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论.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凯和****啦
  • 文档编号:291896482
  • 上传时间:2022-05-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5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论 论李商隐诗歌艺术风格 【摘 要】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李商隐特殊的人生体验以及统治者对他不公正的待遇,使李商隐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不仅擅长继承前人的艺术手法,更力求开拓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李商隐 诗歌艺术 风格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十九岁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中进士,次年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爱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牛党的人因此骂他“背恩”,此后牛党执政,他一向遭到排挤,在各藩镇幕府中过着清寒的幕府生活,“潦倒至死” 正是由于他如此特殊的人生体验及其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他的诗歌创作才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繁杂难言的情调,使晚唐诗坛里展现了一位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诗人 李商隐是唐代后期的优良诗人他的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在中国古典诗歌进展过程中,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李商隐的诗现存约600首表达了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猛烈愤慨和迫切梦想国家中兴的愿望,如《有感》、《哭刘莾》等;有咏史诗,如《南朝》、《隋官》、《贾生》等;还有无题诗。

      诗歌风格概括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情致深蕴,构思细密,表达情感细腻 深刻、细腻的感情表达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明显风格,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无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如历来传诵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廖廖14个字,把那种受阻隔的痛楚和心有默契的喜悦,以及愈受阻隔愈感到默契难得和愈有默契 1 愈觉得阻隔难受的冲突心理,透露得极其深刻动人再如代表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以暮春衰残的景象衬托出两个倾心相爱的人此时的难舍难分,诗人用逆向思维的角度,欲说分别,却从相见之艰苦写起相见”时难是诗人长久的匪徒和铭心的思念,惟其相见不易,才便见出分手时的万般留恋但诗人并未完全绝望,在他内心的深处那种绵邈深挚的感情起了作用,使他对爱情弥漫了期冀憧憬,于是用“东风”一词过渡到了颔联,吟咏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和蜡炬为比,用谐音方法生动活泼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像春蚕一样到死才能中断,像烛泪一样在燃尽之后,才能流干。

      这是一个爱情的盟誓,写得缠绵悱恻,凄凉伤感在颈联中拟想对方也被真挚的爱情所缠绕、磨折,痛楚得从早到晚辗转反侧,并且相爱而不能厮守,年华流泻,云鬓渐改,对月空吟,寒冷悲凉尾联借用神话传闻寄托诗人对所爱之人劝慰,其实,这何尝不是诗人的自慰呢?诗人苦求可以通往仙山的神鸟云探看所爱之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梦想与眷恋全诗抒写了相爱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和痛断肝肠的离别,至死不渝的忠贞,强烈执着的追求意境美好,婉曲多情,表达了李诗的感情细腻深刻 咏史诗是李商隐政治诗的典范之作,其中大家最为熟谙的作品《贾生》就很好地运用了寄托手法,揭露了统治者的真实面目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全诗是写汉文帝再召贾谊一事,前两句写文帝的“求贤访逐臣”和贾谊“才调更无伦”,是正面描写贾谊的才华和汉文帝的求贤三四句却一反传统看法,寓探讨于描写中,揭露了统治者外观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寄托了对当时现实中迷信神仙,不顾民生, 2 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的不满,而也有以贾谊自喻的意思《艺苑雌黄》谓此诗“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二、虚实相生,尽显朦胧之美 读李商隐的诗,感伤、低迷。

      在作品中或隐或实,但却是无处不在外界的变幻莫测以及诗人的不幸际遇,在他敏感的心灵世界激荡旋绕,诗人无力于对外界的干扰,从而归依内心,玩味自己的万千思绪,抓获自己的情感意绪,并使之流于笔端,作为一种情感排解的方式,一种独语精神的祭祀他的诗也因此弥漫了沉重的悲剧色调如《晚晴》,在整体风格新颖秀丽之中却见沉重凝重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一句之中却含无限感慨,“幽”不仅衬出小草的微渺孤清,同时也陪衬出诗人的顾影自怜,喟叹自己的生命如草介般无声无息、不为人知,却又在时代社会的风雨摇曳中无法摆脱、难以自持但无论是多么浩渺难期,小草终能守得天意的一份顾怜,而自己呢,世有难言却又无人能语诗歌在浑融无迹中托寓了诗人身世之感,而“人间重晚晴”即表达了诗人对短暂美好事物的珍重,同时,那份孤寂中地执着,也传达出他对此深情地期望这种对美好事物珍重的感情也表达在他对美好事物消逝衰减的哀挽感伤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于疏浅清丽的语言中却寄寓了无限怅惘,透着一股一往情深的无奈,细细含咏,又寄寓了一种深切的人生悲慨诗人并没有直抒内在的心绪感想,而是引发读者自己去感悟想象夕阳的无限美好,引起人们情感的追寻、回忆,从而产生共鸣、敬仰,然后以看似轻盈的一笔,感似无意的一语,以“只是”二字轻轻一转,让人们猛然从情感的遨游中遏然而止,在“近黄昏”的遗失的恐慌中使心灵顿然处于一种失重状态,在漂泊、游离、失落、感伤、惘然中,只能采纳现实的无奈,感受心灵迷失的难以愈合,从而在幽咽迷离中让读者与诗人一起体悟那份美观的伤痛,回味一份意绪的朦胧。

