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pdf
5页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我国国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在现实的经济中, 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是受多个层次和方面的因素影响和决定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率、经济周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财政收支状况、社会投资规模以及金融的发展程度等等,这些宏观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大小从微观层面上分析, 国债自身情况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如国债的水平和结构状况,包括:国债期限安排、品种搭配、偿还方式、应债来源以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使用范围, 这些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债适度规模下文分两个角度来讨论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因素 促使国债适度规模扩大的角度、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角度并利用实证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 对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做出计量分析促使我国国债规模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一)财政赤字弥补方式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对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7 年之前财政赤字的规模比较小, 而其主要的弥补方式是采用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 1987 年,国务院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了新的规定, 财政不能够向中央银行透支的规定。
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稳定金融的同时达到减少直至取消财政对中央银行的借款和透支,政府对全国金融机构发行了40 亿元的财政债券,占当年全部国内债务收入的30.14% , 从而也造成政府举债规模首次的高速扩张 1994 年,中央政府出台预算法 ,明确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发行长期和短期国债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方法在1995 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 中再次重申了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政府透支,不能直接认购政府债券的规定,同时还强调,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各级地方政府提供贷款、包销政府债券等规定由此,在不考虑税收等因素的条件下, 财政赤字的弥补只能完全依靠发行国债,这种情况也催生了政府举债规模的高速增长二)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对于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介绍已有相关文献进行详细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正是由于这两部分的债务没有比较准确的对其规模和期限的估计, 并且组成债务的各种成分复杂,如果这部分债务, 在外界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比较短的时期内转变成了对政府现实的债务,由于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可能短期内变化,那么政府势必要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来消化这部分债务显然,这会使得国债规模趋于扩张。
三)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国债的发行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最主要的一点是还本付息的刚性 1981 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 5 年后我国正式进入偿还期这之后,历年发行国债的规模不断增加,国债余额像滚雪球一样地产生累积效应, 使得每年应偿付的到期国债及利息额逐年增加对国债及利息的偿还的基本方式是财政盈余、增加税收以及举借新债,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财政收不抵支,连年出现财政赤字,同时,由于政策的限制和国债项目经济效益低下等原因,依靠增加税收和国债项目取得经济效益偿还国债的方式不适用于目前的经济形势 因此,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带来的后果是国债规模进一步的扩大四)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财政政策是影响国债规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例如,如果政府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必然要扩大政府的支出,这会导致政府发行国债规模的扩大相反地,如果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那么财政赤字的缺口就会缩小,那么国债规模也会相应的减小比如 20XX 年以来,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处于低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赤字、增发国债用来增加政府投资特别是进入 20XX 年, 随着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国债年度发行规模已达到历史性的1.6 万亿元。
制约我国国债规模扩大的因素分析(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显而易见,国债的发行规模的大小要与该国财政的债务偿还能力相适应, 而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使得国债的发行规模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一致这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所能发行国债的规模的大小若经济发展水平低下,GDP增速缓慢, 财政收入不稳定, 那么必然不利于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相反,一个国家GDP 高速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平稳增加,那么国债适度规模就会较大,国债规模可以稳定的增长且不会形成债务的风险, 从另一方面讲,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高时, GDP高度发达, 政府的财政收入非常多,政府对国债发行的依赖也会降低, 会主动地减少国债的发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是比较低,这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大从另一角度来看, 国债发行规模明显会受到社会资金总量的制约,而社会资金总量正是国民经济发展表现的一个方面应债主体的资金能力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国债是否能顺利发行,能发行多少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我国国债发行的应债主体是个人和单位, 而居民储蓄的多少和信贷规模的大小可以看作是对这两者资金能力的一种体现。
充足的居民储蓄以及较大的信贷规模则表明认购国债的资金量充足,有利于国债的适度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反之,则会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另外,1992 年政府的政策发生变化, 从这一年开始允许金融机构包括各类基金认购国债,这使得国债的认购主体得以扩展因此,从这方面看,金融机构对国债的应债能力的强弱同样制约了国债规模的扩大二)国债的结构及国债市场的完善程度国债结构的定义是一国各种性质债务相互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 利率和发行期限等有机的结合合理的国债结构在降低筹资成本, 减轻财政负担, 发掘社会资金潜力并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要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国债结构不够合理, 而且有着诸多问题存在,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国债持有者的结构分布不够合理,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还不够完善等等 显而易见, 不合理的国债结构制约了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增大我国国债市场发展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 我国国债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规范,但是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国债市场还有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市场规模小,品种较少;市场分割并且缺乏统一性和流动性;市场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机制;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等等。
国债的规模与相应的市场的发育情况是相关的,比如西方国家有着很高的负债水平而不会影响财政的稳定,这当然是与他们国家成熟、完善、发达的国债市场息息相关而反观我国,由于国债市场还不够完善、 发展水平低等现状阻碍了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三)政府的管理水平和信用程度国债的负债主体是一国政府或财政,其自身的债务管理水平和信用状况显然成为了制约着国债适度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政府存在信息不全, 政府行为本身存在缺陷, 一般来说,这样往往会造成对经济形势判断的偏误,并且信息的滞后对决策存在很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决策上的失败因此,若一国政府对国债的管理不够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并且政府信誉低下,那么这必然导致该国的适度国债规模的低下,这样政府可利用的债务规模小,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必然较弱相反地,如果政府对债务管理水平很好,并且政府在国债的还本付息方面有着极高的信誉, 那么国债的适度规模势必会比较高,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会比较强四)国债的成本和效益国债的成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发行成本,主要包括利息、发行费、兑付费、印刷费、推销费等第二部分是指国债的发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它主要包括如发行国债对经济产生的挤出效应、 可能形成的财政风险 (如国债的偿还风险以及对因支付危机所对政府信誉造成的损害等等)还有包括如引发通货膨胀等方面的后果而对一国经济造成的种种不利的影响。
国债的效益是政府之所以发行国债的主要动机,因此它是影响国债规模的关键性因素它主要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人均收入方面的提高, 公共服务及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如果国债的效益发挥出来的越大,那么国债的适度规模则会相应的增加;反之,如果国债资金使用不到位, 国债的效益不能得到发挥,则这必然会对国债的适度规模的扩大形成不利的影响。
