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3.doc
6页4.2《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一、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课标解读:1.知道褶皱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态;2.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基本形态特征;3.应用所学知识,能够在示意图中判读背斜与向斜;4.知道断层的概念,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的这一节是以山岳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了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其它版本的教材则把该部分内容作为知识介绍给学生,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山东版的褶皱内容与人教版差不多,断块山较为简单;北师大版没有褶曲的基本形态特征介绍,断块山反而具体一些;湖南版是以“活动”的形式上学生探究地质构造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形成的地表形态从以上分析来看,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能在示意图上判断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2、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能力目标:能够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培养学生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关注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危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点: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五、教学过程:[课件演示]:珠穆朗玛峰、华山、富士山的图片地球上雄伟高大的珠穆朗玛峰,险要陡峻的华山,日本的象征——富士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一、山岳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火山1、褶皱及褶皱山[课件演示]:褶皱及褶皱山,让学生了解世界重要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弟斯山是怎样形成的教师以课本演示岩层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态(要求学生跟着来做)——背斜和向斜[课件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引导学生从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两方向比较背斜和向斜,其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继续演示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的轴部因受力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课件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学生活动]:课本P80“活动”巩固知识并联系实际(如修隧道和地铁)让学生了解背斜和向斜的实际意义[板书]:2、断层和断块山[课件演示]断层和断块山的形成。
教师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方向讲述断层[投影]“华山、庐山、泰山”和“东非大裂谷”等景观图说明断块山的形态[板书]:3、火山[课件播放]“火山”的影片,让学生感受火山喷发时的壮观景象学生读课文内容了解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等[投影]富士山和长白山主峰图片,加深学生对火山的认识[问题探究]: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故事和新闻,火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学习效果评价表: 学习目标达成度掌握基本掌握继续努力褶皱山知道什么是褶皱 理解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及能在图上判读 知道褶皱山的形成 断块山知道什么是断层 理解断块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能举例说出断层山 火山知道火山的形成和结构 收获与困难 六、教学反思: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安排合理,教学的策略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的安排应该是合理的,但由于过高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以至后面的“火山”中介匆匆的带过,课堂学习效果评价也来不及完成如果把火山的内容安排在下一节,可能就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后,我安排了课本的“活动”作为知识的巩固,活动中有一个问题:修建隧道是选择背斜还是向斜?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这部分的内容就是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
许多学生很易理解成:既然背斜易受侵蚀,那它是不安全的,向斜岩性坚硬修隧道是安全的,学生的片面理解使他们忽视了工程量、拱型岩层较安全及地下水的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要向学生讲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