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7页《死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2、能力目标:提高读诗的能力,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品味“死水”的象征意义3、情感目标: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领会诗歌中蕴涵的爆发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2、了解诗歌的反讽手法3、感知《死水》中的“三美”三)教学方法1、教法:诵读法、设计问题、参与引导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相结合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语:陆游在《观书有感》中说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那小小的池塘之所以清新可爱,全因为有源头不断的为它注入新的活力现在就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这个小池变成一潭死水,那将会如何?当小池变成一潭死水的时候,给人的印象是令人反感的,但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却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看看它的真面目二、知人论世:作者及诗歌背景介绍1、作者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曾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⑴、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⑵、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⑶、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2、写作背景:《死水》写于1926年,是闻一多留美归来的第二年留美期间,诗人饱受民族歧视之苦,倍感离群孤雁的寂寞和酸楚,思乡思国之情油然而生,回国之后见到的却是军阀统治下的破碎山河和哀鸿遍野的苍凉现实,于是他大呼:“啊,这不是我的中华……”爱之深责之切,作者正是在这种矛盾悲愤的心情下写出《死水》这名篇的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①、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②、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③、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1、 播放诗歌朗诵2、 学生朗诵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3、 朗诵点评:要把握节奏,读出悲愤之情,语言要铿锵有力。
四、研读诗歌,自主探究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思考下列问题:——诗人是如何描写“死水”的?(提示:找意象,看特点)【与学生一起探讨并加以引导】————明确:第一段突出了死水的凝滞、绝望、完全丧失了生命力不如”、“爽性”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了对死水的厌恶之情第二到四段分别从色彩、状态、声音上描绘了死水:从色彩上:铜-翡翠、铁-桃花、油腻-罗绮、霉菌-云霞从状态上:酵成绿酒、飘满白沫从声音上:笑声、歌声这些意象在作者笔下都变得明艳万分,绚烂异常引导:①、 阅读第一段: (1)、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②、 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如:A、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B、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2、质疑:诗人是厌恶“死水”的,但是为什么又要将死水写得如此美丽呢?【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解答】①、丑人抹粉往往愈见其丑,往往更令人厌恶死水”本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华丽词语描写死水,赋予其艳丽的色彩以及油画般的美目的是要营造一种反讽氛围,揭露和批判丑恶和肮脏,把丑的写得越美越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越能表达诗人对“死水”的厌恶之情②、连这么肮脏的死水都有桃花、罗绮、云霞所以要透过迷惑人的假象看到罪恶当时社会中有不少人并不知道自己置身的是怎样的一个黑暗的社会,陶然自足于假象中的繁华之中4、 借鉴《巴黎圣母院》中主要人物展开分析以美写丑,美丑对照原则:(1)“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是雨果曾提出的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2)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青年时期也曾经是一个善良的人,有抚育兄弟,收养弃儿等善举,他身上尚存这“美”的光芒,他因此做了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成了年轻有为的典型形象。
他奉行宗教禁欲主义,而面对爱斯梅达拉时,却无法抑制自己,疯狂的追求爱斯梅达拉,一心想要占有她,但遭遇拒绝后,长期压抑着的欲望使他几近疯狂,他运用手中权力一再迫害不顺从于自己的爱斯梅达拉,直至亲手把她送上了绞刑架,兽性泯灭了人性,他成了恶的化身克罗德是个道貌岸然,衣冠楚楚,但灵魂肮脏,毒如蛇蝎的伪君子表面上,他笃信佛教,清心寡欲,远离女性,厌弃一切物质享受和生活乐趣;骨子里,却自私、贪色、阴险、冷酷他像幽灵一样出现于圣母院内外,蓄意策划维护宗教秩序、压制人民反抗的阴谋诡计害人者必害己,克罗德终于招致粉身碎骨的下场3)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雨果塑造的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丑八怪”,他赋予了卡西莫多一种“美丽”,一种隐含的内在美卡西莫多的外貌丑陋,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斯梅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在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无微不至地照顾爱斯梅拉达最后,卡西莫多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戴上了“丑人王”的花环;他誓死保护爱斯梅拉达却又是道貌岸然的克洛德的帮凶;他刚在钟楼上目视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嫁给了“绞架”,却又不得不再将自己的“再生父母”摔成碎片……五、课文总结总结:这是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波德来尔“以美写丑”的主张和技巧,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死水的丑恶和肮脏。
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将丑写得越美,也就越引起读者的厌恶和憎恨,越会刺激人们情感与理智上的“逆向接受”,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最终达到比以丑直接描写丑更好的表达效果反讽:用反面或者反语来讽刺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