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6飞向蓝天的恐龙.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54784958
  • 上传时间:2023-02-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0.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年级:_ 四_年级_ 下 _册 第二 单元(章)课题6飞向蓝天的恐龙备课人审核人授课人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学习文章要了解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向人们介绍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依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量、卷、降”,理解“笨重、迟钝”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品味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3.安排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利用课件上的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鸟类与恐龙的关系。

      5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品味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难点让学生了解鸟类与恐龙的关系,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教学课时 2 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教学设计教学增补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人们的脑海中,恐龙体格庞大,小鸟娇小轻盈,它们之间似乎毫不相干但是,近年来科学家们却有这样一个重大发现:(多媒体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读了这句话,老师相信同学们的心中定是充满疑惑,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学习这篇新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中注音的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前鼻音“仅、衍、笨、谈”,后鼻音“膨”,平舌音“隧”,翘舌音“崭、肢”,注意区分“钝”和“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理解生字词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钝、谈、描、膨、肢”等字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鸽、吨”等字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

      猜谜识字示例:合字在前,鸟在后边,和平象征,千里飞还谜底:鸽)左边一口,右边一屯,问它重量,一千公斤谜底:吨)(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3)多音字量卷降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明确: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第二部分(2):写科学家们历经百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辽西有了重大发现第三部分(3、4):写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第四部分(5):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全面揭示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初读课文,我们理清了课文的层次,了解了每一层的主要内容,课后同学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互相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笨重 迟钝 谈论 鸽子 毫米 末尾 描绘 隧道 体态 吨位 脑颅 膨胀 四肢 羽翼 开辟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熟悉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走进这篇课文,详细解读鸟类和恐龙的关系,体会自然与科学的奥妙。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1自然段,思考问题1)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2)“一支”和“漫长的演化”分别指出了什么?明确:“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2.学习第2自然段1)在这一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是科学家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依据?明确: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2)品析:“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明确:“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推测,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不能确定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3)该段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古生物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喻为“画卷”,把在辽西的重大发现比喻为“点睛之笔”,恰当地说明了这一发现对古生物学研究的重大意义4)为什么说辽西的发现是“点睛之笔”?明确:“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

      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直至20世纪末期,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3.学习第3、4自然段1)句子“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介绍了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明确:这两句话介绍了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自读文章的第4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介绍恐龙家族的发展过程的?恐龙的形态各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科学家针对恐龙学会飞翔有怎样的推测?明确:科学家有两种推测:树栖恐龙在树木间跳跃、降落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飞行;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中学会了飞翔4.学习第5自然段思考问题:“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什么?明确:“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5.自读课文,试着简要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明确:两亿四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了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上跳跃、降落,慢慢就有了滑翔能力,后来便能飞行了地面上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中也学会了飞翔最终,这一支恐龙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了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从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的有趣,也体会到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为更加全面地揭示恐龙飞向蓝天的这一历史进程而做出贡献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生字词、同步练习教学反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