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届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12 古代诗文阅读.doc
44页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020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古代诗文阅读(一)诗歌鉴赏1、(2020新课标全国卷,第二(二)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2、(2020全国大纲卷,第12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落 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注】修睦:晚唐诗人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答案: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3、(2020山东卷,第14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4、(2020广东卷,第10题,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5、(2020江苏卷,第9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解析:本题以品味关键字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分析人物情感方面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从景与情的关系方面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回答问题先要通读全词,明确大体意思在天涯”表示远行,“恨极在天涯”,恨远在天涯之人山月”这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这样第(1)题中的“恨”自然就是一种思念至极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
回答第(3)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承上两句写景而来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6、(2020安徽卷,第8~9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
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7、(2020浙江卷,第三(二)题,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答案:还未展开 芳心解析: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由两首诗的题目中的“未展”“未开”和两首诗中共同出现的“芳心”这个词可以得出答案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8、(2020辽宁卷,第二(二)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