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子反应 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课件【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pptx
16页离子反应 (第2课时)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单元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能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中反应的分析模型2.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能用离子反应解释生产生活问题3.能主动关心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观念情境导入情境导入人们每天都会向城市中排放大量废水,而且化工厂、金属加工、鞣革厂、硫酸工业、制碱厂等也会产生大量酸性或碱性废水,这些废水需要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这就需要对水质进行监控我们排放的废水是怎么被处理的?这些废水被处理后是否达到了洁净的标准? 想要了解这些,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课时课时任务任务活动活动第第2课时课时【任务3】废水的处理离子反应1.酸性废水的处理从分类视角看反应2.宏观现象,微观解释从微观角度看反应3.离子反应的符号表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任务4】水质监控离子检验1.废水中离子的检验2.生活中硬水和软水的鉴别3.废水中的离子共存离子推断学习活动学习活动1.酸性废水的处理从分类视角看反应任务三任务三 废水的处理废水的处理离子反应离子反应 若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的主要成分为盐酸,请大家讨论处理该酸性废水的方案,你是如何想的? 实验1:盐酸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实验2:碳酸钙颗粒中加少量水,再加盐酸实验3: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实验4: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实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2.宏观现象,微观解释从微观角度看反应任务三任务三 废水的处理废水的处理离子反应离子反应 思考如下问题:思考如下问题: (1)分析HCl、Na2CO3、NaOH、CaCO3中加水后分别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如何产生?怎么表示?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2)溶液混合后哪些发生了离子反应?你是如何判断得出的?(3)预测实验4中有无现象?反应发生了没有?如何设计实验进行证明?(4)反应前后离子数目怎么变化?如何使离子数目减少?由此你觉得离子反应的本质(实质)是什么?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有哪些?(5)如何证明实验4中Na+、Cl没有参与反应?学习活动学习活动3.离子反应的符号表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任务三任务三 废水的处理废水的处理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学习活动学习活动3.离子反应的符号表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任务三任务三 废水的处理废水的处理离子反应离子反应 工业上将二氧化碳通入氨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即可沉淀析出碳酸氢钠晶体,写出这一过程发生的离子反应的方程式,分析其发生反应的可能原因。
由此你得到什么启发?学习活动学习活动1.废水中离子的检验任务四任务四 水质监控水质监控离子检验离子检验 如果水中有较高浓度的Ca2+和Mg2+,这样的水叫作硬水,反之,不含有或含有较少Ca2+和Mg2+的水叫作软水硬水容易在生产、生活用水器具(设备)中形成水垢,产生不利影响那么如何检测我们身边的水是否为硬水呢? 学习活动学习活动2.生活中硬水和软水的鉴别任务四任务四 水质监控水质监控离子检验离子检验【实验1】各取3mL硬水、软水和蒸馏水,分别滴加0.1 molL1草酸钠(Na2C2O4)溶液,振荡,观察并记录现象实验2】改用井水重复做实验,观察对比实验3】各取3mL硬水、软水,分别加入少量肥皂水(成分假设为C17H35COONa),观察并记录产生泡沫的情况,思考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学习活动学习活动3.废水中的离子共存离子推断任务四任务四 水质监控水质监控离子检验离子检验(1)由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哪些离子?说明理由由此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由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哪些离子?说明理由一份加入足量BaC12溶液,得沉淀6.63g,在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仍有4.66g沉淀另一份与过量NaOH溶液混合充分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0.672L(标准状况)。
练习与测评练习与测评1.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B题号题号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水平水平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水平1练习与测评练习与测评2.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D题号题号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水平水平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水平1练习与测评练习与测评3.某学生利用如图装置对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进行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开关K闭合后,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B.闭合开关K,往烧杯中加入NaCl固体,由于 CH3COOH溶液与NaCl不反应,故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变化C.闭合开关K,往溶液中加入CaCO3粉末,电流计示数逐渐增大 D.选取合适浓度的盐酸替换0.1molL1的CH3COOH溶液,电流计的示数相同,说明二者电离程度相同C题号题号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水平水平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水平2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