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学生版).docx
11页原文呈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国: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诵读点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国: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家作品】1.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来并称二人。
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积极影响2.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重要学术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即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又精练准确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并 称“四书”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句析]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心论点,指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人和”更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表现了孟子的“民本”的政治思想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否定排比句,推出本文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一步论证“人和”的重要性3.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对比,点明文章主旨,说明得道者就能得“人和”,得“人和”则“天下顺之”,就会“战必胜”[文言现象]一、通假字畔(pàn) 通:“叛”,背叛二、古今异义1.城 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3.委 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4.国 古义:国防;今义:国家5.亲戚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6.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到7.域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今义:地域8.是 古义:这;今义: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9.兵 古义:兵器;今义:士兵10.然而 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三、一词多义1、利⑴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⑵兵革非不坚利:锐利2、之⑴三里之城:的,助词⑵多助之至:到⑶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⑷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3、时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⑸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⑹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4、和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⑵春和景明:和煦5、去⑴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⑵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⑶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⑷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⑸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6、胜⑴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⑵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⑶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⑷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⑸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7、固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⑶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⑷君子固穷:安守,坚守8、亡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⑵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9、城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⑵城非不高也:城墙10、而⑴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⑵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⑶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四、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五、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主题】 本文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强调了“人和”的作用,得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文章的主旨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5.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 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7.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二、简答题: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答: 2. 概括“人和”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答: 3. 文章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 4.“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答: 5.“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 证明了什么道理?答: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答: 7.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答: 8.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答: 三、阅读题集萃: (一)(2021黄冈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译注》)【乙】高祖曰:“列候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
②馈饷:粮饷12.解释下列加点字①委而去之 ②亲戚畔之③镇国家 ④连百万之军13.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 B.夫环而攻之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连百万之军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15.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②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16. 仔细阅读[甲] [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根据[乙]文我们可以概括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①______ ;我们也可以用[甲] 文原句②“ ”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答: (二)(2021山东滨州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注释)①政:政令②佚乐: ……安乐③危坠:危亡④生育: ……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腰白玉之环B.池非不深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