一般叫做魔角,会对石墨烯中 电子的运动方式造成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