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交互作用论讲义教材.ppt
37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1 1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第一节 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l马林诺夫斯基l弗兰兹.鲍亚士l本尼迪克特l米德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1.对文化的理解l他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开始于人的生物学特征为此,他提出了“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了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l文化为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规范,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技术,人们对待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化的态度等等 3.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l卡丁纳认为早期经验对基本人格结构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初级制度正是通过影响个体的早期经验而塑造基本人格结构的l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基本人格结构能够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或适应性文化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产生神话、宗教等次级制度l“基本人格结构虽然不能决定某一文化的全部变迁,但它为之提供了方向,规定了适应性文化变迁的发生方式” l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了文化因素特别是社会的初级制度对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进行了突破性的修正同社会文化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相比,卡丁纳更加突出他的人类学取向他的理论成果,为跨文化的群体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学的工具和途径,开辟了一个对不同文化群体的人格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新领域。
马克萨斯人l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男女比例失调,婚姻制度是一妻多夫制l妻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打扮自己和满足几个丈夫的需要上,为此甚至不给哺乳期的婴儿喂奶孩子主要由母亲的大丈夫和小丈夫照料成人对孩子基本上放任不管,缺乏基本的纪律要求性行为也不受限制l孩子得不到来自母亲的爱和安全感,依恋对象是父亲或别的男人,而且从小就产生了对女人的恐惧和憎恨男人间表现出较多的团结合作,女人间则表现出较多的相互嫉妒虽然没有性压抑,但仍有神经症l与这些基本人格结构相对应,在马克萨斯的民间传说中,女人被描绘成恶毒、黑心的剥削者;她们吃人,抢夺儿童的食物没有类似俄狄浦斯的神话,却有类似厄勒克特拉(恋父杀母)的传说 塔纳拉人l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群岛,一夫多妻制,父亲的权力至高无上,长子拥有特权,但女儿地位低下母亲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婴儿断奶很晚,如厕训练很严格性限制也很严格,尤其强调女人的贞洁l因此,塔纳拉人对父亲既崇拜又恐惧,对母亲怀有强烈的依恋,重视服从、忠诚、勤劳、认真等个人品质l在他们的宗教观念中,家神喜欢这些品质,触犯了家神就会受到惩罚(如生病)在其神话传说中,也有类似于弑父娶母的故事 阿洛人l东印度群岛,男人负责供应肉食,女人负责供应蔬菜。
当母亲在田间种植蔬菜时,婴儿被留在村子里吃奶或进食方面的挫折贯穿于整个童年对孩子的训练不系统,在说话、走路、排便等方面都是如此,这体现了对孩子成长的忽视而且奖惩标准不明,前后矛盾同一种行为,有时得到赞许,有时得到惩罚l这些初级制度对个人造成严重的人格整合失调阿洛人疑心重、焦虑不安,缺乏信心和自重,经常用谎言和诡计诈骗他人l相应地,在民间故事中,最常见的主题是因父母而导致的挫折和对父母的仇恨在阿洛人的宗教中,没有理想化的神灵神不能给人安慰,不能满足人希望得到奖赏的愿望也没有积善得福的观念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1.人格的定义l沙利文强调“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其本质的人际关系的背景相脱离”他认为,人格是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是人际关系相对持久的模式,是一个人在与人相处的社会情景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l人格是一种类似于物理学的能量系统能量的积累代表紧张,能量转换或动能的结果使人消除紧张紧张是需要的表现,需要产生于人际环境的能量失衡,它驱使有机体通过能量转换以恢复平衡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焦虑,焦虑也是在人际关系中发生的,儿童最初的焦虑来自与母亲的关系2.自我系统l个体为了消除焦虑,就会形成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这就是自我系统。
l自我系统最早形成于与母亲或抚养者的关系,是在母亲的赞许或责备的互动交往中逐渐塑造形成的 3.人格化l人格化是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包括对自己人格化,对他人人格化,对某种观念人格化l个体、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人格化的形象之间的关系而且人格化的形象往往是不正确的,如果人格化形象脱离现实太远,就会扭曲现实的各种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4.人格的发展阶段l沙利文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早期经验决定论,他虽然承认遗传和成熟以及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但他更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可塑性l他是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来划分人格发展的六个阶段的婴儿期,从出生到语言能力成熟儿童期,从语言能力成熟到学会寻求玩伴少年期,从寻求玩伴到亲近同性同伴前青春期,从同性亲近到生殖欲成熟青春初期,从生殖欲到情欲行为的模式化青春后期,与特定异性建立稳定的关系经过以上六个阶段,个人便进入成人期,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l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从不同的方面对人格作了论述,需要和焦虑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动能和自我动能是人格的行为方式,自我系统是人格中的自我评价系统,人格化是世界在个人心中的形象,他还对人格的成长历程按年龄阶段作了描述,对人格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第三节 