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笔记重点课后答案详解刘海龙含考研真题.docx
11页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笔记重点课后答案详解刘海龙含考研真题电子书下载内容简介为了帮助考生复习该教材,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的学习书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补充典型题3)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第一章传播的六种话语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话语研究1. 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1) 传播的本质主义定义大多数学者的定义都采用了“传播是......”这样的判断 句,他们试图透过传播现象的迷雾,揭示出传播的本 质2) 采用本质主义定义的原因① 一些学者认为,他采取的某种定义要比其他定义更 “正确”;这种思维方式来自然科学② 在社会研究中,不论是在数据的观察与获取上,还是 结果的判断上,都存在人言人殊的局面,既然客观上存 在分歧,那么就承认它们,为了使用的方便,形成一种个 人化的研究策略2 话语的定义话语是指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 践和社会实践3. 话语研究(1) 话语研究不再关注事物的本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 了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2) 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 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什么社会条件导 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 什么后果3) 话语研究的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 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 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 传播的看法4) 话语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围绕着某个关于传播的看 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 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4. 对传播采用话语研究的原因(1) 传播是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对它的定义与理解在不 断地变化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确定传播客观上是什么, 而是人们如何对它做出界定,规定它的功能2) 传播是一个历史现象,在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不同 阶段,人们会赋予传播不同的功能3) 传播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某个时期,任何一种对 传播的界定都无法概括所有的传播实践5. 传播分类把大众传播问题上关于“传播是什么”的话语分成六类, 它们分别是:(1)传播是传递;(2)传播是控制;(3) 传播是游戏;(4)传播是权力;(5)传播是撒 播;(6)传播是共享和互动传播是传递1. 信息与交通运输的隐喻(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① 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传播是:谁通过什么渠道向谁 传递了什么内容,取得了什么效果,即传播的5W模 式。
在该定义中,传播是讯息从传者向受者的位移② 该定义还把讯息看做是一个包含了某种意向的胶囊, 受者不只获得了讯息,同时还获得了某种行动意向,产 生了某个效果2) 隐喻的本质与意义① 传播就像物质的位移,有一个东西从传者那里转移到 了受者那里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位移是信息信息是不 确定性的消除② 交通成为人们头脑中解释信息传递的最直观的模型③ 意义与不足: 物质使人们对事物做出形象的理解,同时也限制了人们 对被比喻物的想象a>“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这是一个隐喻,把信息理解为b.强调了信息客观性的一面,却忽视了信息的编码与解 码的复杂性,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意义2. 意义和语言的困境(1) 意义的困境① 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工程师申农和韦弗提出数字模 式(见图1-1),该模式认为,意义的传递,必须要经 过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首先将意义编码成语言符号 或者非语言符号,然后传递给受者,后者再将这些符号 按照自己理解的规则解释成意义图1-1传播的数学模式② 人们能否准确地把自己的意图通过传播传递给受者, 受者又能否确定自己准确地获得了传者心目中的意义2) 语言困境① 一些自然语句(如涉及价值判断的语句)没有办法确 定意义。
② 命虑到语境和文化的影响,语言也仅仅是人类传播的 一种方式其他非语言传播方式(表情、手势、音乐、 绘画等)传递意义的确定性无法保障3. 传播的理想与唯我论(1) 传播理想苏格拉底认为,传播的理想境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传 播是传递”的话语,表达的传播的目的这种传受双方的完 全一致2) 唯我论① 唯我论是指传者希望受者能与自己取得相同的认识② 传播过程中,“我”成为中心,“我”是否能被真正地理 解,是传播成功与否的标志三、传播是控制1. 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1) 数学家维纳提出控制论,传播的控制论模式(见图 1-2)维纳认为,传播与控制是一个过程,要使这个社 会更加有序,必须随时获得信息反馈,即时做出调整, 适应新的变化,更好地执行控制者的命令2) 社会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 在传播领域会产生谁来控制、通过什么途径控制、控制 会对被控制者产生什么后果等问题图1-2传播的控制论模式2. 控制大众心灵(1) 大众的含义这是指一盘散沙,一群无法控制的乌合之众2) 大众社会理论支持者的观点随着“无根的个体"纷纷涌入城市,传统的社会控制手段 式微,人类的组织形态由共同体向社会过渡,再也无法 像过去那样轻易地对大众进行控制。