      3 意象的虚幻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之一,可以传达“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达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艺术效果它以典型化的意象引起读者共鸣,从而弥补言不尽意的缺失在这一根基上,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那么属于一种经由社会文化沉积而成的民族化的产物,符合确定民族的文化心理而李商隐在意象的选用上,那么跳出传统的藩篱,具有独特的天性化构造由于李商隐的诗都是指向自我的内心世界的,所以,他诗中的意象已超越了传统的简朴物象,从而心灵化了,经过了诗人独创性的心灵升华与创新,弥漫了虚幻和奇异,呈现一种个人化、天性化风采并在心象与物象的结合中,使诗人的感伤、幽独、怅惘得以传达,得以抚慰如他的意象群:彩凤、灵犀、梦雨、灵风、瑶台、青鸟、珠泪、玉烟、红泪等等,无不弥漫颖妙、虚缈、迷幻、哀美,也无不是诗人心灵的承载如《重过圣女祠》,全诗意境缥缈朦胧,极富象外之致,而“梦雨”一联尤为卓越,历来被誉为是“有不尽之意”的名句诗人借幻梦般的细雨,给人一种虚无缥缈、若有若无、迷茫飘忽的感觉,即表达了诗人在炼字铸词上的怪奇瑰丽,擅长传神地描绘出春雨的形态神韵,更是突现了诗人渺茫的期望和追求的失落,心绪的凄迷哀婉与寥落。

      而用“灵”字饰无形无神之风,那么更显出诗人意绪的纤细敏感、隐晦曲折 他的咏物诗大多也都是或隐或显地象征诗人身世遇到,寄托诗人人生体验和感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像为雨所败、先期零落的牡丹,非时早秀、不与年芳的梅花,先荣后悴、在斜阳暮蝉中摇曳的衰柳,暗夜自明、风天强笑的李花,“高难饱”“恨费声”的秋蝉,“巧啭岂能无本意”的流莺,乃至“无端五十弦”的锦瑟,无不渗透身世遇到之感,使这些客观事物成为诗人形象、品格、命运的一种象征,物我神合,从而表现他凄怆难宁的心灵坎坷 而好多时候,由于诗人意绪的纷繁,往往由一时之景事触发无限思绪,种种心绪彼此牵连,难辨难分,种种幻象心象纷呈复至,使人 4 一时难着头绪,感到朦胧隐晦,但通过对李诗的大量阅读便会察觉,诗人表现的只是一种萦绕心际的莫名的愁绪,可能自己也把握不住其来龙去脉,即使是有一时一事的触动,但诗人最终着力处仍在写心境,表现的不是对内容的阐释,而是以此引发的感觉或情感,其内涵远超出了概括的情事如《无题四首》(其二“飒飒东南细雨来”)作叙事看,常觉若断若续,莫知指归,不免让人匪夷所思,但作物象与心象序列的交织与融合看,那么更能窥见诗人“文心”,诗人是运用一连串的意象序列来深婉含蓄地表达自己追求和幻灭两种心象的交迭映现。

      意境的浑融美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梦想的集中表达,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突出的审美特征是“韵味无穷”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其意境“凄艳浑融”“深情绵缈”的无穷韵味,那么集中表达在他对内心世界纷繁情感的抓获外现上作为一个富有浓郁感伤气质的诗人,他往往用沉博瑰艳的语言,深幽迂曲的表现方式,回环往复的布局,将繁杂冲突甚至惘然莫名的心绪高明生发,营造出朦胧凄艳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心绪与感受,从而也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即模糊又可感,即美观又哀伤的世界,引人于含咏之际无限叹婉这里仅以《春雨》为例,诗中“怅、寥落、冷、独、悲、残”等字词首先为诗歌奠定了怅惘苦闷的情感基调,同时诗人跳出了传统诗歌借对女子容貌体态的憔悴消损来表达抒情仆人公夜雨怀人的愁楚孤苦,而是淡化诗中人物形象,去形取神,借对新春怅卧、白门寥落、红楼望冷、珠箔飘灯、新春晼晚、残宵得梦、云罗万里、一雁孤飞这些幻渺凄迷的意象意境的渲染陪衬,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之中,传达出她内心的惆怅寥落再以瑰琦凄艳的语言相衬,便取得一种艳美与沉郁的统一,同时附之以空间的虚实交织,使全诗在整体上营构出一派朦胧凄美、幽渺浑融的诗歌意境,耐人寻味,使人低回。

      5 — 8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