环境的作用l社会学家C.N.Cooley(1864-1929)认为,“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只能通过社会互动产生”lH.S.Sallivan从更为具体的人际关系角度提出,“人格是不断重复的人际情境的一种相对持久的模型”lFromm指出,性格是人在与自然、他人、自己的关系,即人的基本处境的基础上形成的满足需要的方式和稳定的情感倾向 第三节 环境的作用历史背景对人格的影响lKar.Manheim(1952年)首次提出了代(generatian)的概念,指在同一历史时期出生、并形成共有的世界经验、信念组织、目标系统和生活方式的所有个体l他指出,不同时代的人,由于历史经历和发展途径不同,人格特征也会有所不同;而同一时代人的人格都会受到发生在这一时代的重要社会、历史事件的影响特别在青少年晚期和成人早期(约在18-25岁期间)即人格形成的关键期,重要的社会和历史事件对个体未来人格会产生重大的影响l红卫兵 知识青年 80后 90后 社会阶层对人格的影响l对个人社会阶层的区分主要取决于个体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如社会声望(职业地位)、受教育程度、机会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控制程度l研究表明,在保守 激进这一人格维度上,不同的社会阶层有显著的差别。
商人多半较保守,劳动者则多半激进有研究表明,低阶层的人是“追随冲动的”,高阶层的人则是“克制冲动的”l有研究通过比较不同阶层的男孩在各种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发现,劳工阶级的男孩倾向于以行动来传达想法并解决冲突,而中产阶级的男孩则倾向于以观念来传达想法并解决冲突l其他研究发现,劳工阶级的男孩比较缺乏控制力,随时可能打架,喜欢“就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先让心情平静下来”;而中产阶级的男孩更可能抑制攻击行为,除非不得已要自卫,他们更习惯于使用语言攻击和智能竞争的方式(Pervin,1995)l劳工阶级的男孩更多地倾向于在女孩子面前表现出刚强、冷硬、勇武、支配等特质,而中产阶级的男孩在女孩面前则讲究细心、体贴入微、花言巧语(Fannin,Clinard,1965)当较低阶层男孩的社会地位提高时,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也往往与较高阶层更接近l不同社会阶层个体的人格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l研究者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式不同:劳工阶级妇女在惩罚孩子时不易克制自己,并更多使用体罚,这很可能会使孩子形成直接表达攻击的习惯;而中产阶级妇女则较能克制自己,并更多地以心理约束的方式管教孩子,这很可能使孩子形成不直接表达攻击的习惯(Miller,Swanson,1960)。
l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要求孩子从小就接受一些价值观,如整洁、爱护财物、克制性冲动和攻击冲动、责任感、成就动机等因而,孩子常把成败得失看得过重,并时常有罪恶感而低阶层孩子的欲望则较少受到人为的限制,如可以得到较多的母乳喂养、如厕训练较晚,因而较少有中产阶级孩子因管教严格而产生的焦虑和罪恶感l中产阶级的孩子往往是“过度社会化”,而低阶层的孩子则可能在某些方面“社会化不足”(Langer,Michael,1963)家庭对人格的影响l根据父母感情表达方式和对儿童的控制程度两个维度,可以将父母分为四种类型:l专制型父母,通过一系列绝对的标准实施控制,强调尊重权威,维持秩序,保持亲子间距离;l权威型父母,父母坚持严格的规则、标准、约束力,但与孩子能更为开放地交流,能认识到孩子的权利,并积极促进孩子的个性和责任感的发展;l放纵型父母,父母维持与儿童的感情关系,但不坚持严格而一致的纪律和标准;l忽略型父母,从来不向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也不关心孩子l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其中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和与年龄相适应的情境结构能促进儿童的社会能力和适应性的发展,并能增强儿童的个人效能感(Baumrind,1997)。
l儿童对父母的人格也有影响,父母与儿童之间存在着交互式的亲子影响模式交互作用模式将发展看做是变化的有机体和变化的环境间连续的相互作用,其中儿童的人格特征影响父母对待儿童的行为,然后父母的行为影响儿童的行为,儿童的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父母的行为,进而促进父母情绪和认知的发展如此循环不已l除了与父母的相互影响外,兄弟姐妹对人格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这些作用会持续到成年期和老年期(Scabini,1995)我们应该认识到,兄弟姐妹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对个体可能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可能成为竞争者、支持者、榜样、替代父母和老年伴侣l而到成年期步入婚姻的殿堂后,配偶双方在人格上也会产生相互的影响l研究者(Caspi,Herbener,1990)对一组中年夫妇被试进行了年的追踪研究以确定双方人格的相似性对人格的影响其中,所有被试都出生在1920-1921年或者1928-1929年;研究者分别在1970年和1980年对被试施测结果表明,高相似组被试人格最为稳定,低相似组被试人格改变最大,中等相似组居中这项研究发现了配偶的相似程度是个体人格稳定或改变的一个潜在原因同伴对人格形成的作用l同伴是处于同等地位并以相似的行为互动的个体。
Harris(1995)在群体社会化理论中指出:儿童在家庭外习得的行为与在家庭内习得的行为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家庭外的社会化发生在从童年期至青少年期的同伴群体中因此,对个体人格具有长期影响的并非家庭环境,而是与同伴的共享环境l总的来看,同伴对儿童人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儿童通过与同伴群体的交往而发展其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第二,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通过综合自我概念和同伴的评价得以形成稳定的自我;第三,同伴交往能满足儿童的一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的心理需求,例如儿童加入某个同伴群体能满足其归属于某一个群体的心理需求,并在与其他儿童的交往过程中获得社会支持(Shaff,1995)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l皮格马利翁效应l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甚至能够影响同伴对某个学生的评价,进而改变他在同伴中的声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学生对成败的归因,而这种归因会影响学生的动机和成就(Weiner,1992)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能对学生的自我判断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个体人格的潜移默化l电视的负面影响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媒体暴力会增强收看儿童的攻击或反社会倾向而且电视还是儿童社会刻板的来源,使儿童对从未接触的职业、民族和种族形成一些刻板印象。
l但是,研究表明,电视也是儿童社会化的有效工具好的电视节目可以完善儿童的学习经验,促进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收看亲社会节目的儿童与同学感情更深,更能体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