3) 控制大众的目的① 政治上,大众拥有绝大多数的选票② 经济上,他们是消费市场中的大多数控制大众的心 灵,就意味着掌握了权力与财富4) 控制大众心灵的担忧①大众对现实的认识越来越间接,他们以为是真实的东 西,只不过是利益群体利用大众媒体制造出来的虚假环 境李普曼) ②由于普通人的注意力、时间、社交圈子有限,很难有 充足的时间和资源越过媒介直接认识世界③ 人们常常用自己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去定义外界事物, 从而无法获得正确的印象④ 语言的影响,由于缺乏有效传通的保证,语言经常导 致传受双方理解的差异3. 传播研究的产生与社会控制(1)传播研究的产生①拉斯韦尔在传播的5W模式里,加入了“取得了什么 效果”这个要素传播活动以实现传播者有意图的控制为 目标 ②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逐渐盛行,导致20世纪40年代 以来,不少社会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 找到开启人类心灵的万能钥匙2)社会控制① 传播作为一个复杂的现象,会受到社会文化、社会环 境诸因素的影响,受众也并不是被动的靶子② 在多种条件的作用下,传播活动常常产生潜在的、长 期的、控制者预料不到的结果③ 生活中的大量传播行为,并不一定要操纵他人。
④ “传播是控制”也反映了人们对科学的盲目信仰,把自 然界与社会简单地等同起来,用征服自然的方法去“征 服”社会、“征服”他人四、传播是游戏1. 游戏定义及其特点(1) 游戏的定义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 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同内进行的;其规则是 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它以自身为 目的并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 生活的意识2) 特点① 具有一定的形式与规则② 人自愿地主观参与,具有非现实性的愉悦和主观体 验2. 传播:主观的游戏 传播是传者进行的主观游戏(1) 传播与游戏的关系虽然大多数传播活动具有工具性,主要功能是传递信 息,但是有一部分传播本身没有信息传播的特征,传播 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它能够带给人快乐2) 区分三组概念(史蒂芬森)① 社会控制与趋同的选择a. 社会控制的参与者没有自由,典型的社会控制是民 意,人们会感到压力而被迫去做某事这是责任、服从, 涉及深层的道德争议b. 趋同的选择,参与者享有自由,最典型的趋同性选择 是讨价还价,个性化的特征.只涉及可以被社会接受的不 同的趣味或小节c. 大多数工作与游戏都是社会控制的产物,但其中有少 部分是趋同的选择。
② play 和 gamea. play是“玩”,意味着主观上自由地投入,不会受规则 束缚;关注的是游戏中主体的自由、投入与愉悦,所以 传播游戏并不强调规则,而强调人们在传播中的主观经 验,即传播快乐,这是传播游戏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b. game是“赛”,要求在固定的时空、道具、形式和规 则下竞争,双方均关心争夺的目标c. 传播游戏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不强调规则,而强调 人们在传播中的主观经验,即传播快乐③ 游戏的传播与作为工作的传播a. 游戏是愉快的、自由的,主观的游戏是非现实的、幻 想的,只是为了促进自我的存在b. 工作是痛苦的,被强迫的、受控制的,而工作则是现实 的、工具性的,为了现实的报酬c. 区别:前者否定自我存在把人作为工具.后者促进自 我的存在,突出人的选择与自由3. 传播游戏理论的启示(1) 传播游戏理论是对传播信息理论的发展与补充它 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关注个人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观感受、 自我的存在与发展2) 生产力的提高使游戏的社会条件逐步成熟,社会为 人们创造出更多的游戏机会我们不能再把它看做是一 种功能性的活动,而要从本体论的意义上重新加以审 视3) 人们也要看到传播游戏容易受到各种权力的入侵而 被异化。
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传播游戏因为 不承担现实的责任,容易导致非理性的暴民心理,传播 的黑暗面不段涌现4) 传播游戏肯定心理愉悦、自我存在、个人自由,通 过游戏,发展自我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播游戏 的演练对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应该持 宽容的态度五、传播是权力1. 隐形的权力(1) 大众传播所讲的“说服”,是思想控制的同义语2) 统治阶级对经济资源和政治(国家合法性)资源的 控制,会导致在大众传播中隐藏着看不见的权力控制2. 符号与权力权力的不平等由经济基础决定,但是却常常表现在语言 和象征符号上传播中渗透着无形的权力,语言中蕴含 着让人们觉察不到的强迫1) 阿尔都塞的观点意识形态是一种从上至下的控制,由于社会结构的制 约,个人很难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2)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观点大众文化根本不是自下而上的自发文化,完全是资产阶 级控制大众的文化工业以大众传播为载体的文化工业 充当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工具,把标准化的、伪 个性化的和陈腐的观念推广到劳动大众那里,使他们在 压抑的升华中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流水线上的顺民.(3) 葛兰西的观点现代资本主义的统治一方面依赖强制性的暴力和国家机 器,另一方面在合理性上依赖于意识形态的霸权(hegemony又译为“文化领导权”)。
霸权重视的是文化 方面的控制4) 霍尔的观点大众传播的编码与解码,其实就是语义空间中的阶级斗 争,在话语里面蕴含着权力的对抗3. 常识中的权力(1) 传播过程隐含着男性对女性的权力2) 少数民族和其他弱势群体要求改变传播中的无形权 力对他们的压迫3) “传播是权力”话语强调的不是简单的直接操纵,而 是针对那些隐藏在我们文化和语言中的不平等关系六、传播是撒播1. 撒播的定义撒播,是指在摆脱概念的控制和决定作用的同时,形成 一种蕴含比较丰富的语言或文本它是由从未受到完全控 制的秩序或类似中产生出来的,成为一种语言上的散布 状态2. 理解(1) 这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话语,西方的知识分子开始 从他者的角度来审视过去一些“常识性”的观念2) 提出“传播是撒播”的主要理论家,都来自于文学批 评传统,在文学欣赏中,主体的自觉很容易带来解放, 意义的无政府主义带来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