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诗赏析--供大家在辅导孩子背诵古诗时加深理解.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xins****2008
  • 文档编号:110027857
  • 上传时间:2019-10-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3.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蜂【诗文解释】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词语解释】   山尖:山峰   占:占其所有   尽:都   甜:醇香的蜂蜜 诗文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

      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

      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简析]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塞下曲【赏析】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水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诗多送別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原有诗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浅注]  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烟花:指春天的繁荣景象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

      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别董大[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望洞庭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

      和”字用得巧妙工炼,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这里的“镜未磨”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这样理解突出的只是湖面的平静实际上这是作者站在岳阳楼上俯望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映照下水波不兴,光线不足,就好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抛光的铜镜,平静而暗淡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翠”字与下文的“青”字相呼,读来感觉一气呵成,紧密相连;这里的“山水翠”,并不是说洞庭湖中的君山和湖水都是青翠碧绿,这样的景致在白天是可以的,但在日暮时分的月色之下,“山”依然可以苍翠,“水”在前句中却已经说过,是“潭面无风镜未磨”,像一面尚未打磨尚未抛光的镜子,光泽是比较暗淡的,所以实际上这里的“山水”二字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这里的“青螺”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说是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所用;另一种说法,“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

      首先应当肯定,不管是那一种说法,它们都是以“青螺”的形象来比洞庭湖中的君山但从前面的比喻“白银盘”来联想,白色银盘里面托着的,应该是一枚青色的田螺,如此有形有色,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如此丰富的想象,准确恰当的比喻,配以淡雅达到色调,银盘与青螺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又举重若轻,将千里洞庭看做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使人倍感亲切       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江畔独步寻花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 ,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